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公示 老城街區「妝容...

2020-12-10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千百年的沉澱,留下了一個底蘊深厚、獨一無二的北京。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編制了《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使街區在具體規劃、設計及建設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該《導則》已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網站公示,公示期為7天,市民可上網查看相關內容,並通過電子郵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獻策。

保護老城特有風格和底色

據了解,該《導則》的適用範圍為老城內的33片歷史文化街區,包括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鮮魚口等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裡,佔老城總面積的33%,佔核心區的22%。

「老城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集中體現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傳統上,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天際線呈現一種平緩有序、水平延展的狀態,街區內以一至兩層的胡同四合院建築為主,多數建築體量不大,有規律地散布著宮殿、府衙、壇廟、寺觀等較為高大的建築。街區整體色彩則以青灰色為主,點綴以金黃、紅、綠等較高等級的建築色彩和濃蔭密樹。「這是北京老城區特有的風格和底色,是應該保護的部分。」

但街區不是「文物」,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會產生更新和改造的需求,具體尺度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導則來規範和引導,否則就會出現過度粉飾、風格不一、私搭亂建等現象,破壞老城的原有風格和韻味。

在此背景下,《導則》應運而生。

「東城區史家胡同45號院的公共空間提升,就是按照《導則》思路去做的。」該負責人舉例說,比如修繕院內破損嚴重的垂花門時,根據修繕前垂花門上殘留漆片保存的色彩信息,嚴格按照傳統工藝「黑紅淨」的彩畫做法,復原了老北京四合院樸素、典雅的風格。

在保護院落原有風貌的同時,為了便於居民推車進出,設計師還在街門、垂花門門道臺階等存在高低差的地方,巧妙設置了可移動的木製坡道,避免因設置無障礙設施影響建築風貌,做到保護與更新和諧並舉。

風貌保護不忽視百姓生活

在內容上,《導則》分為街區整體風貌保護、建築風貌保護和控制、街巷空間及附屬設施三個層次,並按類別歸納了10項保護要素和10項整治要素。

一條中軸線,望見鐘鼓樓。歷史形成的景觀視廊,是北京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保護要素中,《導則》特別強調了對街區天際線、整體形態特徵、色彩基調、景觀視廊等元素的保護。另外,《導則》還將街區功能、人口構成和社區結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物質要素系統納入了保護要素的範圍。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不能忽視百姓生活。「根據非居住功能所佔比例的多少,街區按照整體功能的類型可分為居住類街區和混合類街區兩大類別。」相關負責人介紹,《導則》強調了對這一功能構成的延續,在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同時,確保合理生活服務功能的保留和提升。

在整治要素中,重點關注街區改善、更新工作中的風貌控制。主要包括街區內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違法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市政設施、無障礙設施、街區綠化、地面鋪裝、街區照明等方面。

街巷整治不追求整齊劃一

為了便於理解和使用,《導則》對相關規定採用了大量圖例的方式進行解釋,並在推薦的圖例方案上標註綠色「對鉤」,對不恰當的圖例方案上標註紅色「錯叉」,一目了然。

比如東城區東四四條、禮士胡同等處進行街巷整治時,剔除多年疊加的貼磚、抹灰等附加面層,復原傳統青磚牆面,並採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修補,部分恢復了沿街建築的傳統風貌。這樣的做法就值得提倡。

「在具體操作時,這些畫『對鉤』的方案並不是強制性執行方案,而是指導性方案。」《導則》主要起草者、北京工業大學教師惠曉曦解釋說,即使有了標準,也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齊劃一,而是鼓勵設計師在規範的基礎上,設計出更走心,更和諧,更具特色的高品質方案。

建築風貌的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則》在內容上著重對其進行了規範。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的建築設計和建設行為,《導則》專門從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仿古建築」風貌控制、建築的內外裝修或裝飾、景觀照明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比如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四合院建築的外部油漆彩畫,傳統上較為低調、樸素,極少出現大量繪製蘇式彩畫等裝飾性過強的做法。」相關負責人舉例說,雖然蘇式彩畫非常漂亮、精美,但在建築修繕或改善時,也要進行嚴格控制,不得將其用於建築外部。

相關焦點

  •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徵求意見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公開徵求意見老城街區「化妝」要符合古都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前門地區調研中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 北京推出技術導則 教老城街區如何改造提升不失古都氣質
    ,該委編制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已於日前開始公示,民眾可通過電子郵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獻策。圖為《導則》中提到的多個保護要素,包括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等。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 尹力)為保護好老城這張「金名片」,北京擬推出專業技術導則,規範歷史文化街區在風貌保護與更新中的「宜」與「忌」,「手把手」教老城街區如何在改造提升中不失古都氣質。
  • 滿目雕梁畫棟的胡同還是北京嗎?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還有這講究
    為了體現首都風範、強化古都風韻、展現時代風貌,昨天,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在其官網上公示了《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旨在從技術上規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在風貌保護與更新中的「宜」與「忌」,使街區在具體規劃、設計及建設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對於這個《導則》出臺的意義和背景,記者採訪了《導則》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北京工業大學惠曉曦老師。
  •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公示 核心區老城街道不再拓寬
    未來在首都核心區,堅持保護優先,尊重並保持老城內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間尺度,原則上不再拓寬老城內現有街道。  近日,市規劃國土委組織編制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進入公示階段。  此次公示稿指出了北京街道目前存在的問題,比如,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北京形成了大院廣布的城市肌理特徵,大大降低了城市路網密度,給城市交通組織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人車爭奪空間的現象頻現。這些大院既包括故宮、天壇、三山五園等古代的皇家苑囿,也有近現代形成的單位大院和大型封閉居住區。
  •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開始公示 核心區遠期將取消胡同...
    原標題:核心區遠期將取消胡同停車 作為指導全市道路、胡同、街坊路等方面規劃設計和建設管控的依據,由市規劃國土委組織編制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目前正在市規土委官網上進行公示。
  •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建築外立面以青、灰色色係為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內,新建或改建建築的外立面色彩應以青、灰色色係為主,不得大面積採用過於鮮豔的色彩。
  • 北京市住建委:老城修繕要保護歷史風貌原狀,保留木結構榫卯做法
    昨天,市住建委出臺《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徵求意見稿)》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導則》中提到,胡同街區的環境整治,要準確把握文化特色,修繕後符合區域文化要求,避免「南裝北飾,內衣外穿」。
  • 歷史文化街區約佔老城面積的38%,北京核心區控規保護老城歷史格局
    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讓北京老城文物古蹟密集、底蘊深厚。如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如何落實「老城不能再拆」?如何講好老北京故事?近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推動老城整體保護進入新的階段。
  • 惠州歷史文化街區重在整體風貌保護
    惠州市現存眾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基本上形成於明清時期。2014年9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確認的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包括金帶街歷史文化街區、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水東街歷史文化街區、鐵爐湖歷史文化街區、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等5處。
  • 北京老城房屋修繕技術導則落地,廚衛改善等民生難題待解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邱躍解釋說,這種砌法叫絲縫,其他還有幹擺、細淌白、糙淌白、糙砌等砌法,四合院的牆一般從下鹼到上身到山尖都會使用好幾種不同的砌法。「這就是老北京人說的——講究!其實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節約。」為進一步把北京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的《關於發布的通知》(以下簡稱《導則》)已於5月7日起正式施行。
  • 六位規劃/建築大咖共話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一)
    4月9日正式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根基。其中第35條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對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具體提出:「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個歷史文化街區,重點打造13片文化精華區。
  • 西城區:全面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
    今年,西城區將繼續以街區更新作為老城保護與復興的統籌抓手,加快不可移動文物騰退保護與利用,積極推進老城修補、生態修復,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促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實現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為貫徹落實新總規,特別是全國文化中心城市戰略定位,西城區全面提速,打響了文物騰退攻堅戰。
  • 洛陽市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詳規出爐
    核心提示:近日,引人注目的《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老城區)詳細規劃》(2012-2020)(簡稱《規劃》)公示結束,項目總體布局結構為「一環、兩軸、三片、八節點」。>  近日,引人注目的《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老城區)詳細規劃》(2012-2020)(簡稱《規劃》)公示結束,項目總體布局結構為「一環、兩軸、三片、八節點」。
  • ...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的路徑探索——以北京市東城區的實踐...
    作者:施芸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一直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難題,而新形勢下歷史街區保護最大的難點在於需要實現融合社會、文化、經濟和物質空間目標為一體的全面復興。這一綜合目標的持續推進,亟待政府思路的轉變。本文以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有機更新實踐為例,總結其全面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的有效路徑。
  • 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_2020年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資料下載...
    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58300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80500M2,地下77000M2,總投資達到20億元。  萬壽宮文化街區投資20億昨天,記者從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獲悉,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目前,原二十一中建築拆除,施工人員正在萬壽宮舊址挖掘勘察,歷史民居修復工作也在進行。建設部門引入專家團隊當「參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建議,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引入部分民居。
  • 城市更新規劃:北京老城新生,再起芳華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與老城更新、新建築建設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如今如何在守護老城韻味和為老城注入活力之間找到平衡已成為發展的焦點。而在仲量聯行城市更新的研究中,老城更新也是重點研究項目。
  • 《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2019-2035》公示
    《洛陽市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2019-2035)》公示一、規劃範圍規劃範圍:北起中州路,南至南城河,東依小區西界,西抵金業路,規劃面積94.15公頃。二、規劃原則根據街區保護與整治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針對性的規劃原則:1. 確保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真實性,堅持街區空間格局的整體性保護;2.
  • 六位規劃/建築大咖共話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二)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放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這個大框架當中來考慮的,既是基於保護的發展,也是基於發展的保護。總體給人一種混搭的廉價感,與古城的清雅風貌差距較大。什麼原因呢?我想主要還是實操者對北京老城歷史文化內涵、傳統風貌特徵和習俗等沒有真正理解,憑著樸素的認知去落實保護。這也說明我們在宣傳學習方面的工作尚有不足。其實,每次重大規劃編制完成,都會以展覽、專家們現場巡迴講解、視頻網課等多種形式及時宣傳。
  • 臺山兩街區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臺山兩街區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對外公布了65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江共有2處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均來自臺山,分別是臺城老城中心區、臺城西寧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對此前已批准的新河浦等65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統一予以公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工作。
  • 公示!大理這幾個街區擬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並通過省級專家審查會審查,達到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批准公布要求,現將擬報請公布街區名錄予以公示,以接受群眾監督。》《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要求,劍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已完成相關申報程序,並通過省級專家及部門審查會審查,規劃成果達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上報審批要求,現將規劃成果內容予以公示,以接受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