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初入收藏界的人士對於收藏品的價值概念,是模糊的,誤以為拍賣價格便是收藏品的價值,而且多數是以年代為主導,在不明人士的認知裡,越是年代久遠,價格越高。
但真正的收藏家認為,收藏是一種愛好,不存在價格之說,只不過收藏的過程需要產生費用而已。
請注意,價格不等於價值。
要想了解收藏品的價格,首先得了解收藏品的幾大要素
年代
首先,我們得先明白,年代並不能一錘定音的決定一件收藏品的價格,只是因素之一,但也不否認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的高價收藏品,都與年代相關。
之所以年代會成為一件收藏品價格的考量因素之一,主要以幾個為主要特點,一是年代所處的文化環境,二是保存不易,這形成了另一個影響收藏品價格的另一個因素。
越是年代久遠的收藏品,受到時間的侵蝕的傷害就越大,保存不易;收藏品本身會體現出所處的年代文化,而那部分是我們所需要探尋的歷史真相。追本溯源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基因本能,數千年來亦是如此。
而之所以我們會追本溯源,是因為我們認為歷史是相似的,我們會下意識的探尋古時所發生的一切,用以面對未知的未來。
存量
存量這個因素是由年代而產生的,一件收藏品,如錢幣,如陶瓷,如玉器,在不同的年代,生產的數量不同,系列不同,而流傳至今的數量,這幾個變量影響著整個系列的收藏品價格。
物以稀為貴,這個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而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流傳至今的收藏品,數量少的收藏品,價格自然偏高,數量多的收藏品,價格自然偏低。但在同類型中,也會出現高價格的收藏品。
(第一套人民幣)
比如近現代的我國第一、第二套人民幣,民國時期的孫中山系列錢幣,袁世凱系列錢幣。存量越大,價格會普遍偏低。大概在數十萬到百萬區間。
(民國三年袁大頭)
可能有些人會奇怪,為什麼有些同種或同系列的收藏品數量眾多,但也會有拍賣出高價格的單個收藏品。
這就要說到存量中,形成的另一個影響價格的因素,稀有度。
例如袁大頭錢幣中有分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等,而此類收藏品乃金屬製品,又屬於近現代,相對來說流傳至今的數量遠遠大於陶瓷、玉器等易損收藏品。
但在2018年臺北金秋藝術臻品拍賣會上,一枚三年袁大頭金幣拍賣出518.4萬人民幣的高價。
信息來源於雅昌網
三年袁大頭金幣,是三年袁世凱錢幣系列中,一個極為稀少的版本,不僅製造工藝高,數量還少,其中還分籤字版與無籤字版。
品相
品相可以說是影響收藏品價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件收藏品的品相可分為完好與破損,其價格也是天與地的價格。
例如一件表面有劃痕的粉彩瓷器,若是小劃小痕,視其珍稀程度,價格會在數百萬至上千萬之間,但若是同樣一件,品相完好的,其價格可能就在數千萬至上億。
真假
這也是收藏品價格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真的收藏品,價格當然高,而假的則是一文不值。
現在市面上出現的泛濫成災的同質收藏品,多數都是現代工藝製作,再仿舊的,確實是毫無價格以及價值可言的。
(泛濫成災的現代工藝品)
但也有一些假的收藏品也具有價格,而這類的收藏品,被稱之為臆造品。臆造品是某些仿製者根據自己的想像,製造出一些歷史上根本就不曾鑄造過的錢幣等物品,其價值根據收藏品的製造工藝以及年代所定,但一般都不高。
(臆造品)
一件收藏品的價值是由收藏家主觀決定的,一件千年流傳的驚世瓷器,在瓷器收藏家裡,就是無上的珍品。
汝窯 蓮花溫碗
而在郵票收藏家裡,再珍貴也比不上自己手上的一枚全國山河一片紅的郵票珍貴。
(全國山河一片紅,在中國嘉德2018年秋拍拍出1380萬的高價)
就像你最愛的一首歌,在其他人看來,也只是好聽而已。
話不多說,點到即止。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請注意,你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