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世界歌劇聖地--巴黎歌劇院舉行了一次男中音演員錄用考試,名額只有一個,應試者數百,來自世界各地。經過三輪嚴格篩選,中國山西小夥趙建紅脫穎而出,被歌劇院錄用。從此,巴黎歌劇院上百位歌唱家中又多了一個中國人的面孔。
截至目前,共有六位中國歌唱家在巴黎歌劇院供職,他們在各自的聲部,勤勉工作,虛心學習,很好地適應了所在環境,成為歌劇院合唱團不可缺少的一環,得到劇院的信任,也贏得了周圍同行的尊敬。
六位中國歌唱家
巴黎歌劇院合唱團由102位歌唱家組成,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六個聲部劃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劇情需要,確定各聲部上場演員。巴黎歌劇院錄用的合唱團成員各個訓練有素,且身經百戰,演出季期間他們參加各種大劇的排練和演出。
在這一群體中,有六位中國人極為引人注目。他們是男中音部的賈琦、陳蘇和趙建紅;女高音部的邢如鳳;女中音部的趙建和謝英彬。
「巴黎歌劇院的門難進,一個中國人要想進這裡唱歌就更難」,賈琦深有感觸地說。按照規定,歌劇院要等到演員位置出現空缺時,才公開招聘,並一直採取「寧缺勿濫」的態度,沒有合適的人選決不湊合。「去年女低音的名額,由於沒人達標,而出現空缺」,來自杭州的趙建介紹說。
歌劇院錄用考試極為嚴格,而且每次應徵者眾多,除法國本地的,還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歌唱家。考試一般進行三輪,應聘者要用意、德、法三種文字演唱詠嘆調,由十多位指揮、作曲家、各聲部歌唱家代表組成的評委以「極為挑剔」的水準評選,首輪就可以刷下去大批應聘者。第三輪最後階段一般只剩下兩位幸運者,這時,評委要選擇難度大的曲目給應考者,還有「試唱、練耳」(評委提供譜子)、「當眾練聲」(高、中、低音域)。「那種緊張勁,就別提了」,回憶起當時的考試情景,趙建紅至今記憶猶新。
幾位中國歌唱家給其外國同行的印象是,專業水準高,基本功紮實,悟性很強。來自北京的女高音邢如鳳,曾在中央樂團任職。1992年,她高歌的一曲「為了藝術,為了愛情」(普契尼的歌劇《託斯卡》中的詠嘆調),獲得當時巴黎歌劇院音樂總監、韓國著名指揮家鄭明勳的讚賞,在131位女高音候選人中勝出,考入巴黎歌劇院。迄今為止,她已參加了50多部歌劇的排練和演出。
國家的「門面」
法國人愛看戲。巴黎歌劇院有一批忠實觀眾,歌劇院掌握著過去六個演出季裡來看戲的30萬名觀眾的地址,成為巴黎歌劇院的「財富」。
據幾位歌唱家介紹,巴黎歌劇院作為國家歌劇院,每年得到國家大量補貼,巴黎歌劇院2003年的預算為1.5億歐元,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家財政(59%)和票房收入(41%)。幾位歌唱家享受著與其它演員相同的待遇,或稱「準公務員」待遇,工資屬中上等,每年有帶薪假期。
「歌劇、交響樂等高雅藝術,在歐洲也不是所有人都懂欣賞,但作為國家的門面,這些藝術形式又都受到良好保護。有的演出明知乾脆是賠錢的,還是要演。
幾位歌唱家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巴黎的亞洲人很多,或公務或旅遊,但在歌劇院前排的好位子上,見到的通常是日本人或韓國人,卻見不到中國人,而麗都、紅磨坊等演出場所對後者卻很有吸引力。 (來源:歐洲時報記者: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