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課堂
孔子
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
孔子自二十幾歲起開始辦學,直到73歲病故,從教40餘年,培養了3000多名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這麼多學生,孔子是在什麼地方給他們上課呢?
孔子授課的地點充滿了自由與浪漫的氣息。他在自家的院落中築了一個土壇,壇前栽有幾棵銀杏樹,他就在樹下帶領學生們邊彈琴邊講課,一起研討學問。
那他為什麼要種銀杏樹,而不是楊樹、柳樹、槐樹呢?
原來,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也就是說爺爺種,孫子吃。
孔子想以銀杏的果實多,預示著弟子滿天下。於是,「杏壇設教」也就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著名典故,今天到曲阜旅遊還能見到後代修築的杏壇。
有趣的是,記錄下孔子「杏壇設教」的人並不是孔子的弟子們,也不是《論語》這本書,而是道家學派的莊子。
《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說:
「孔子遊於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正是這樣一種弦歌誦讀、師生融洽的學習環境,吸引了許多弟子聚集在孔子周圍。孔子的思想如春雨入土般滋潤著他們的心田,他們又把孔子的思想傳到自己所到之處,儒家學派由此形成。
播講人簡介:
劉冬穎,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詩詞吟唱的傳播與推廣,出版《詩經八堂課》等多部作品;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
【來源:央廣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