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易說茶:茶壽之普洱茶人李拂一,佛海茶廠創始人,勐海茶廠前身

2020-12-11 仁易說茶

喝茶,您是打算糊糊塗塗喝一生?

還是花三個月時間,清清楚楚養生一輩子?

這個重要麼?那得看您對自己身體負不負責

憑什麼信任我?我說你的茶,你自己和我視頻泡,拍照片看茶。

能評出什麼?古樹,天然,有機,生態,農殘,拼配,純料,是否傳統曬青工藝,能否越陳越香,準確度70%

行不行?——茶說話。

明明白白喝茶是簡單喝茶的開始,簡單喝茶是美好的基礎。希望更多的人正確傳播茶葉知識,讓更多的人喝到美好,簡單喝茶,為身體負責。

之前,有茶友說李拂一雖然是109歲,但是他是研究雲南歷史的,並不是喝茶的,在此,仁易說茶還是那句老話90%以上的文字都是可以拿來驗證的,並不是吹牛,李拂一先生既是一名雲南歷史研究專家,也是普洱茶的專家,他與範和鈞同是佛海茶廠創始人,也就是現在的勐海茶廠的前身,今天就轉載一下佛海茶廠創始人之一,勐海茶廠前身,又集雲南史學家,茶壽之普洱茶人李拂一的事跡,他是我們最敬仰的一位實幹家。同時,我們感謝現代普洱茶歷史研究者——楊凱,他為普洱茶補充了不少遺漏的歷史文獻。如果說歷史,文化是普洱茶的香火,那麼仁易說茶一直做著讓香火發光的事,我們盡心盡力讓更多的人體驗到普洱茶文獻上說到的特性,並用視頻一一將他們展現出來。

序言:

李拂一先生和範和鈞先生都是佛海茶廠的創建人。

李拂一先生1939年寫的文章《佛海茶廠概述》中記載到:佛海茶葉制茶,計分初制,再分兩次手續。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於竹蓆上反覆搓揉成條,曬乾或晾乾即得,是為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籃需溼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放以大竹(俗稱飯筍竹)一人立藍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築茶」,然後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然乾燥,所以遵綠茶方法製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此項初制之茶通稱曰「散茶」。製作商收集「散茶」分別品質,再加制為「圓茶」、「磚茶」及「緊茶」。

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寫到了緊茶的製作,「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於茶底之外曰「二蓋」,黑茶者再包於二蓋之外曰「高品」,如制圓茶一般,將各色品質按一定之層次同時裝入一小銅甄中蒸之,其柔軟,傾入緊茶布袋,由袋口逐漸收緊,同時就坐櫈邊沿照同一之方向,輪轉而緊揉之,使成一心臟形茶團,是為「緊茶」。「底茶」葉大質粗須剁為碎片。「高品」須先一日施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於是再行發酵。成團以後,因水分尚多,又發酵一次,是為第三次之發酵。數日之後,表裡皆發生一種黃黴。藏人自言黃黴之茶最佳。

( 註:發酵工藝,溼水—入籃—築茶—分口堆存發酵)。

李拂一先生明確的結論是:所以遵綠茶方法製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但疑問,不規則發酵是如何不規則,是指多次發酵,還是籃中各部分發酵不規則?暗褐色紅茶,是指幹茶暗褐色,湯色紅,還是葉底暗褐色,湯色紅?

可以確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裝籃發酵茶。

2010年9月7日晚9時,李拂一先生於臺北過世,享年109周歲。

作為一個普洱茶歷史的研究者,驚聞此訊,一種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覺充斥內心。畢竟,李拂一先生是我們和遙遠的清朝、普洱茶的過去、金三角那個混沌時代的時空連接點。他是大清邊疆最後的見證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締造者,雲南合作事業的實踐者,是金三角這個邊境怪胎的助產士,是勐海茶廠主任,是企業家、政客、學者、民族文化的傳播者……

我們所推崇的普洱老茶,有很多就是經他的手運到緬甸、泰國的。有他在,我們的茶喝得很真實,普洱茶的歷史也很鮮活,他的逝去,將這種真實感帶走了,歷史走入了乾癟、枯燥的文獻狀態。

茶壽人生

李拂一先生祖籍廣西,其父1898年來到雲南,1901年十月初三(公曆11月13日),李拂一出生於雲南普洱縣(今寧洱縣)。

其實,拂一併不是李先生的名,他原名李承陽,字復一,拂一是他的筆名。後來,因筆名用得多,他便以筆名行世,各種登記表上也用筆名,真名反倒被人們忘記了。

先生少年時命運多舛,9歲時父親病故,11歲時母親去世。他只有領著兩弟一妹靠父親留下的二百兩銀子艱難度日。在普洱讀中學時,父親的同僚為他謀了個電報生的位子,他半工半讀,於1918年6月在普洱中學畢業。後來雖然他在廣東讀過大學,擔任南京《新亞細亞》雜誌社的編輯,但他並不願意對外宣傳,而更願意以自學成才的形象出現。難怪姚荷生在《水擺夷風土記》中稱他「少年時並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得到什麼遺產,完全憑自己優秀的頭腦,不斷地學習和勤勤懇懇地工作」,「成了邊地進步的象徵,佛海的意見領袖」。

1921年,他與西雙版納最高行政長官——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局長柯樹勳之長女柯韻桐在思茅結婚,1923年,李先生辭去思茅電報局工作到車裡發展。1925年他擔任富滇銀行車裡(今景洪市)分行經理。二年後,雲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邦翰把他調到昆明,擔任黨務工作,這使他與雲南的上層建立了一些聯繫。隨後,他在雲南省建設廳、教育廳、西雙版納各縣當一些教育局長、合作社經理、政府秘書之類的小官,並把家遷到了佛海縣(即今勐海縣勐遮鎮)。這段時間,李先生先後著譯了《車裡》、《泐史》(傣族史)、《暹程記略》及《車裡宣慰世系考訂稿》(傣王宮廷史)、《滇邊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等著作。

大約在1923年,納西族商人楊守其聯合騰衝洪盛祥、鶴慶恆盛公麝香號、騰衝雲和祥等發現了一條從佛海經過緬甸再到印度葛倫堡,並轉運進入西藏的運茶之路,此時,西雙版納茶葉生產和加工中心從六大茶山和思茅轉移到佛海。從1923~1938年,佛海從過去只有一家茶莊發展到二十多家。

百年普洱茶路

歷史上,茶大多是以產地命名的,普洱茶也不例外。儘管普洱茶的產地在今天的西雙版納,但那時西雙版納是普洱府轄地的一部分,並且,普洱又曾經是這些茶外運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銷售主要有四個方向:一、通過四川的敘府(今天的宜賓)運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過寮國、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過大理、麗江運往中甸、大涼山、西康等藏、彝地區拉薩和成都方向。這三條路運輸的都是緊壓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為主)。第四路為雲南本省銷售,主要是散茶。

那時,滇茶進藏道路艱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時間,每年只能跑一個來回。沿途還時常發生的土匪搶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間的戰爭,軍隊的劫掠也使這條路成本奇高。楊守其他們發現的這條新路雖然要穿越兩個國家,運輸路程加長,運輸方式也混雜著馬幫、汽車、火車、輪船等形式,但終究是現代化運輸為主,沒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時,時間、金錢上也都大大地節省了。

民國時期,邊地的公務員工資是很低的,但土地並不要錢。李拂一為補貼家用,申請了百餘畝茶山,於1930年,在佛海開起了自己的茶莊——復興茶莊。當時,佛海主要生產蘑菇頭緊茶,這種茶雖說製作工藝比較麻煩,但用料粗老,價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極大。復興茶莊也是生產緊茶,年產量二三百擔。此外,佛海還生產另外兩種茶,一種是磚茶,一種是圓茶(現名七子餅茶),主銷緬甸、泰國。經常往來於其間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發現泰國、緬甸的咖啡館都在賣印度、錫蘭(今斯裡蘭卡)紅茶,如果能用勐海茶製作成紅茶,市場前景無限。1934年,他將自己試製的紅茶寄到漢口,請專業評茶師審評,認為品質優良,氣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終沒有形成生產。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體弱多病為由,辭去南嶠縣(轄今勐海縣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長,回佛海擔任教育局長,這樣可以更好地照顧茶莊的生意。那時,佛海最大的茶莊是騰衝董家(總號洪盛祥)開設的洪記(經理姓葉)和鶴慶張相時(總號恆盛公麝香號)開設的思茅恆盛公號,這兩家資金充足,運輸量也比較大。洪盛祥由於在緬甸、印度經營石璜、翡翠、茶葉等物資,資金相當充裕,並與當時主政的英國殖民者關係密切,因此,他們可以在沿途印緬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幫助包裝、理貨、聯繫陸運海運等。而那些中小茶莊做這些工作則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莊銀根緊張,他們往往要向印度放債人借高利貸,茶運到印度的葛倫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時候,他們又急於出手,好還掉債務。而此時,洪記就開始降價傾銷,壓低市場價格。當這些小商人以較低的價格賣掉茶葉離開葛倫堡後,洪記又把茶價提起來。這樣,吃虧的永遠是中小茶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拂一聯合佛海當地的中小茶莊,成立佛海茶業聯合貿易公司,李拂一任經理,由公司負責在沿途尋找代理,在加爾各答、葛倫堡租用倉庫,統一運輸,統一銷售。一時各茶莊如周文卿的可以興(李拂一最忠實的盟友)、馬鼎臣的鼎興號、王球時的時利和(後加入反對聯運的陣營)以及一些邊民的合作小茶莊紛紛加入。

被遺忘的制茶工藝

由於長年生活在茶區,又親自經營茶葉,李拂一對整個思普區版納的茶葉非常熟悉,因此,他在1933年出版《車裡》一書時,專節對當地的茶業作了介紹,並在他擔任主筆的南京《新亞細亞》雜誌撰寫了《西藏與車裡之茶葉貿易》一文。一九三八年,李拂一受省政府委託,去泰國、越南偵察日本人的動向,在回昆明匯報的時候,他順便寫就《佛海茶業概況》一文,文中對佛海——包括從佛海出境的車裡(今景洪縣)以及南嶠(今勐海縣)等地的茶業從產量、質量、製法、包裝、運輸、價格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介紹當年的緊茶工藝的:「『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於茶底之外曰『二蓋』,黑條者再包於二蓋之外曰『高品』。一般將各色質量,按一定之層次同時裝入一小銅甑中蒸之,俟其柔軟,傾入緊茶布袋,由袋口逐漸收緊,同時就坐凳邊沿照同一之方向,輪轉而緊揉之,使成一心臟形茶團,是為『緊茶』。『底茶』葉大質粗,須剁為碎片。『高品』須先一日溼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於是再行發酵。成團之後,因水分尚多,又發酵一次,是為第三次之發酵,表理皆發生一種黃黴。藏人自言黃黴之茶最佳。」

這段文字中,李拂一對發酵的描述並不完善,如果再參考範和鈞先生《佛海茶業》的記錄:「須高品、梭邊各百五十斤,概須潮水,使其發酵,生香,且柔軟便於揉制。潮時將揀好茶三四籃(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厚以十寸為度,成團者則搓散之,取水三噴壺(每噴壺之容量為一○六盎斯)勻灑葉上,然後用耙用腳,翻轉勻拌,又再鋪平,灑水拌攪至三次為止。大約每百斤茶用水六百三十六盎斯(約三十斤餘),茶與水之比例為七七與三三(此處有誤,應為六七與三三之比-筆者注)。潮畢則堆積一隅,使其發酵,熱度高時中心達華氏一○六度,近邊約華氏九十二度。皮面易被風乾,故須時加以水,曰被單水。水量為一壺半。如為細茶,則所需水量較次。潮工非熟練者不能勝任,水量過多,則茶身易於粘袋破爛,且幹後收縮,茶身變小不合賣相。過少則揉時傷手,且分量太重,不適包裝輪運。底茶絕不能潮水,潮水者內起黑黴,曰中心黴,不堪食用,勞資糾紛時,工人時用此法,為報復資方之計。」則可以更具體地了解當年的發酵工藝,由此可以搞清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印度人多年來覬覦雲南茶在藏區的銷量,他們在印度仿製的心臟形緊茶卻總是中心發黴而無法被藏民接收?可見,技術的細節決定了一個產業的命運。

李拂一先生的文中還指出,佛海除生產普洱茶外,由於佛海茶價格低廉,如製成紅茶,則在南洋的銷售價格將是印度、錫蘭茶價格的一半,競爭力相當突出,如運往歐美,「前途之發展,尤為不可限量。」而恰在此時,他在昆明遇見了中國茶葉公司董事長壽景偉,壽對他的見解非常認可。是時,中國東部傳統的出口茶產區已經淪陷,壽也正在為中俄,中美之間以茶葉交換抗戰物資尋找新的茶葉產區。所以,當年12月與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聯合成立雲南中國茶葉公司時,他立即委任李拂一為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職員。

佛海風雲

雖然有李拂一的報告,但云南中茶公司仍然對佛海當地的茶樹品種、茶葉資源、政治、經濟、金融、民族、民智、勞工等狀況等是否適合設廠並不十分明了,為慎重起見,擬定計劃之後決定先派範和鈞前往調查。1939年4月,範和鈞帶著清華大學畢業的張石城來到緬甸,等待正在印度處理聯合貿易公司倉庫著火、緊茶被燒事件的李拂一。隨後,他們一起回到佛海。在佛海,範和鈞住在李拂一家,每天,他們共同調查茶業情況和邊區經濟、政治、文化情況,招收學生,籌措生產資金,共同展望未來。此時,李拂一歷年所積累的氣象報告和對西雙版納、印、緬等地的考察筆記對範和鈞幫助極大。同時,李拂一利用在當地的人脈把當地幾大茶莊的子弟和自己的學生,介紹到籌備中的茶廠當職員(職員的地位比工人高),他們相當肯幹,是茶廠與當地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的重要力量。

8月,在李拂一的幫助下,範和鈞試製出白茶一種,紅茶三種,綠茶二種,磚茶二種,緊茶一種,老青茶三種,共1170市斤。隨後,他將這些茶樣分寄香港及倫敦各處,探詢市場的評價。

1940年1月,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的前身)正式成立。為了給茶廠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雲南方面委任南洋華僑,汪精衛的親戚梁宇皋(馬來西亞建國後,歷任馬來西亞司法部長、衛生部長、馬六甲州州長等職)為佛海縣長兼富滇新銀行佛海分行經理;同時成立佛海服務社。服務社的業務和權力非常大,有金融的,有百貨的,也有醫療、交通運輸等方面。服務社的理事長是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的繆雲臺,範和鈞兼經理。由於李拂一具有辦佛海茶業聯合貿易公司的經驗,服務社的運輸股長就委託李拂一兼任,同時,他也是佛海茶廠不領薪水的專員。此時,佛海茶廠的房屋還沒有完全建好,範和鈞與職員們還住在李拂一家。

1941年,佛海服務社藉助自己具有政府、銀行背景,資金充足的優勢,開始經營緊茶進藏的聯合運輸(簡稱聯運)業務。首先,加入聯運的中小茶莊可以向雲南中茶公司申請低息貸款,答應他們茶葉運到葛倫堡後,按銷售利潤,大家分成。那些沒有貸款的茶莊也可以將自己的茶賣給聯運。

聯運方面先是將範和鈞的妻舅汪師藝派往緬甸的景棟,做辦事處的聯絡員,隨後又改派另一個上海人金松明負責。他們購買了六輛汽車,李拂一過去的客戶緬甸人伍溫、臺灣人鄭崇英、納西族商人楊守其則在景棟、仰光、加爾各答等地協助理貨。沿途的總協調自然就落在李拂一身上。1941~1942年,茶廠和服務社一共運往葛倫堡緊茶一萬多擔,運往加爾各答綠茶78箱。同時,他們還向易武同昌號訂購了400擔圓茶(七子餅茶),加上茶廠生產的紅碎茶,紅茶和圓茶通過聯運,作為外銷茶銷往了緬甸、泰國、印度。

聯運工作是相當複雜和艱苦的,首先要跨過兩個不同的國家,當地的英國殖民者看到這麼多茶葉過境,認為有利可圖,就公布政策,開始收過境稅。

中方藉助領事館和中茶公司,力陳這些茶是內銷茶(殖民時期緬甸只屬於印度的一個省),用料粗老,對印度茶業沒有影響;同時,收過境稅不符合中英已籤署的外交條約。最終加稅政策被取消。另一個在印度的大麻煩是,綠茶運到加爾各答後也被海關扣留,要求上稅。同時,李拂一昔日的朋友勐海的洪記、恆盛公、思普企業局(由財政廳主辦)、王球時、勐海土司等人認為聯運影響了他們的利益,籌集巨資,不斷晉省公關、告狀。最嚴重時,思普企業局總辦白孟愚帶人用槍託將佛海茶廠的三名員工打成重傷。李拂一非常氣憤,於1941年3月25日在緬甸《中國新報》,用筆名發表文章,公布這一令人氣憤的事件,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

內部,由於工作的見解不同,以及一些利益衝突,範和鈞與梁宇皋、傅孟康(原是恆盛公勐海茶廠經理,此時為佛海服務社理事)、李拂一等人產生一些矛盾,最終導致範辭去服務社經理,專任茶廠廠長,所留服務社經理一職由李拂一接任。

1942年夏,日本人攻入緬甸,李拂一和聯運辦事處撤回佛海,留在緬甸未運走的兩千多擔緊茶或是被炸,或是被日本人沒收。而1942年在佛海收購的緊茶還有三千多擔沒有運走,他們將這些茶疏散到當地的各個茶莊。這樣,即使某一個茶莊被日本飛機轟炸,損失也會小一些,分散一些。

範和鈞帶著茶廠的大部分員工撤走了,只留下少數幾個職員留守。茶廠的廠房、設備、槍枝以及收購來的緊茶都歸李拂一調動,他的職務是佛海茶廠主任。又由於他擔任校長的佛海師範學校搬往思茅,李拂一隻能思茅、佛海兩地跑。

1942~1945年,佛海茶廠每年只做少量的高檔白茶和紅碎茶,以維持開支。分散存在各茶莊的緊茶,由於戰時道路不暢,人心惶惶,幾年沒有銷售。直到1944年,開始有商人詢價。勐海的茶莊思茅恆盛公號兜了很大一個圈子,通過雲南中茶公司麗江辦事處訂購這批緊茶。而此時,鼎興號老闆馬鼎臣則直接在勐海與李拂一接洽,將存茶中品相較好的搶先挑走。這批緊茶到1945年全部售完。由於佛海緊茶几年沒有進藏,這批老緊茶都在西藏賣了好價錢,馬鼎臣和恆盛公也都收益豐厚。

隨後,李拂一當選雲南省參議員、車裡(今景洪市)縣縣長,離開了佛海,佛海茶廠的留守工作交給刀國棟、周光澤兩人負責。又由於有人控告李拂一與青年黨聯繫密切,試圖走當年嶽父的道路,在泰國、緬甸、西雙版納的傣族地區搞獨立王國,他被迫辭去了縣長職務。辭職後,他辦理了華僑證,以華僑身份在昆明經商。1949年他與省建設廳林業改進所主任何宏德一起赴臺灣學習樟腦製造提煉技術,他的身份是佛海紳士。走時,他多年抄錄的邊疆文獻、社會調查、氣象記錄以及茶莊的卷冊、帳本、日記等都留在了勐海,由於社會的變遷,全部損失,殊為可惜。

1950年2月,他被李彌請去金三角,躋身於軍事、政治的決策層,他的日記、著作等是那個時代的重要文獻。撤軍後,他在臺灣出版了《十二版納志》、《鎮越新志稿》、《雞卦圖譜》、《復廬存牘》、《南荒內外》等著作。

2005年筆者去臺灣,來去匆匆,沒能去拜訪李先生,心中很是遺憾。2007年,筆者又委託臺灣的朋友去採訪李拂一先生,那時的李先生精神矍鑠,對我的採訪提綱給出了很多有用的回答。

2009年6月,李先生的秘書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李爺爺現在的身體很虛弱,如果您想與他進行訪談,以他現在的狀況,他沒有辦法一次講很久的話。

」但她還是轉述了李先生當年和另一個茶莊的老闆納成芳在勐海打老虎的故事。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回復我的採訪。

李先生走了,帶著超過一個世紀的記憶走了,他做的普洱茶也沒有樣品留下,但他對普洱茶,對邊地民族文化研究的貢獻,卻會永遠被人們銘記。

1990年李拂一先生在昆明與民國思茅著名茶莊雷永豐、大有慶後人雷濺波及家人合影。前排左四,李拂一;左五,雷濺波;左六,李拂一女兒;左三,雷濺波夫人,她和李拂一女兒是乾姐妹。其外祖父為茶界領袖,開創雷永豐茶莊,其父開創大有慶茶莊。餘為雷濺波家人

作者:楊凱 來源:《普洱》2010年第11期

轉載另一篇關於李佛一先生的文章。

李佛一先生,原籍廣西桂林,1901年生於普洱。其父李端應君於清志緒二十四年(1898年)調任普洱府電報局委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調任思茅廳電報局委員,即是局長。李拂一先生即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農場十月初三(公曆11月13日)出生於普洱城,原名承陽,字復一,拂一乃筆名,後來就以筆名行用了。

為學傣學,辭去公職

在普洱做小孩時,老師教他讀四書五經等孔孟之道,民國成立後改入公主學校,民國4年(1915)考入普洱道立中學,在電報局半工半讀至畢業。

1921年,李拂一先生與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局長柯樹勳之長女柯祥鳳在思茅結婚,婚後兩年的1923年,李先生辭去思茅電報局工作,到嶽父柯公的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先後任科員,科長一年。1925年1月任昆明富滇銀行車裡分行經理直到1927年6月卸職,辭職後從事傣學研究,南下東南亞考察,五年間,李先生先後譯著了《泐史》(傣族史)、《車裡室慰世系考訂稿》、《車裡》等著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李先生先後在五福縣(今勐海縣勐遮)政府任秘書,教育局長、佛海縣教育局長、省立佛海簡易師範校長等職至1943年。

自李拂一先生安家佛海後,夫人柯祥鳳與傣人接觸較多,入鄉隨俗,也學會了傣語,她看到佛海茶莊生易不錯,也提出自己要辦一個茶莊,李拂一先生自知妻子有苦幹實幹精神,加之研究傣學,也需有經濟作基礎,自然認同,自己可以協助籌劃,民國19年(1930年),李氏「復興茶莊」就辦起來了。

李拂一先生的姨妹柯祥貞嫁磨黑侯府後,夫妻也遷到佛海定居,柯祥貞(侯祖榮先生之母)平時做縫紉,茶葉採摘季節,也和姐姐柯祥鳳一同上山下鄉收購鮮茶葉,送茶莊加工。柯氏姐妹生在纏足的清代末年,而柯樹勳公卻不準纏足,當時思茅城裡的這對姑娘,人們當面稱「柯大小姐」、「柯二小姐」,背後皆稱「大腳千金」,而知柯家兩姐妹真名者則少矣!號稱「大腳千金」的姐妹兩卻在勐海的茶山上發揮了大腳的作用,她們平易近人,又通傣語,與傣族婦女相處親切,都以「龍允比允」相稱,(傣語:姐妹),為李氏「復償茶莊」付出了辛勞。

經商,與慈善並進

李氏「復興茶莊」有茶灶二盤,年產制茶2500擔,1930年時佛海的茶莊已有七八家,這是經濟復興的吉兆,雖然當年的茶莊生產皆屬於工業作坊式生產,但積少成多生產量就逐年增多了,面臨的問題是銷售市場,僅依靠過去把茶葉運到思茅普洱轉運他地而感到交通險阻,成本太大。所以李拂一先生與「可以興茶莊」莊主周文卿等茶商協商南行,打通東南亞茶葉銷路。為此李先生決定自己匹馬墜鐙光行東南亞,歷盡艱辛,到緬甸仰老,泰國曼谷、馬來亞、新加坡、印度加爾各答,再繞道越南西貢,至河口轉回昆明,當時,李先生又繞道從曼谷——新加坡——香港——廣州——南京——昆明。

從1927年到1945年,李先生曾多次南行東南亞。1929年李先生南行返回後即與勐海商會主席周文卿茶商莊主籌商,鼓勵周先生夥同運出五百馱茶葉至仰光,再海運百馱至印度加爾各答。印度本是英國人的茶葉基地,讓其嘗到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由於李先生多次南行宣傳推動,佛海的茶葉生產得以快速發展到供不應求。周文卿的「可以興」茶莊在李先生鼓動下,便製得圓茶百馱,一部份運銷香港,一部份運銷緬甸瓦城仰光,又製得緊茶五百多馱,就地賣一百多馱,餘四百馱,僱馬腳馱至錫箔、換火車至緬甸仰光,再換輪船運至印度加爾各答,打通了外銷茶葉新路。當年,李先生還倡議發動佛海土司刀良臣組織茶葉合作社,每戶茶農投資散茶半馱,一馱或著幹馱,組成「撣民」茶業合作社,自行製造,自行出口,建社後改名為「單民茶莊」。

民國21年(1932),李先生主張,倡議各小茶莊聯合起來,他的主張得到響應,經商議後成立了「佛海茶業聯合貿易公司」,加入者有李先生自己的「復興茶莊」以及其他近十家茶莊,到民國27年(1938),加入聯合貿易公司的緊茶數量有2萬多馱,因而有力量做了一些社會茲善事業,成立了「近代圖書館」、「音樂會」,購置醫藥器材儀器,聘請國外名醫,成立佛海醫院、修橋、修路等。1940年到1942年,李先生先後任佛海縣政府秘書,代理縣長,1942年至1949年,李先生先後任雲南經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經理,雲南省教育廳西南督學區國教視導員、雲南省參議員、國民黨國大代表、車裡縣長、雲地省政府秘書、參議等職,1949年10月赴臺灣長期定居。

始建佛海茶廠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李先生由印度回到佛海不久,又於9月,奉軍委員之命,因抗戰物質需要茶葉,李先生又到暹羅(泰國)、高棉(束埔寨)、西貢、河內等地考察一個月返滇復命,他建議國家經濟部派專家到佛海設廠制茶,以作易物之資,他願放棄聯合貿易公司掌握之茶權,由中茶公司調處,並寫交一篇《佛海茶業概況》,刊載在1939年昆明出版的《教育與科學》雜誌第五期上,這一年,他的建議被經濟部採納,於五月份便派中國茶葉專家範和均率領一批茶葉技術骨幹,到佛海成立了「中茶公司佛海茶廠」。當年冬天,李先生和周文卿到印度處理「聯合貿易公司」的業務回佛海後,聯合公司銷印度的緊茶,即交由中茶公司辦理。李先生1939年發表的《佛海茶業概況》共寫了8個內容:一、緒說;二、產區;三、品質;四、製法及包裝;五、運輸及運費;六、茶葉價格;七、出口數量及稅損負擔;八、結論。此文具史料價值。李先生在另一篇回憶錄《佛海茶業與邊貿》中,寫到了佛海茶業的興起歷史及邊貿情況。李先生在文中說,「佛海茶業,就我個人所知,當創始自石屏商人張棠階。清光緒末年(公元1908年),張棠階兄弟三人,由磨黑井馱鹽到佛海、車裡經商、將售直所得,收購散茶至思茅銷售。」「民國2年(1913年),張棠階始設灶一盤,製造圓茶四五十馱運銷思茅。又制緊茶七八十馱,售予景棟(緬甸)商人張仲德。張轉運至印度銷售,為佛海茶銷印之始。」

晚年的李拂一

李先生定居臺灣後,筆耕不輟,著作頗半,除前文提到的三部著作外,還有1920-1941年間發表在國內外報刊上的短篇集《南荒內外》11篇。臺灣《雲南文獻》1975年第五期載《孟艮土司》6000多字。2001年臺灣修訂版《暹邏紀程》。1955年臺灣修訂版《十二版納志》。1983年臺灣重訂本《車裡室慰世系考訂稿》,1987年臺灣版《車裡宣慰世系簡史》,1984年臺灣版《鎮越縣新志稿》(鎮越景縣即今勐臘縣)1984年臺灣版《十二版納紀年》等,研究成果豐碩,享譽海內外。時間跨越了一百多年,李先生現還健在,已經是一百零六歲的「人瑞」世紀老人了,2005年11月,侯祖茶先生赴臺北參與祝賀了李拂一先生105歲華誕,照回來了照片,我已看到。茶乃天地靈氣之精華,茶乃天地人之三合一,人在草木之中為「茶」字,二十加八十八等於一百零八,「茶壽」即一百零八歲長壽。李先生才高八鬥,茶德高尚,著作等身,惠及後代,我這普洱茶鄉的他郎(墨江)後學,遙祝李公茶壽!人瑞長壽!

轉載:黃桂樞原文載於《普洱》雜誌2006年第1期

兩篇珍貴的文章,一是寫李佛一先生專研傣學,另一個是說他做茶,當時仁易說茶說過,中國的歷史起源於陰陽符號,伏羲一畫開天,而這段歷史中傣族的歷史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也就是茶馬古道最早的那一段,而陰陽符號在雲南早有了,因此可以說,茶樹,陰陽符號,是中國遠古時期早已留下的,是我們中國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相關焦點

  • 仁易說茶:茶壽,福建茶有張天福,雲南普洱茶有誰?
    自古認為茶壽為108歲,現代社會茶壽之人,眾所周知,是福建的張天福前輩1910年8月18日——2017年6月4日,享年108歲。那麼作為茶之發源地始祖的雲南呢?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很肯定的說,有,他是誰?李拂一,原名李承陽,1901年11月13日生於普洱,於2010年9月7日逝世,享年109歲。
  • 普洱茶歷史的回音
    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宋元明末宋元時期,普洱茶作為茶馬貿易,對邊疆起到了穩定的作用,明末後,普洱茶悄然盛行,方以智明末的哲學家,科學家,《物理小識》云:「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 勐海茶廠,生產了哪些經典普洱茶?這13款都喝過的沒幾個
    提到普洱茶,就不得不提佛海茶廠(今勐海茶廠),當年法國巴黎大學的範和鈞先生與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張石城先生帶領90多位茶葉技術工作者赴勐海縣籌建。在普洱茶界,勐海茶廠出現了無數的經典普洱茶,多年來一直受到廣大茶客的追捧,以及收藏。現在我們就來細數一下當年的經典普洱。
  • 大益2001永恆之味上線,獻禮勐海茶廠80華誕
    俗話說得好:「不會拍電影的企業家不是一個好茶人」。近日大益集團悄悄上線了一部短片《永恆之味》,並推出了同名茶餅2001 永恆之味,緬懷那些抗戰時期砥礪前行,英勇無畏的茶人們,同時獻禮勐海茶廠80周年慶典。1938年,一年青澀的範和鈞、張石城諸君抵達佛海。
  • 佛海茶人——李拂一先生
    1940年1月,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的前身)正式成立。為了給茶廠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雲南方面委任南洋華僑,汪精衛的親戚梁宇皋(馬來西亞建國後,歷任馬來西亞司法部長、衛生部長、馬六甲州州長等職)為佛海縣長兼富滇新銀行佛海分行經理;同時成立佛海服務社。
  • 福海茶廠:源自國營勐海茶廠,它是99易武綠星星之母
    福海茶廠源自於勐海茶廠,地理位置與勐海茶廠相當接近,製作出的茶品風格也頗為相似,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99易武綠星星了。魯文鋒先生在武漢普洱茶界頗有名氣,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他歷年珍藏了百年宋聘號、1952年紅印、50年代無紙紅印等古董茶。如今,還攜手師父「普洱教父」白水清,闢有《普洱老茶》欄目,整理發表在:普洱藏家。
  • 普洱茶龍頭企業勐海茶廠恢復生產
    生產現場 企業供圖2月14日,中國普洱茶最大的龍頭企業——勐海茶廠復工復產進入第二天,並且產能恢復到了正常生產的90%。上午8時,只見600多名員工按照茶廠的安排,有序分散地來到各車間、部門的健康檢測點進行現場健康檢測,然後掃碼進入廠區上班。掃碼進入 企業供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為有條件地進行復工復產,我們做了精心的準備工作,並反覆推敲,以確保萬無一失。」
  • 普洱茶知名品牌:國營黎明茶廠「八角亭」,經典勐海味!
    提及普洱茶知名品牌,黎明茶廠「八角亭」應該榜上有名!黎明普洱茶以獨特的「勐海味」而著稱於世,其中有不少經典中期普洱茶!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老師,就來說說黎明茶廠八角亭!
  • 勐海茶廠的熟茶之路,從7572開始!
    7572作為勐海茶廠產量最大、生產時間最長的普洱熟茶,與生茶標杆7542珠聯璧合,為普洱茶的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一、7572的嘜號意義和配方來源7572是勐海茶廠產量最大的熟茶產品,從70年代中期生產至今,總產量至少10萬噸以上,可以說,勐海茶廠的熟茶之路,就是從7572開始的。7572的嘜號含義如下:於1975年研製成功的配方,採用7級茶菁為主,末位2是指由勐海茶廠生產。
  • 「大益茶史02」經歷了「三年大躍進,十年大革命」的勐海茶廠
    佛海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廠,茶廠正式成為國字號企業。隨著範老出走臺灣,茶廠群龍無首。省茶司遂派王興、楊秉葵、唐慶陽等人深入佛海,恢復茶廠的生產與運營。一行人來到佛海,眼前的景色完全可以用「悽涼」來形容。彼時的茶廠,經歷了兵荒馬亂,已經完全停產三年,荒草叢生,廠房因長期失修而破舊不堪,與廢墟無異。與其說是重建,不如說是新建一個茶廠。
  • 班章大白菜創始人屬於前國有勐海茶廠
    前國有勐海茶廠1999年獲得的班章有機食品認證,生產的班章有機產品,因為有機標誌大家認為像一棵大白菜,所以民間叫大白菜。班章大白菜的創始人應是國有勐海茶廠,是國家和前囯有勐海茶廠集體的功勞。何寶強在二千年至二00四年就是定製了這個包裝的茶,怎就成創始人呢,罔顧基本事實嘛。
  • 盤點:改制前國營勐海茶廠3個巔峰時期,致敬紅印、88青、大白菜
    1940年,佛海實驗茶廠正式創立,它就是勐海茶廠的前身。佛海茶廠是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機械制茶企業。收購大量優質茶菁後,製造了第一批普洱茶品,其中就有「紅印圓茶」。紅印是勐海茶廠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活躍在各大拍賣場上,被壕情滿滿的收藏家們收入囊中,不僅是可以喝的古董,更是具有投資收藏價值的產品,堪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存在。
  • 勐海茶廠大益全集系列講解!(深度講解大益茶品,建議收藏)
    1938年,為振興中華茶產業,受當時中國茶葉總公司委派,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的範和鈞先生與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張石城先生帶領90多位來自祖國各地的茶葉技術工作者前往熱帶雨林深處的勐海縣籌建茶廠。在總結吸收傳統普洱茶產制工藝的基礎上,引入了機械制茶技術和設備。1940年,勐海茶廠(原名佛海茶廠)正式建成投產,從而揭開了中國普洱茶歷史的新篇章!
  • 「史料補給」大益標、中茶標與勐海茶廠的那些事
    相信許多新手益友對於大益改制前的茶品版面是蒙圈的,因為不止7262是這個情況,作為勐海茶廠生產量最大的青餅嘜號7542系列,更是版面多變的「重災區」。同年的茶品可能有中茶標的、大益標的、博字版的、海字版的等等,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 勐海茶廠的發展歷史:2004年改之前大益茶
    黑茶中雲南普洱茶曾經在2004年出臺農業行業標準,規定生茶要存放十年以上。以此作為參考,普洱茶等各種黑茶,存放十年以上算老茶。各種黑茶標準中已經將保存期限改為:本品在合適條件下可長期貯存。老茶源於文獻記載,明代的李元陽:藏之年久味愈勝也。民國的《路南縣誌》:藏之越久越佳。鄧時海教授《普洱茶》:越陳越香。
  • 大益分享之勐海茶廠2000年易武正山典藏陸遊一首詩
    >【規格】357克/片 7片/提 12提/件【生產日期】2000年(備註:普洱茶無保質期,越陳越香)【出品商】大益(雲南勐海茶廠)【儲藏方式】在通風、乾燥無異味、常溫環境下存儲勐海茶廠2000年易武正山典藏陸遊一首詩勐海茶廠2000年易武正山典藏陸遊一首詩原詩來自宋代陸遊的《八十三吟》,陸遊八十三歲時所作。
  • 盤點國營勐海茶廠熟茶代表7572的歷史,經典勐海味!
    7572作為勐海茶廠產量最大、生產時間最長的普洱熟茶,與生茶標杆7542珠聯璧合,為普洱茶的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老師,就來為大家談談勐海茶廠熟茶經典7572。
  • 昆明茶廠生產了哪些經典普洱茶?2款與7572相似,1款為方茶
    當初雲南四大國營茶廠,昆明茶廠被公認為第一,而且從排號中也可以看出,它們分別是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茶廠,即使不看這個排名,從普洱茶獨有的嘜號中也能發現這一點,傳統普洱茶餅嘜號末尾的編號就代表了它出自哪個茶廠,1代表昆明茶廠,2代表勐海茶廠,3代表下關茶廠,4代表普洱茶廠
  • 06年金孔雀熟餅,興海茶廠輕發酵品牌熟茶,經典勐海味!
    其中,興海茶廠的熟茶發酵技術,以標準的「勐海味」享譽茶界。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老師,就來談談興海茶廠的經典茶品之06年金孔雀熟餅!魯文鋒老師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師從「普洱教父」白水清,歷年藏有百年宋聘號、1950年紅印圓茶、88青餅、92方磚、大白菜等珍品老茶;還開闢了《老茶講堂》欄目,發布在: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 普洱茶行業有哪些實力雄厚的知名茶廠?
    縱觀普洱茶的歷史,許多赫赫有名的好茶背後,依託的一定是一個偉大茶廠沉澱下來的難與人說的深厚「功力」。這種功力,是嚴謹選料與高端工藝的集中體現,也承載著把普洱茶文化發揚光大的理想與情懷。今天,我們通過對普洱茶廠的一些介紹,也許會讓更多朋友知道,一味好茶是如此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