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立堂:一尺之筆寫春秋

2020-12-05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如果一個人能用一輩子堅守一份事業,並為之傾注全部熱情與心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龔立堂就是這樣一位新聞人。

  

  他是一位資深的高級編輯、省新聞職稱高評委和省報紙審讀專家,是第一批榮獲「河南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的基層同志,還是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信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從事媒體工作35年間,他的足跡踏遍了信陽的山山嶺嶺,筆下流淌出1000多篇報導文字,記錄了大別山老區的社會變遷和民生百態。

  提起龔立堂的名字,在信陽乃至河南新聞界,或許你沒見過其人,但一定看過其文。在他的筆下,人們看到了豫南茶鄉的好風光、信陽老區的新變遷,看到了「光山密碼」「文新現象」「信陽精神」這些改革的實踐者,也看到了農民工的好榜樣、新茶商的新作為、大別山下「洋農民」、淮河流域走筆十四談……都說文如其人,在這些報導的字裡行間,無不閃現出一位紮根基層新聞人的務實精神和紮實採寫功底。

  

  談起與新聞的結緣,龔立堂說,在學生時代,自己就愛好寫作。在部隊從戎期間,就採寫發表了許多新聞稿件。1985年春,他來到剛創刊不到半年的《信陽日報》,從此踏上了專業新聞之路,「新聞天天有新面孔,寫起來就是有股勁兒」。

  的確,幹新聞就得有股勁兒。35年來,龔立堂的工作單位、職稱與職務雖幾經變化,但從事媒體工作的信念沒變,堅持寫稿編稿的作風沒變。《信陽「三剛」的故事》《西河,大別山中「三胞胎」》《大別山老區尋找發現「最美信陽人」》……從一名普通的記者、編輯到部門主任,到信陽晚報、廣播電臺總編輯再到廣播電視臺、信陽日報社副總編輯,他始終筆耕不輟,講好老區故事、傳播信陽好聲音,樂此不疲。

  拿得起筆桿,挑得起重擔。濃墨重彩的重大主題報導,是各大媒體的重頭戲,也是龔立堂一直專注的重點領域。他策劃組織的「走信陽大地,看家鄉變化」「迎接新世紀,呼喚城市化」等主題報導,被業界專家稱之「開創了信陽新聞史之先河,為信陽新聞界樹立了典範」;他策劃的「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看信陽」「大別山區黨報精準扶貧看信陽」等主題採訪,被中國報協領導稱讚「發稿之多、質量之高、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他策劃和採寫的《大力倡導務實之風》《國家戰略的信陽力量》《阻攔者不擔責》等報導先後榮獲中國新聞獎、河南五個一工程獎、河南新聞獎一等獎……

  

  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經龔立堂採編的作品榮獲全國和省市級以上新聞獎作品逾百篇。不僅如此,在他主政信陽晚報工作時,開創了全國地市晚報實行「首席記者制」之先河;他堅持業務研究,撰寫的《舊媒體 新媒體 全媒體》《重大主題報導的典範之作》《學習習近平講好故事》等作品榮獲全國和省級新聞論文一等獎;他合作主編出版的《信陽歷史文化叢書》23卷、900多萬字,填補了信陽歷史文化叢書空白,受到市委通報表彰。

  新聞要新,隊伍要精。在新聞實踐中,龔立堂不僅篤行堂堂正正做人,更加注重言傳身教、培養新聞人才。經他發現和推薦的全省新聞系統副高職稱以上的編輯記者逾百人,其中信陽就有十幾人……

  能保持這股勁頭的,唯「敬業、熱愛」之情。正如龔立堂所言,「對新聞文字的喜愛是一種痴迷。」作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他常用身體力行來告訴年輕的編輯記者要「走出去、沉下去、融進去」,用犀利文字和現場鏡頭展現新聞的力量。

  一尺之筆寫春秋。閒不住的龔立堂, 疫情期間,整理出版了80萬字的《一尺之筆》作品集,還開設了個人微信公眾號,竭力擁抱新媒體。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只有多做研究、多寫論文、多出作品,才能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龔立堂說。

  (郭 靖)

相關焦點

  • 春秋之筆,隨手拈來,涉筆成趣
    凡說話寫文章,語句簡單,而意義辛辣,往往比長篇大文還來得厲害,世稱「春秋之筆」。因為那是詩人之筆,這是春秋之筆。在北宋快結束時,民間也有過比得上《春秋》的妙語。更在於諷刺之意毫不露骨,而讀者卻能十分明白。正如孔子把秦滅梁的這件事寫作「梁亡」二字,不言而喻,梁國是自取滅亡的,是活該亡的,此其所以為「春秋之筆」。
  • 警苑之星 | 劉佳友:修身浩然氣 筆墨寫春秋
    日照公安文聯策劃推出「警苑之星」系列欄目,堅持以文育警,以文勵警,發揮好公安文聯作用,助力警營文化建設及隊伍建設,豐富警營文化生活,弘揚公安文化精神,展現警營多彩人生,創建民警精神家園。參加「慶祝十九大 書畫進警營」活動在工作之餘,刻苦鑽研毛筆和硬筆書法藝術,參加山東省和日照市區硬筆、毛筆書法比賽等,在省、市和區書法比賽中獲得獎勵。
  • 筆寫春秋 禮敬榜樣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3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輝霞)筆寫春秋,字敬榜樣。波瀾壯闊的2020年走到最後一個月,哪個字最能銘刻2020年的記憶?哪個字最能記錄2020年的榮光?12月3日,以「致敬2020」為主題的「字述湖湘」2020湖南(長沙)年度字暨年度公益新聞事件(人物)評選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 潢川七小舉行「墨香生暖 筆寫春秋」 教師三筆字比賽
    潢川七小舉行「墨香生暖 筆寫春秋」 教師三筆字比賽  為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提升教師教學技能,豐富教師課餘活動,12月30日,潢川七小利用元旦來臨之際舉行「墨香生暖 筆寫春秋」教師三筆字比賽。  比賽中,各參賽教師神情專注,按書寫要求進行認真書寫。一行行整齊的字體,或圓潤,或清秀,或蒼勁,或雋美;一幅幅作品行雲流水,落筆如雲煙。粉筆字,老師們的看家本領。通過各自的展示,引起重視,促進大家共同練習。
  • 國畫山水用筆,宜練就一管柔毫寫春秋的功夫
    圖片來自網絡中國山水畫離不開「文房四寶」,在筆墨紙硯中,筆為四寶之首中國畫家就是運用一管柔毫,通過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將種種不同性質的墨線綜合運用,為大千世界傳神寫照。可見用筆是歷代畫家所重視的,是中國畫技法中基礎的基礎。學習山水畫的朋友,要達到一管柔毫寫春秋的目標絕非易事。心中有真愛筆底有真情,我們要把苦練當成一種享受,不改初衷,筆耕不輟,方可功夫漸長。
  • 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將一片片的簡用繩子連綴成書,就是「冊」,從發現的商代甲骨上已見「冊」字,象竹簡連綴成書之形木犢多見長方形,其長約為一尺,「尺犢」一詞即來源於此。簡、犢一般要經過「殺青」等工藝,去除水分後才用於書寫,筆墨施之其上,猶如寫熟紙一般,點畫清晰,絕少泅滲。在沒有几案可放置、依託的書寫環境下,竹簡的書寫多是一手執簡頂端,竹簡另一端則微頂胸腹,以求固定。
  • 毛相林: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
    在全村黨員幹部會上,毛相林對大家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用毛相林的話說,當時大家是在「反反覆覆地打嘴仗、算細帳」,但最後形成了共識——修路!因為沒有路,就意味著下莊村,沒有未來,也沒有希望。
  • 一尺九是多少釐米 釐米和尺怎麼換算
    一尺九等於多少釐米呢?一起來看看吧!  釐米和尺怎麼換算  首先,釐米和尺都是長度計量單位。  尺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就曾有尺的長度的記載。但實際上,古今尺的實際長度是不一樣的,古時候的一尺短於現在的一尺。  遠古時期是「布指知寸,布手知尺」,明清時期的1尺大約等於31.1cm,而現在的1尺約等於33.3333333釐米。由此可知,古時候的「丈夫」其實並不高。
  • 紙筆春秋,數十年堅持的國粹之光
    「紙筆春秋從入筆、點畫間架結構開始,陳群在父親的老師劉紫衡先生的教授中接受了系統的書法訓練。唐代鍾紹京的《靈飛經》,王羲之的《黃庭經》和《樂毅論》,趙孟頫的「趙體」等等,如此數年後,他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風格。上世紀90年代,陳群從琺瑯廠辭職後來到保利劇院工作。在這裡,他把每場劇院演出都用小楷記錄下來,裝訂成冊。這份工作一直做到今天,已經20多年。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春秋》是孔子寫的嗎?
    《春秋》這本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前481年)所發生的事情,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作為「五經」之一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這部《春秋》的作者是誰呢,目前來說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 麒麟出而孔子筆削春秋
    《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鋤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著名神獸,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麟是一種靈物。《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 孔子著《春秋》之謎
    孔子著《春秋》之謎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真是孔子所作?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 一尺九是多少釐米
    一尺九是多少釐米 2016-10-20 14:14:52 來源:全球紡織網 一尺九是多少釐米?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
    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個人簡介:李天奎,男,漢族,中共黨員能寫好詩嗎?我是在一片質疑聲中,在人生的五十歲時,開始拾掇起閒置多年的舊筆,想用一種藝術形式記錄下,我半生漂泊的苦旅。於是,我選擇了寫詩。對於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我來講,寫詩對於我來講是一種挑戰,要寫好詩,更是一種考驗。幸運的是,在我步入詩歌殿堂大門時,我在網上認識了我的恩師陶士凱先生(蓮花王子)孫淑香(香兒)劉彤(藍雪花)女士。是他們將我引進了詩歌的聖殿。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
    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個人簡介:李天奎,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網名九思,號雅築,監獄人民警察,四級高級警長,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生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祖籍四川南充營山,出生重慶奉節縣,現居四川達州市。
  • 如椽巨筆寫春秋
    當年,他為了發掘太平天國史料,曾花了十年的長時間,寒暑無間地將南京圖書館70多萬冊文史藏書逐次翻閱,使許多被蛛網塵封的、極有價值的太平天國史料,得以重見光明;羅老作《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先後四十載;他自己也慨嘆說:「從青春注釋到白了頭」;他撰寫成150萬言的巨著《太平天國史》,經歷了60個春秋。他在三十年代就出版了《太平天國史綱》,被費正清譽為「最好的一部概論性著作」。
  • 妙手制筆寫春秋,毛筆的製作過程
    古人對於毛筆的要求有四德一尖、齊、圓、健,其中「尖''是指毛筆的筆尖要尖銳細膩;「齊''指的是毛筆的筆毫要平整均勻,無參差不齊的雜毛;「圓''是指毛筆的筆頭沾水提起時要有自然圓渾之感;而「健''則是指毛筆筆毛的軟硬度要始終,剛柔並濟要達到這四點要求,就需要制筆師有豐富的經驗和精巧絕妙的技術。
  • 河北梆子《春秋筆》《龍鳳呈祥》即將隆重上演
    河北梆子《春秋筆》10月4號14:30四路通中國評劇院大劇場梆子上八本之一。
  • 《呂氏春秋》:五句話帶你讀懂人生真相
    《呂氏春秋》是秦朝的一部到家著作,這部經典的著作成書於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全書集成了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乃是一部經典之作。《呂氏春秋》是秦朝道家的代表作,在秦朝丞相呂不韋的主持下,該書於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