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對於洛陽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洛陽人熟悉的二里頭遺址內,曾出土了距今3700年左右的鑲嵌綠松石龍形器。這件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國寶級文物,目前保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其複製品在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的展廳內展出。
碧玉豬龍
白玉豬龍
「中國第一龍」
中國是龍的國度,我們自稱為龍的傳人。但有多少人能說得清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龍?神秘的龍文化到底是從何處起源的?
龍,對於洛陽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洛陽人熟悉的二里頭遺址內,曾出土了距今3700年左右的鑲嵌綠松石龍形器。這件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國寶級文物,目前保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其複製品在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的展廳內展出。
我在看央視欄目《國家寶藏》的時候,很驚訝地看到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館長介紹自家博物館裡首推的文物,也是一件和龍有關的藏品,名曰玉豬龍,據說還是遼博的鎮館之寶。
1 紅山文化分布區內有不少玉豬龍
玉豬龍為何物?它比「中國第一龍」更早?還是更精美?或者是和龍的淵源更深?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特意去瞧了瞧。沒想到,遼博的玉豬龍樣子相當可愛。有人說它像豬,有人說它像熊,當然,更多人說它長得像龍。
遼博的展廳內有兩件玉豬龍,一件是碧玉豬龍,出自新石器時代,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凌源牛梁河遺址出土的;另一件是白玉豬龍,同樣出自新石器時代,是遼博從建平縣徵集而來的。
除材質不同外,兩件玉豬龍造型十分相似。講解員介紹,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內,發現的玉豬龍還不少,且這些玉豬龍還很標準、規範:玉質都很好,做工也很精細;背部大多都有一兩個穿孔,好像是用來作為飾物繫繩佩掛的。這些玉豬龍多出於墓葬之中,且是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的,應該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也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截至目前,已發現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大大小小已有20多件。
遼博的兩件玉豬龍中,白玉豬龍高15釐米,寬10.2釐米,厚3.8釐米,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它通體用白玉雕琢而成,蜷曲如環,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背部有一穿孔。
在普通人的觀念中,龍或許和蛇、鱷魚等聯繫會更多一些,龍和豬,不論是造型還是秉性,看起來都沒有太多的關聯,但怎麼就在數千年前合為一體,變成了豬首龍身的造型了呢?
經查閱資料、請教文物工作者,終於有了一點線索。原來,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當時的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同時還有牧、漁、獵並存。而在這一時期,豬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關係都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著財富,又象徵勇猛,還有可能是最早馴化成功的家畜。考古工作者在一些紅山文化遺址中,曾發現大量的豬骨遺骸,說明紅山人除把豬作為一種食物外,還常把它視為一種「通天神獸」。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先民創造出了這種豬首龍身的形象。
2 玉豬龍和「中國第一龍」
在《國家寶藏》中,遼博館長馬寶傑介紹,多年的考古發掘探索證實,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玉豬龍,是五千多年前紅山先民尊崇的氏族圖騰。
看了遼博的玉豬龍,不由得想起了咱們洛陽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中國第一龍」。
二里頭的「中國第一龍」發現於2002年春天,出土位置是二里頭3號基址內的一座貴族墓。考古專家稱其為「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它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大小不一,最大的長度還不到1釐米,厚度也僅有0.1釐米左右。最讓人驚嘆的是它的造型,巨頭蜷尾,形體曲伏有致,頭部為扁圓形,吻部略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它的中脊和鼻梁,鼻端也是綠松石。仔細看,會發現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紋和淺槽裝飾,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眼眶內同樣嵌有綠松石片。據測量,它的頭部至尾部全長70.2釐米。
同樣是龍,為何洛陽的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用工之巨、體量之大、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見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同時,這件龍形器的出土,還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二里頭被稱為最早的中國,在最早的中國發現的龍,必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龍」。
3 龍的形象還有很多
中國是龍的國度,關於龍的傳說數不勝數。除了遼博的玉豬龍和咱們洛陽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全國各地還發現有哪些和龍有關的文物?查閱資料發現,還真不少。
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94年發掘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巖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
但也有專家學者提出,目前發現最早的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出龍的形象的,當數距今6000年以前,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用蚌殼擺成的一條龍,即大家常說的蚌殼龍。
除此,山西陶寺遺址也有龍的形象出現。我到陶寺遺址參觀的時候,曾了解到,這條龍出現在一件陶盤中,且為彩繪,龍圖案描繪在陶盤的內壁,呈盤蜷狀,尾在中間,頭在外,張嘴露齒。據考古專家鑑定,其年代約為陶寺文化早期,距今4300年至4400年,這一時期也就是古史說的堯舜禹到夏階段。龍盤有多件,均出自禮儀規格較高的大型墓葬中。同時,這一時期龍的形象,開始脫離鱷魚的動物形象而圖案化,其蘊含的意義因為社會的複雜化發展,而變得複雜了。
2009年良渚梅家裡遺址曾發現罕見的玉龍首璜。這件玉龍首璜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安溪村梅家裡遺址10號墓,長約8.5釐米,其上盤伏4個龍首,每個長約1釐米,凸吻、大眼、聳耳。專家推測,這是良渚文化早中期器物,距今4700年至4800年。考古專家認為,良渚龍首紋形態對於後世中國龍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響,玉龍首璜也為進一步研究中國龍首紋樣母題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李燕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