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生命力來自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2020-12-1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什麼是「文化自信」?

是唐詩宋詞的美妙?是京劇崑曲的婉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精深的價值理念和哲學思想?

是,這些都是。而「文化自信」,有一個最基本的、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文化載體——漢字。

漢字,不僅是我們珍愛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文明中瑰麗的花朵。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井深大則說,漢字是智慧和想像力的寶庫。

《策海·大書》載有:「倉頡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今天,當我們在電腦和手機上流利地使用各種輸入方法傳情達意,不會刻意去回顧這久遠的歷史。但正是那些銘刻、書寫在龜甲上、鐘鼎上、竹簡上、宣紙上的美麗漢字,記錄了我們生生不息、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塑造了我們一世又一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漢字是發展的。今天,隨著日常使用的變化,有的漢字,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很多漢字,我們已經生疏了。守護漢字,我們能做什麼?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

河南安陽,是我國文字的發源地,郭沫若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讚譽。春節假期過後,「新聞眼」記者即奔赴河南安陽探訪中國文字博物館,希望從那裡尋找到一些答案。

記者:近年來,一批跟漢字有關的電視節目,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走紅,您怎麼看?

王燦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分別於2013年和2014年推出的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非常成功,反響很好。特別是漢字聽寫大會,引起了全國中小學師生和大眾的關注。對於中小學語文課的漢字教學,對於一般人重溫漢字,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這類節目的創辦也給當時的電視節目吹進了一股文化氣息濃厚的清新之風。由於常用的漢字畢竟數量有限,大家賽前又有充分的訓練、準備時間,因此比到後來,在常用漢字範圍內已經分不出勝負了,比賽的題目就只好偏向非常用字、難字,甚至冷僻字。如此一來,就有點偏離節目的初衷了。這可能是漢字聽寫大會沒有再持續辦下去的原因。

記者: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提筆忘字」,不重視母語文化的學習,甚至有人擔心漢字傳承的危機,您有這種憂慮嗎?有什麼建議?

王燦龍:以前人們說到「提筆忘字」,是指寫文章的時候,突然之間大腦「短路」,記不起某個字的筆畫、結構,即不會寫。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說到「提筆忘字」,多是指下面這麼一種情況:現代人平時用電腦寫東西,或者用手機發簡訊、發微信,採用的是拼音輸入法,甚至用語音輸入軟體,不用考慮字形,也很少關注一個字的筆畫、筆順和結構。

如果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過度依賴電腦和手機這種現代工具,那麼學生用電腦和手機寫作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多,用傳統的鉛筆、鋼筆和原子筆等寫字的機會隨之就越來越少。長此以往,這種「提筆忘字」的現象以後可能會更加普遍。不過,對此,我覺得可以不必憂慮。如果今後所有需要「寫字」的場合,都能用電腦、手機這類的電子設備來完成,那麼就沒有必要再用筆來寫了。那就不是「提筆忘字」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用「提筆」了。或者說,「提筆」成了一種「復古行為」。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書法藝術會不斷傳承下去。也更不必因此而擔心漢字的傳承問題。因為不管用什麼寫,怎麼寫,最終寫的還是漢字,意思的表達還需要通過漢字來完成。這一點應該永遠不會變。

記者: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漢字流傳到現在仍然生生不息,在您看來,它的生命力來自哪裡?

王燦龍:回答漢字的生命力來自哪裡這個問題,首先得說說漢字因何而生。我們都知道,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系統。漢字是為了記錄漢語而產生的一套比較有特點的符號系統。人類總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漢語和漢字的關係也是這樣。漢語的歷史我們現在無從考證,但是漢字的歷史我們大體上可以推斷。如果把早期的一些刻畫符號和象形符號也看作文字的話,漢字大概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漢字之所以具有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漢語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漢語的生命力來源於炎黃子孫綿延不絕的、一代又一代的繁衍,更得益於中華文化和文明的持續不斷的繁榮昌盛和強大的凝聚力。反過來,漢字在歷史上對於漢語的反哺作用以及對於中華民族的維繫作用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字所不具備的。歷史上,漢字對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建設和教化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一點也不為過。

記者:在您看來,重視漢字意味著什麼?漢字與文化自信有什麼樣的關係?

王燦龍:漢字因漢語而生,歷代都受重視。我們生在中華大家庭裡,漢語是母語,通常是自然習得的,而漢字卻不是這樣。認漢字、寫漢字和懂得漢字的意思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學習。在現代,這種專門的學習要在學校完成。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為了儘快掃除文盲,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對漢字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影響深遠的改革,即簡化漢字的書寫形式。筆畫減少後,書寫較前明顯便捷了,學習和書寫的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漢字是中華文化主要的書面載體,其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對於傳承中華數千年文明、促進民族融合和維護國家統一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漢字是值得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一種文字,我們的文化自信應該包含對漢字的自信。

記者:您對現在漢字受重視的程度滿意嗎?需要全社會哪些方面的努力?

王燦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的文字即指「漢字」。目前國家對漢字仍十分重視,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漢字使用的需要,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組織制定了《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由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就有專門關於漢字規範和研究工作等的計劃安排,比如提出建設「古今漢字全息資料庫」工程,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的「登峰計劃」,將簡帛文字研究作為特殊學科予以重點支持,等等。

關於漢字現狀和歷史的研究一直是有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重要課題,受到國家各類資助,有些研究成果直接服務於國家的社會經濟建設等。

相關焦點

  • 中國漢字的開放性與生命力
    中國漢字的開放性與生命力 2017年09月28日 08:37 來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黃國營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漢字起著重要的文化認同作用。
  • 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哪裡?
    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計算機問世以來,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的問題,粉碎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的預言。漢字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幾千年來一直支撐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就如同運載火箭一樣,助推中華文化飛躍一個又一個新高度。而且,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體內部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
  • 漢字-中華民族的符號
    但我以為,更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漢字是有智慧的。讓老外頭痛不已的「方塊字」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會意,有的形聲,細究起來,妙趣無窮。漢字是有美感的。縱觀全球,文字書寫能夠成為一門藝術的似乎只有漢字了。
  • 漢字為什麼生命力最強?
    一直沿用至今的只有漢字了。這是為什麼呢?    文字的發展經歷了表形——表意——表音的過程,漢字也在適應這個規律不斷發展。「火」及其衍生的「炎」、「焱」、「燚」幾個字,就表明了這個過程。
  • 繁榮昌盛的盛是什麼意思 繁榮昌盛的盛什麼意思
    繁榮昌盛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於主席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如果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能夠渡過長期的極端艱難的歲月,戰勝了強大的內外反動派,為什麼不能在勝利以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那繁榮昌盛的盛又是什麼意思呢?
  • 漢字為什麼生命力這麼強?
    一直沿用至今的只有漢字了。這是為什麼呢?   文字的發展經歷了表形——表意——表音的過程,漢字也在適應這個規律不斷發展。「火」及其衍生的「炎」、「焱」、「燚」幾個字,就表明了這個過程。   「火」,音huǒ,《說文》解釋為「象形,大其下,銳其上。」可見「火」是表形的字。
  • 中國漢字對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李小狗狗中國即將有一次崛起世界上有70多億人50億在歐亞大陸,中國的漢字是維繫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首要最基本的條件。中國南北語言差異很大,漢字維繫了中國漢字自從秦始皇統一天子以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是一個國家獲得統治這個國家的主要行為,自秦代以來中國就再也沒有經歷過春秋戰國那樣鬆散形的國家形式,最重要的是什麼?
  • 漢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演進中,孕育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漢字文化獨樹一幟。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千年發展演變和使用傳播,漢字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財富,對於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漢字銘刻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早在史前時期,中華先民就在巖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
  • 漢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演進中,孕育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漢字文化獨樹一幟。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千年發展演變和使用傳播,漢字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寶貴財富,對於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漢字銘刻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化記憶。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早在史前時期,中華先民就在巖石、器物上摹畫契刻圖畫符號,孕育了文字的雛形。
  • 漢字為何有超強生命力?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為什麼有如此超強的生命力?其核心是因為它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自己。表意文字的特點是通過字形的構造來顯示字義,單字的形體以及漢字整體的形體體系怎樣創製?怎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 體味漢字之美 傳承漢字文化
    來自海峽兩岸的蔣偉寧、黃光男、郝龍斌、劉茜、李保宗和馮明珠、張光賓、言恭達、韓天衡、潘魯生、駱芃芃、管峻等社會各界人士相聚臺北,共同研討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漢字藝術。與會者讚美漢字之美、傳承之富,同時也表示面對計算機輸入時代的影響所帶來的「識文忘書之憂」,希望透過漢字藝術交流與推廣,讓兩岸的民眾對於漢字文化的內涵、漢字藝術的傳承,有更進一步的重視,讓大家領會、銘記漢字書寫之優美,挖掘漢字文化內涵,傳承漢字藝術精髓,提升漢字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這屆藝術節是繼2011年在臺北成功舉辦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之後,又一次回到臺北。
  • 漢字展|了解漢字歷史 欣賞漢字藝術 品味漢字妙趣
    了解漢字歷史  欣賞漢字藝術  品味漢字妙趣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走入《漢字》巡展吧!  12月18日下午,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巡展河南農業大學站開幕式在龍子湖校區教學樓A座舉行。我校文法學院師生帶來的配樂詩朗誦《漢字,我為你自豪》,更是將現場活動引向高潮。
  • 漢字「武」背後的中華民族的戰爭觀、軍事觀以及武德觀
    一個漢字「武」,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戰爭觀、軍事觀以及武德觀。在甲骨文中,「武」字為上下結構,上部分為「戈」,戈就是一種武器,下部分是一個腳趾,引申為腳向前進。這樣看來,甲骨文中的「武」字只是單純的會意字,意為:一個人扛著兵器向前進。
  • 法國專家:除了中華民族,誰都別想弄懂漢字的精髓
    比如說隔壁的韓國,就處於一個很矛盾的狀態,既不想承認中國文化,對於韓國的影響,而且還廢除漢字,但是對於中國文化的東西又還挺執著的。當然也有一些人是認真研究過中國文化的,比如說這個法國人。法國專家:除了中華民族,誰都別想弄懂漢字的精髓。
  •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數千年間,它歷經風雨而不衰,迄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中的原委固然是不易說清的,但是以下三點也能稍微為此解釋一番。中國文化具有追求大一統的驅動力。自西周起, 追求大一統便漸成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 先秦諸子雖論難詰駁,勢若水火,但政治理想,卻都歸宗於「大一統」.墨家「尚同」與儒家「大同」,目標完全一致。
  • 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日本人為何也喜歡漢字?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漢字,從小時候的咿呀學字,到小學時期被古詩詞,文言文,到現在的讀書看報玩手機,看電腦打遊戲,不管在何時何地,漢字都是我們的必備的生活元素,那你知道漢字是怎麼來的嗎?中國的漢字,傳說中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才發展成現如今我們所見的漢字。至於漢字沿用至今,是因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整個漢族文化不管在那個朝代一直是主流文化。
  • 外國專家直言:除了中華民族之外,誰也別想弄懂漢字的精髓
    其中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更正確地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漢字是經過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是歷史上最古考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文字像漢字一樣這樣經久不衰。漢字從甲骨文開始,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隨著傳播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
    展覽集中展示了漢字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使用場景,充分展現了漢字對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並向希臘觀眾講述了以漢字為圓心的中國故事,以漢字為連接點的中國與希臘間的故事。 ——編者按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像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裡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除了應用於口語交流或書面表達,漢字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滲入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 康中乾: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研究」負責人、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歷久彌新的文明的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血脈相續地延續至今,與極具凝聚力、向心力、範導性、引領性的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相關
  • 兩岸學者對話「漢字」:簡繁體字不應該成為心結
    對話嘉賓:許嘉璐:世界漢學教育學會會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林谷芳: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文化學者  田 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黃光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著名學者  「中華民族有頑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以上的歷史從未中斷,靠的什麼?靠的是漢字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