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如果一個人能用一輩子堅守一份事業,並為之傾注全部熱情與心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龔立堂就是這樣一位新聞人。
他是一位資深的高級編輯、省新聞職稱高評委和省報紙審讀專家,是第一批榮獲「河南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的基層同志,還是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信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從事媒體工作35年間,他的足跡踏遍了信陽的山山嶺嶺,筆下流淌出1000多篇報導文字,記錄了大別山老區的社會變遷和民生百態。
提起龔立堂的名字,在信陽乃至河南新聞界,或許你沒見過其人,但一定看過其文。在他的筆下,人們看到了豫南茶鄉的好風光、信陽老區的新變遷,看到了「光山密碼」「文新現象」「信陽精神」這些改革的實踐者,也看到了農民工的好榜樣、新茶商的新作為、大別山下「洋農民」、淮河流域走筆十四談……都說文如其人,在這些報導的字裡行間,無不閃現出一位紮根基層新聞人的務實精神和紮實採寫功底。
談起與新聞的結緣,龔立堂說,在學生時代,自己就愛好寫作。在部隊從戎期間,就採寫發表了許多新聞稿件。1985年春,他來到剛創刊不到半年的《信陽日報》,從此踏上了專業新聞之路,「新聞天天有新面孔,寫起來就是有股勁兒」。
的確,幹新聞就得有股勁兒。35年來,龔立堂的工作單位、職稱與職務雖幾經變化,但從事媒體工作的信念沒變,堅持寫稿編稿的作風沒變。《信陽「三剛」的故事》《西河,大別山中「三胞胎」》《大別山老區尋找發現「最美信陽人」》……從一名普通的記者、編輯到部門主任,到信陽晚報、廣播電臺總編輯再到廣播電視臺、信陽日報社副總編輯,他始終筆耕不輟,講好老區故事、傳播信陽好聲音,樂此不疲。
拿得起筆桿,挑得起重擔。濃墨重彩的重大主題報導,是各大媒體的重頭戲,也是龔立堂一直專注的重點領域。他策劃組織的「走信陽大地,看家鄉變化」「迎接新世紀,呼喚城市化」等主題報導,被業界專家稱之「開創了信陽新聞史之先河,為信陽新聞界樹立了典範」;他策劃的「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看信陽」「大別山區黨報精準扶貧看信陽」等主題採訪,被中國報協領導稱讚「發稿之多、質量之高、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他策劃和採寫的《大力倡導務實之風》《國家戰略的信陽力量》《阻攔者不擔責》等報導先後榮獲中國新聞獎、河南五個一工程獎、河南新聞獎一等獎……
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經龔立堂採編的作品榮獲全國和省市級以上新聞獎作品逾百篇。不僅如此,在他主政信陽晚報工作時,開創了全國地市晚報實行「首席記者制」之先河;他堅持業務研究,撰寫的《舊媒體 新媒體 全媒體》《重大主題報導的典範之作》《學習習近平講好故事》等作品榮獲全國和省級新聞論文一等獎;他合作主編出版的《信陽歷史文化叢書》23卷、900多萬字,填補了信陽歷史文化叢書空白,受到市委通報表彰。
新聞要新,隊伍要精。在新聞實踐中,龔立堂不僅篤行堂堂正正做人,更加注重言傳身教、培養新聞人才。經他發現和推薦的全省新聞系統副高職稱以上的編輯記者逾百人,其中信陽就有十幾人……
能保持這股勁頭的,唯「敬業、熱愛」之情。正如龔立堂所言,「對新聞文字的喜愛是一種痴迷。」作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他常用身體力行來告訴年輕的編輯記者要「走出去、沉下去、融進去」,用犀利文字和現場鏡頭展現新聞的力量。
一尺之筆寫春秋。閒不住的龔立堂, 疫情期間,整理出版了80萬字的《一尺之筆》作品集,還開設了個人微信公眾號,竭力擁抱新媒體。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只有多做研究、多寫論文、多出作品,才能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龔立堂說。
(郭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