12月5日,伊朗國防部研究和創新組織主任莫森·法赫裡扎德遭遇暗殺已過「頭七」,但指責以色列是幕後黑手的伊朗遲遲未做回擊。這種隱忍與此前快速用飛彈襲擊美軍基地而為革命衛隊司令蘇萊曼尼「復仇」截然不同,表明德黑蘭努力保持清醒與克制,避免掉進戰略對手挖的外交乃至軍事陷阱,也意味著對拜登政府來年重返伊核協議頗有期待。
伊朗當局經過縝密偵查公布了比暗殺本身更驚人的真相,即11月27日法赫裡扎德遇刺是一起裡應外合的「機器殺人」案:幾支「守株待兔」的車載機槍由衛星遙控操作,在精準地點定時完成任務後被衛星遙控自爆而滅失證據。伊朗官員稱,反政府的「人民聖戰組織」配合以色列海外情報局(摩薩德)製造了這一陰謀,並暗示美國也捲入其中。
法赫裡扎德是今年死於暗殺的第二個伊朗敏感人物,也是2010年以來死於神秘襲擊的第六個伊朗核與飛彈項目官員或科學家。歐巴馬政府時期,時任國務卿希拉蕊曾強烈譴責過其中一次暗殺行動,並斷然否認美國有涉。事實上,歐巴馬的確致力於改善美伊關係,包括後來默認伊朗的勢力範圍並最終與其達成核協議。
然而,退出伊核協議並對伊朗「極限施壓」的川普政府這次難免瓜田李下,眾多西方分析家將法赫裡扎德之死形容為「川普陷阱」,即誘使或逼迫伊朗報復而給美國發動軍事打擊提供藉口,進一步惡化美伊關係,為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協議製造障礙,鞏固自己的中東外交遺產。為了用足離任前的軍事和外交權限,川普不惜打破慣例更換不太聽話的國防部長埃斯帕。
美國兩黨素有內政外交化、外交內政化的習慣。2016年底歐巴馬移交白宮前罕見地對譴責以色列的安理會決議草案棄權放水,就是要給共和黨候任總統川普埋雷,增加其修正民主黨中東政策的難度。從川普下令在伊拉克斬首蘇萊曼尼和一直阻止伊朗擁核的雙重角度看,美國委實難脫嫌疑,但是,川普非常慎重地通過轉發某知名以色列情報分析師的推特表明態度,低調回應外界的猜測。
和美國相比,以色列幾乎是人所共知的暗殺責任方,不僅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國主流媒體直接做此斷言,美國某前情報局官員也認定這樁「髒活」非摩薩德莫屬。以色列官方遲遲不做回應,更加深了外界的懷疑。
以色列被伊朗指責、被國際專業人士及輿論一致鎖定並不奇怪,因為摧毀伊朗核能力,消除伊朗核威脅,避免中東出現核競賽,確保本國核壟斷優勢,始終是以色列安全戰略核心之一。2018年,摩薩德曾從伊朗盜出數噸核武檔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隨後在聯合國控訴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指名道姓請國際社會記住伊核項目關鍵人物法赫裡扎德。
如今面對外界的指責,內塔尼亞胡發推稱以色列本周「取得多項成就」,這一說法更被人聯繫到刺殺案,以色列內閣部長察希·哈內格比則表示「不知道誰幹的」。哈內格比的回應非常經典,非常策略,也非常「以色列」,反過來表明以色列的確嫌疑不小。以色列過去從不承認或否認海外安全行動——否認,達不到震懾對手,進行報復或安撫內部輿論的目的;承認,將承擔違反國際法責任,甚至影響以色列對外關係,比如以色列情報機構組團在杜拜暗殺哈馬斯高官,即使被掌握證據也不承認。還有,以色列空襲伊拉克核反應堆、蘇丹喀土穆港軍火船和敘利亞核實驗室後,也都三緘其口不予置評。
對於的確與己無關但又躺槍的事件,以色列會及時澄清,如否認毒死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否認參與「斬首」蘇萊曼尼。另外,如果殺掉被其公開通緝的「死亡名單」目標,以色列得手後一般不直接否認,而是列舉一堆「罪行」證明其死有餘辜。個別情況下,以色列高官會在內閣會議上表示祝賀,並通過媒體傳播以震懾對手,安撫內部強硬派。
以色列除掉法赫裡扎德,是對獵殺伊朗敏感人物、摧毀敏感設施的系列行動的延續和升級,動機很明確。首先,通過「斬首」行動阻遏、遲滯伊朗的核武進程;其次,試圖激怒伊朗政府誘使其退出伊核協議,或增加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協議的難度。當然,內塔尼亞胡也有內政外交化和外交內政化的考量,即試圖通過對外製造張力而轉移聯合政府的內部危機。
耐人尋味的是,法赫裡扎德遇刺觸動了微妙而脆弱的地緣關係。以色列採取行動前,內塔尼亞胡突訪沙特西部城市,以色列官員稱內塔尼亞胡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沙特王儲薩勒曼,但沙特官方矢口否認雙方會晤。分析人士認為,也許沙特不想與此後發生的命案有牽連,以免惹怒伊朗而遭到報復。而剛剛與以色列媾和的阿聯也強烈譴責暗殺行為。
這些互動在某種程度上可助推伊朗態度降溫,讓伊朗按下實施報復的暫停鍵,耐心等待一個多月後拜登入主白宮重啟合作。
文/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圖源/新華社
內容來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