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2020-12-21 騰訊網

作者:杯小茶

來源:茶的故事(ID: teastories)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古人在重陽這一天,登高踏秋插茱萸,為的是闢邪護平安。如今,傳承下來成了我們最富人情味的節日——老人節。

可如今重陽節的初衷和意義,已漸漸被人淡忘,很多人以為重陽節不過是喝杯菊花釀酒、吃塊重陽糕而已。

其實,重陽節是一個特別美好的節日,它滿懷著愛與善意,告訴我們別忘卻那些故人,別忘記回家團圓,別忘記善待老人......

重陽節,應該傳遞祝福,而不應該被國人淡忘。

祭逝去之人

他們會在天上守護著你

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之一。每到重陽,人們就帶上釀酒和幾簇菊花,來到親人墓碑前,說幾句話,再倒上幾杯酒。

曾聽作家李其恩說,小時候他特別不喜歡去祭祖,覺得特別無聊,每次被父母生拉硬拽,才裝腔作勢在墳塋前喊上幾句:「太爺爺太奶奶,我來看你們了。」

十五年後他的呼喊多了「爺爺奶奶」,三十年後他的呼喊多了「爸、媽」,那時候他才明白祭祖的意義。如今每一個祭祖節,他都匆匆前往,隔著墓碑對父母說說自己近況,回憶著曾經一家人團圓的點滴。

說到欣喜處,一陣風颳來,邊上的白樺葉子「譁譁」作響,李其恩說仿佛他們還在身邊,心中一股股暖意。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呼吸停止,這是生物意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社會意義上的死亡,第三次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記得你,這才是你永遠的離去。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所以我們有了重陽祭祖,就是為了讓我們不忘卻,他們沒有逝去,只是在天上繼續守護著我們,只要還有愛與思念,終有一天會與他們重逢。

惜眼前之人

他們一直在默默等你回家

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兒童節是為了提醒你永葆一顆童心,對世界好奇,青年節是為了提醒你對生活保持朝氣蓬勃般的熱情,而這個「老人節」,是為了提醒你:

父母一直在默默等你回家,世間皆可緩,唯有盡孝不等人。

龍應臺65歲時,92歲的母親已經不記得女兒的名字了。龍應臺去看望母親前,給她打了個電話:「你知道我是誰嗎?」

母親的聲音特別愉快:「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歡的人。」

其實龍應臺一直都明白,給予父母親房車、美食華服還有24小時的傭人看護,恰恰是父母最不在乎的,而他們真正渴望的,卻又是兒女最難給出的——陪伴。於是她決定辭職,回到鄉下,給母親餵飯、洗澡、梳妝,帶母親散步、看日出日落.......

畢淑敏曾寫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歲月是世間最狠心的賊,偷走了青蔥時光,也偷走了康健的父母。

今日重陽,在外奔波的兒女們,別忘了家中有對笨拙蹣跚的老人,他們可能忘記了世事,但他們沒忘記等你回家。

記得告訴他們:「你陪我長大,我伴你變老。」

敬年老之人

他們就是未來的我們

孟子有言:「老吾老及人之老。」為什麼重陽節要敬老?因為,歲月不饒人,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

《北京晚報》曾報導過浙江的一位快遞小哥小張,他在送快遞時,發現有一位客戶是獨居老人。骨瘦如柴的老人腿腳不便,家裡堆放著垃圾沒有清掃,老人睡的床單甚至已經磨破了幾個洞。

小張送了幾次快遞上門後,發現老人不見兒女也不見親戚上門照顧,覺得於心不忍。於是給老人買菜、打掃衛生、陪老人說說話成為了小張的「新業務」。直到兩年後,才被同事發覺。

世事變換,餘生未知,那位孤寡老人,也有可能是未來的我們。

久久重陽,歲歲敬老。

記得善待我們身邊的老人,給他們讓個座,陪他們說說話,幫他們拎拎重物.......讓善意傳遞下去,等到我們白髮蒼蒼那一天,也能收到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和善意。

重陽節提醒了我們身為後人,別忘了先祖的恩;身為兒女,別忘了父母的愛;身為芸芸眾生中的一粟別忘了盡微薄之力去善待老人。

這個重陽節,你最想念的人是誰?如果可以,你就收拾起行囊去到他身邊吧;如果不可以,你就打電話告訴他:「天涼加衣」吧......

重陽之日,把你的祝福告訴給你想念的人,願他們如意、安康!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最早在詩經中
    此詩以「蓼蓼者莪」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扎心
    文/談情說李01,歲月無情催人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每次讀到這個句子,心裡都會泛起一陣難言的滋味。父母在,家就在。有父母在,每個為人子女就是最幸福的。無論你多大年齡,在父母眼裡,永遠是一個被寵愛的孩子。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有多少人一邊心心念念著自己的父母,一邊又放不下自己的生活,記得曾看過一句扎心的話是這樣說的:放下磚,沒法抱你,抱你,就沒法搬磚。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故鄉也無歸途
    長大後,奔赴不同的人生坐標,童年成了永遠珍藏的童話。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再見到闊別多年的髮小,竟是別樣的感覺。不分離,已經分離多年。說聚首,卻是尷尬無語。時光會記得,故鄉會記得,回憶會記得,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趁著在世,好好的孝順,等真的去了,不留遺憾。父母在,家就在。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 曾經讀過一首詩,是給已逝的母親的,作者希望時間能夠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親在世的模樣。可惜,歲月不能倒流,人生常常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
  •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看著父母微駝的背影,眼眶有些溼潤了,兒子跑過來說媽媽你怎麼哭了!我慌忙用袖子擦了下眼睛,沒有,風把沙子吹進了媽媽的眼睛,媽媽要把它洗出來!哦,這樣啊!兒子轉身跑開了。姥爺,姥爺,你幹嘛呢!父母老了突然發現好像還沒有為他們做過什麼呢。每次問他們需要什麼他們都會說啥也不缺!我們總也沒有回報給他們什麼我們總會想方設法的買點什麼,來換取兩周的片刻安寧!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此生只剩歸途
    偶然一瞬間,會突然發現,年輕的父母不知何時已兩鬢斑白。太多話別等沒機會再說,太多事別等不需要在做。善待他人,孝對至親,才是清明的深意。父母在,兄弟姐妹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家有老是福寶!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只是如今人心浮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更是不安。似乎「一天不幹,一家人飢餓難挨」,所以老人要體量,兒女要儘量!
  • 「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是什麼道理?與上句連起來感人肺腑
    我們的人生是一段長長的路,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人生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都是父母,父母就是我們最大最信賴的依靠,人到中年,如果還有 老父親老母親的陪伴,那就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父母去, 此生只剩歸途」,這句話與上句話連起來,感人肺腑。
  • 農村老話「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讓很多人深有感觸
    然而有一句俗語,讓小編每次聽了都有點想流淚,這句話就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農村到底還有那些有意思的俗語呢?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估計很多人看了都會心生傷感。
  •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精華在下句,受用不少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精華在下句,受用不少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個閉合的圓,我們一無所有的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然後經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再到最後赤手空拳地面對死亡。可是有很多人似乎看不見父母給過我們什麼,他們只會看見別人的父母給別人了什麼,然後用兩者作比較,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其實很「無能」,於是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惡語相向,甚至是在父母年邁的時候讓他們自生自滅。這樣的人無疑是沒有良知,會受到譴責的,但是筆者相信這樣的人肯定是少數。
  • 「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農村的俗語什麼意思?
    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俗語莫過於「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父母之愛子,而為之計深遠」,每一個父母對孩子的愛,無邊無際!但是,為了生活四處奔波,你又有多長時間沒有回家了!的確,對於80,90後來說,農村容不下理想,城市安不了肉身。而在每一個城市的角落中,少不了農民工的身影!雖然,馬雲曾說過未來十年,農民工將轉為農民商,農民可在家鄉實現脫貧致富!
  • 林清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最近一直在讀林清玄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歡》,其中一篇篇的散文,讓人欣喜若狂,又讓人淚流滿面。之所以欣喜,是因為從中幸運收穫到從未有過的感悟,特別是對人生的剖析;之所以淚目,是因為從中切實感受到作者悲慟的心境,特別是對親人的緬懷。
  • 民間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讓所有人都沉默!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鯉魚走長江;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鑽石雖小,能穿瓷器;麥垛雖大,壓鼠不死;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小鬼跌金剛,小鼠斷大繩,向這樣的民間俗語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小編與大家要說的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一句話題,對於下一句你知道嗎?生活中,我們有著各方面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等,有了這些情感,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孤獨。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父母之恩是我們傾盡一生都無以為報的恩情。我們因為父母給予的生命而能夠看清這世界的五彩繽紛,我們從蹣跚學步到為人父母,在我們人生的前一半,我們享受著父母的保護,在人生的後一半,我們做著父母曾做過的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只要父母還在,我們不論何時,都有一個避風港,在外面受到挫折我們總能想起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溫柔,這一切都成為我們在外的精神支柱,我們隨時可以回到溫暖的家中。然而,十人中有九人只知道這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卻不知道下半句才是精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李子柒爆屏的那道菜,央視刷屏的A4紙: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他在信裡寫道:"這麼多年來,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卻也忽略了欣賞沿途的風景;當父母親都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點都讓我觸景傷情;我知道是我該停下來的時候了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你知道嗎
    二、「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下句,它的意思也很容易可以理解。父母離去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家,從此以後,人生只剩下尋找「歸途」,而這個歸途指的就是家。但是父母已經離去,又談何歸途? 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短暫或者很長一段時間的離家生活。
  • 又是一年重陽日,吃喝玩樂帶上父母
    費長房便讓自己的恆景帶著兩樣法寶,茱萸葉子和菊花酒,在九月九日天地之氣極陽之時,去為家鄉人消災解禍。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當時毛主席處於人生低潮期,還感染瘧疾,差點不治,"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主題。以九九重陽的詩詞,多半蕭瑟冷清,唯獨毛澤東的這首重陽,盡脫古人悲秋,超凡脫俗,在秋天營造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也許只有身懷國家命運的大視野才能有如此胸懷。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文/小飛俠父母是我們半程人生的領路人。在這半程人生裡頭有他們在我的前面跑著、走著、護著,我們看不清自己生命的盡頭,他們在前面替我們直面著生與死。在這半程人生裡頭我們在屬於自己的航道上肆意的奔跑,不害怕迷失方向。
  • 父母在時,尚有出處;父母去後,只剩歸途;(句句入心)
    導語:情感雞湯,與你共享人生感悟。文/夜語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有多少人父母尚在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還有很多,等到父母老去才後悔沒有好好珍惜。父母在時尚有出處,父母去後只剩歸途。父母在時,我們還是孩子,父母去後,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溫柔慈祥的愛。小時候,我們調皮搗蛋,沒少給父母惹麻煩,那時候的父母對我們又嚴厲又溫柔,是他們教導做人的道理。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正值叛逆階段,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和父母作對,那時候我們總覺得他們封建落後。
  • 「今日重陽」別忘了給家中的父母長輩打個電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時間不知不覺飛走在人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發蒼蒼,視茫茫,齒晃晃......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我們迎來重陽節祝老人健康長壽願家人幸福安康1989年我國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照顧老人是不能推卸的責任就像當年他們牽著我一樣
  •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非常注重孝道的國家,佛說:孝敬父母是最大的福報,「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己有千年的歷史,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