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資源網:小田埂加速消失折射我國農業發展大步伐。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是很多人難忘或憧憬的鄉間生活體驗。如今,在江西的吉泰盆地、贛撫平原、鄱湖之濱,昔日縱橫交錯的小田埂正在大田裡加速消失。
中國土地資源網:小田埂加速消失折射我國農業發展大步伐。
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是很多人難忘或憧憬的鄉間生活體驗。如今,在江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的吉泰盆地、贛撫平原、鄱湖之濱,昔日縱橫交錯的小田埂正在大田裡加速消失。
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上高縣,匯農種植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功紹告訴記者,這裡農民種田基本上不用自己動手,而是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購種、浸種、育秧、機插、機耕、機防、收割等服務,實行專業化、機械化生產。
匯農種植業合作社是上高縣規模較大的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入社社員2719戶,帶動農戶4500多戶。指著一條淹沒在田間的凸形小土埂,劉功紹說,小田埂原有功能是界定一家一戶的農田經營權屬、提供田間交通便利的。這些年,為便於機械化連片耕作,越來越多的小田埂被推平,但以農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基礎並沒有改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地分田到戶時在大田中圍起了一條條小田埂。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說,小田埂劃清了農戶對田地的責權,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為開啟從農村到城市的體制改革大幕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土地資源網了解到,3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深入,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定居;市場經濟發展對農產品質與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以機械化、專業化等為特徵的現代農業成為各地不斷探索的方向。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各地農村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青壯勞力大批外出、農業勞動力減少的江西,一些糧食主產區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合作模式、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生產經營,農業專業化運營、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的進程加速,農業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步伐加快。
江西省農業部門向中國土地資源網介紹,自2007年以來,這個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無到有,迅速壯大。到去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4900家,有社員15萬戶,帶動全省六分之一以上農戶;百畝以上種糧大戶從2009年的6969戶發展到9319戶,成為糧食生產的重要主體。
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江西大力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今共發放補貼19億多元,補貼各類機具120萬臺套,受益農戶92萬戶,全省機耕、機插、機收水平分別達到83%、13%、66%,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56.9%。
小小田埂,在30多年前農村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國農業向更高層次跨越的一個臺階。和它當年的大量出現一樣,如今它的加速消失,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脈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