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多少男子將薄情寡義都藏在了「父母不允」這4個字之下,堂堂男兒若真抱著對愛情的一片堅貞,又怎麼有那麼多無可奈何,世間又怎會有那麼多被棄而亡的痴情女子。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發生在唐代的悲劇。
男主名叫李益,是位唐代詩人,說起來也是有才,19歲便中了進士,在京城名噪一時。20歲出頭時,他與京城當紅歌姬霍小玉想戀,後來李益要回鄉,臨走時對霍小玉盟誓說:「「明春三月,迎娶佳人」。可是一回到家,父母就已為他安排好了門當戶對的官宦之女,李益以「父母不允」之再也不肯見霍小玉,可憐霍小玉悲憤交加,抑鬱而亡。這個愛情故事被唐代文學家蔣防編寫成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在小說中蔣防毫不避諱地對李益進行了評判,從此一代才子便背負起薄情罵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絕情的詩人,卻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情詩,名叫《寫情》。在詩中他化身痴情男子,因為這首詩感情太過真摯,也引來後世的千年爭議:這李益是不是無辜的,莫非這「薄情」的帽子是被冤扣的嗎?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寫情》
唐.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詩創作時間不詳,李益寫的是與哪位女子約會也不知,只知道這是他因被戀人爽約會所寫。詩的一二兩句,詩人躺在精美的蓆子上卻睡不著,他愁思萬千,想到等待那麼久的佳期之約因對方爽約告吹。「千裡佳期」中的「千裡」不是指距離相隔千裡,而是期待良久之意;「一夕休」可見戀人的變心來得很快,讓他猝不及防,令他難以接受。
三、四句是驚豔世人之語,「從此無心愛良夜」這是一個心灰意冷的男子,這本是一個良辰美景之夜,但此時的詩人卻無心再欣賞。「任他明月下西樓」,從此以後月亮升起,月亮夕下都與他無關,那本可與戀人共同欣賞的月景,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任何意義。這裡的月可指天上的明月,也可指絕情的戀人,他要與過去的感情訣別。
這首詩看似平淡,或許是因為主人公是男子,所以沒有女子失戀的「淚」、「苦」之字,但男子的痴情卻一分不少於女子,全在這最後14字裡。以至於後世不少人看過此詩,都覺得李益應該不是《霍小玉傳》那般薄情寡義之人。其實這本小說寫於809年,此時李益約60歲左右,如果小說中的事不是真的,那想必李益也該站出來自證清白,蔣防也不敢在小說中指名道姓地說他。
不過此事畢竟已經過去1200多年,真相如何已不可知,不管怎麼說這首《寫情》確實是經典之作。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和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