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千百年的沉澱,留下了一個底蘊深厚、獨一無二的北京。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編制了《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使街區在具體規劃、設計及建設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該《導則》已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網站公示,公示期為7天,市民可上網查看相關內容,並通過電子郵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獻策。
保護老城特有風格和底色
據了解,該《導則》的適用範圍為老城內的33片歷史文化街區,包括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鮮魚口等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裡,佔老城總面積的33%,佔核心區的22%。
「老城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集中體現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傳統上,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天際線呈現一種平緩有序、水平延展的狀態,街區內以一至兩層的胡同四合院建築為主,多數建築體量不大,有規律地散布著宮殿、府衙、壇廟、寺觀等較為高大的建築。街區整體色彩則以青灰色為主,點綴以金黃、紅、綠等較高等級的建築色彩和濃蔭密樹。「這是北京老城區特有的風格和底色,是應該保護的部分。」
但街區不是「文物」,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會產生更新和改造的需求,具體尺度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導則來規範和引導,否則就會出現過度粉飾、風格不一、私搭亂建等現象,破壞老城的原有風格和韻味。
在此背景下,《導則》應運而生。
「東城區史家胡同45號院的公共空間提升,就是按照《導則》思路去做的。」該負責人舉例說,比如修繕院內破損嚴重的垂花門時,根據修繕前垂花門上殘留漆片保存的色彩信息,嚴格按照傳統工藝「黑紅淨」的彩畫做法,復原了老北京四合院樸素、典雅的風格。
在保護院落原有風貌的同時,為了便於居民推車進出,設計師還在街門、垂花門門道臺階等存在高低差的地方,巧妙設置了可移動的木製坡道,避免因設置無障礙設施影響建築風貌,做到保護與更新和諧並舉。
風貌保護不忽視百姓生活
在內容上,《導則》分為街區整體風貌保護、建築風貌保護和控制、街巷空間及附屬設施三個層次,並按類別歸納了10項保護要素和10項整治要素。
一條中軸線,望見鐘鼓樓。歷史形成的景觀視廊,是北京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保護要素中,《導則》特別強調了對街區天際線、整體形態特徵、色彩基調、景觀視廊等元素的保護。另外,《導則》還將街區功能、人口構成和社區結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物質要素系統納入了保護要素的範圍。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不能忽視百姓生活。「根據非居住功能所佔比例的多少,街區按照整體功能的類型可分為居住類街區和混合類街區兩大類別。」相關負責人介紹,《導則》強調了對這一功能構成的延續,在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同時,確保合理生活服務功能的保留和提升。
在整治要素中,重點關注街區改善、更新工作中的風貌控制。主要包括街區內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違法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市政設施、無障礙設施、街區綠化、地面鋪裝、街區照明等方面。
街巷整治不追求整齊劃一
為了便於理解和使用,《導則》對相關規定採用了大量圖例的方式進行解釋,並在推薦的圖例方案上標註綠色「對鉤」,對不恰當的圖例方案上標註紅色「錯叉」,一目了然。
比如東城區東四四條、禮士胡同等處進行街巷整治時,剔除多年疊加的貼磚、抹灰等附加面層,復原傳統青磚牆面,並採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修補,部分恢復了沿街建築的傳統風貌。這樣的做法就值得提倡。
「在具體操作時,這些畫『對鉤』的方案並不是強制性執行方案,而是指導性方案。」《導則》主要起草者、北京工業大學教師惠曉曦解釋說,即使有了標準,也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齊劃一,而是鼓勵設計師在規範的基礎上,設計出更走心,更和諧,更具特色的高品質方案。
建築風貌的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則》在內容上著重對其進行了規範。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的建築設計和建設行為,《導則》專門從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仿古建築」風貌控制、建築的內外裝修或裝飾、景觀照明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比如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四合院建築的外部油漆彩畫,傳統上較為低調、樸素,極少出現大量繪製蘇式彩畫等裝飾性過強的做法。」相關負責人舉例說,雖然蘇式彩畫非常漂亮、精美,但在建築修繕或改善時,也要進行嚴格控制,不得將其用於建築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