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12月26日訊 下街,是老滄口人對滄臺路的習慣稱謂,因其臨近海邊且地勢低洼而得名。下街因處於滄口海運碼頭的位置而興盛繁華,當時,那裡有燒鍋、磨房、紙房、機房、客棧、飯館、貨棧、魚行、屠戶等,是滄口的發祥地,所以老滄口地域有句俗語:「先有下街,後有滄口」。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人開始修建膠濟鐵路,大量流落的難民聚居與此,這塊靠海靠鐵路的窪地百年來成了「棚戶區」的專有名詞。1901年,膠濟鐵路通車運營後,滄口火車站隨之便成為過往商客匯聚、水陸貨物在此裝卸轉運的繁盛之地,滄口作為進出青島的必經之地。下街向東擴展,形成一條和滄口火車站鐵路線平行的、更為繁華的滄口大馬路,即今天的四流中路,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20世紀初至30年代,滄口大馬路上相繼成立了華新、寶來、中淵、富士等4處紗廠和四方機廠滄口分廠,使滄口逐漸發展成為以紡織業為主的青島市工業特色區。滄口大馬路上還分布著三盛樓飯店、祥雲壽綢布店、華一茶莊、同義堂藥店、書林堂刻字文具店、滄口鍋貼鋪等商業老字號,因此形成老滄口區繁華的商業中心,其繁榮程度僅次於中山路。那時,許多孩子因到過滄口大馬路而向夥伴們炫耀。
熙攘的人群和穿梭不息的車流,老下街的模樣早已一去不復返。昔日的工商業重地沒有像人們嚮往般加速騰飛,相反,在青島恢弘而華麗的城市藍圖下,如今的下街發展滯後,破敗不堪。至今,祖祖輩輩生活於此的老滄口人依然緬懷於曾經的輝煌、失落於如今的衰敗。(記者 張力偉 謝小真)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