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遺失引人深思!「傳男不傳女」習俗,或成傳承最大阻礙

2020-11-14 趣中國

在神秘的苗家山寨中,有一群世代相傳的手工藝人,他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和豐富的創造力,為秀美的苗家姑娘們打造了一件件華美的銀飾。而在這些苗族銀匠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吳水根了,他既是貴州省勞動模範,也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七八歲的時候,吳水根就開始跟隨自己的父親學習加工銀飾,從小的耳濡目染加上長大後的潛心鑽研,吳水根掌握了苗族銀飾鍛造和加工的全套技藝。

由於技藝出眾,吳水根在國內外都非常有名。早在2005年的時候他就被邀請到香港參加民族文化民間藝術會,表演了苗族銀飾加工,之後他又輾轉俄羅斯、韓國、香港、澳門、北京、上海等國家和地區傳播和推廣銀飾工藝。在2012年更是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不過對於吳水根來說,個人的名氣並不重要,如何傳承苗族的銀飾工藝才是他最上心的。按照習俗,苗族銀飾工藝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但吳水根就大膽打破傳統,在自己家鄉的施洞鎮招收了16名弟子傳授技藝。

通過「師帶徒」的形式,如今施洞鎮從事銀飾加工的村民已經擴大到了300人,而吳水根的女兒也跟隨著自己父親的腳步,成為了村裡第一名女銀匠。


苗銀的手藝有了傳承,如何傳播和推廣銀飾產品就成為了新議題。以吳水根為首的苗族銀匠們在接觸到網際網路後就想到了藉助電商平臺的想法。

10月27日,在拼多多上線的「黔東南消費扶貧館」中,苗銀就和百香果、山茶油、天麻等其他苗侗特產一起在超過200萬人次的消費者面前亮相,苗族姑娘整齊佩戴著全套的苗族銀飾出現在鏡頭前,異常得奪人眼球。


傳統苗族銀飾的鍛制技藝十分多樣,一名銀匠往往需要通過30多道工藝才能打造出一件銀飾,而現在,他們正在試圖為苗銀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在苗族和侗族聚居的黔東南州,像苗族銀匠一樣正在努力尋求發展機會的人還有很多。

培育壯大電商人才隊伍,狠抓發展民間傳統手工藝的電商產品,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創產品,打造網絡生產基地,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這或許將成為黔東南州特色的電商扶貧利益連接的新機制。

相關焦點

  • 一種傳女不傳男的特殊燒陶工藝,一種千年傳承的文化內涵
    今天,我們講述的是陶瓷歷史上的一個微小分支,一個傳女不傳男的故事。森林像一層厚厚的掩護,黎族人生活在這裡,隔絕了和外界的頻繁連接,進行著相對獨立的生產和生活,有些古老技藝傳承至今。02傳女不傳男的制陶工藝黎族制陶技藝向來有
  • 海南昌江黎族制陶技藝打破"只傳女不傳男"傳統
    人民網海南視窗昌江10月1日電 10月1日上午,羊拜亮制陶傳習所拜師授藝儀式暨「噢吖黎物」旅遊產品展示會在石碌鎮保突村舉行,羊拜亮老人打破制陶只傳女不傳男的傳統,收下三位黎族青年,為昌江發揚制陶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 四川彝族神秘職業:地位尊貴,傳男不傳女
    彝族文化多以經書、法器為記載方式,又通過祭祀方式進行傳播。掌握文字的畢摩,在其中充當著創造、執行和保護的角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少數民族的文化逐漸遺失,而彝族的文化能夠得到妥善的保存下來,畢摩在其中有著絕對性作用。圖:老者手中法器。畢摩文化有人稱它為彝族宗教文化,畢摩在主持眾多儀式中,常教導族人行善積德,感恩回報,尊重自然,和諧相處。
  • 黎族阿婆傳承千年燒土陶技藝 傳女不傳男的制陶工藝
    至今,保突村村民仍保持著黎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仍保留著世代傳承的黎族古老制陶工藝。黎族制陶工藝有著一個古老而專業的名詞「泥條盤築制陶」。泥條盤築制陶技藝是黎族非常原始的制陶技藝,據考究黎族的制陶技術是存在於史前的制陶史上,到現在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曾經,村子裡大部分人都會制陶。
  • 中國文化的悟與傳男不傳女
    一提起「傳男不傳女」這個問題就會招來一片罵聲,皆因男女不平等嗎?非也! 其實男女本就不平等,在這裡首先聲明我不歧視女性,完全是另外的一種「不平等」,為什麼要平等?不可能的。男人強壯,女人柔弱。 再者,男人的想像力遠高於女人,還是剛才上面的話題:女性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找到異性組成家庭,男性就不行了,他必須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加創造力才能有足夠的資本去吸引異性給他傳播基因。比如在「擼」這個問題上,女的在這方面非常「不專業」,因為她們不需要「擼」,她們有太多的異性可以選擇。
  • (走近洛陽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嵩縣大銅器:昔日傳男不傳女...
    2011年12月,嵩縣大銅器被列入我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初為東漢軍樂 後成祭祀配樂  嵩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如今在嵩縣演奏大銅器的班子不少,田湖鎮古城村的白雲山巾幗鼓樂團和灑落村的花木蘭鼓樂團是其中的佼佼者。白雲山巾幗鼓樂團負責人任轉運為我們講述了嵩縣大銅器的歷史淵源。
  • 湖南邊陲有種「傳女不傳男」文字,男人如讀天書看不懂!
    在古代封建文化裡,我們聽到的家傳訓誡都是「傳男不傳女」,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小鎮,它擁有世界上僅存的「傳女不傳男」的文字。只有當地女人能看懂,它是女人之間的溝通密碼,而男人讀起來宛若天書。文字的傳承靠女性長輩傳給下一代女性,男子是沒有資格去學習的!
  • 文脈頌中華·齊魯青未了(53)丨85歲老人打破「傳男不傳女」門規...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報導,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傳男不傳女的技藝,國家二級機密,拍成了這部被遺忘的國產佳作
    變臉的傳統是,只傳男不傳女,變臉王為了找到能夠傳承自己技術的男孩兒而收養了一個「孫子」,發現是女孩兒以後,變臉王決定只教她雜技,而女孩兒命運坎坷,最後被人販子拐走了。為了討好爺爺,她將人販子裡面的小男孩也一起逃跑並且帶了回來,誰知道,這坑爺的孩子帶回來的是富家的少爺,變臉王差點因為死在牢獄裡面。
  • 《重耳傳》弘揚傳統文化 冬至習俗古今傳
    據悉,大型古裝歷史劇《重耳傳》根據真實歷史改編,以晉文公重耳(王龍華飾)年少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他歷經宮鬥、流亡、復國、稱霸的傳奇人生以及和春秋四大美女齊姜(張含韻飾)、驪姬(麥迪娜飾)、贏月(沈夢辰飾)、季隗(甘婷婷飾)的愛恨情仇,展現了晉文公重耳為實現強國夢而孜孜不倦的奮鬥情懷。
  • 「傳女不傳男」的布依族蠟染布藝,他是第一位男性傳承人
    「傳女不傳男伍德華為了將蠟染繼續傳承下去,主動接下這個重擔,成為蠟染技藝第一位男性傳承人,努力將蠟染與現代時尚相結合。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傳拓藝術走進校園,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傳拓,是把打溼的宣紙緊覆在畫像石、碑碣或金石文物上,用拓包沾墨將其形狀、文字或圖案拓制於宣紙上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其產生於隋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傳拓的作品叫拓本(俗稱拓片),它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它以一紙一墨,讓金石不朽,給物象留影,為我們保留了珍貴的文物、文獻和書法藝術資料,被譽為古代的照相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 河南南陽:感受傳拓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南陽網訊 (全媒體記者李萍)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金石傳拓藝術,11月9日上午,南陽市傳拓名家王力勇走進南陽市第一完全學校,向同學們講授漢畫知識,傳授傳拓技藝,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拓以一紙一墨讓金石不朽、給物象留影,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 關中皮影戲班社的傳承形式,從傳內不傳外,到舉辦培訓課的轉變!
    影戲技藝的傳承,主要有家族或姓氏式傳授和非家族式傳授兩種形式。家族傳承一般在家庭內部進行,不傳外姓人,並且傳男不傳女,非常保守,這種情況在舊社會的時候,老腔皮影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老腔原本是華陰泉店村(後改名雙泉村)張氏家族的家班戲,家族有規,不許外傳,當時一些老腔戲迷因沒有劇本和又沒有師傅教,很難學到。
  • 出生被當作男孩養,被結婚衝喜,富貴之家因傳男不傳女的神操作
    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的第五集是《雲重傳》,「雲重」是個名字,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司徒雲重。演員奚美娟飾演的司徒雲重,是一位具有良好文化底蘊的老人家。只是她講述的是自己生活在大家族裡,那鮮為人知的生活方式。司徒雲重出生在一個做廣彩的匠人世家。廣彩是指廣彩瓷燒制技藝,廣東省廣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你知道還有一種漢字「傳女不傳男」嗎?你知道有種漢字只能用湖南...
    中華大地,歷史悠長,出現的文化更是種類繁多,曾經流傳著一種「自源文字」。在中國歷史中衍生出很多種不同的文字,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訓民正音(就是如今的朝鮮文字)、字喃(越南文字)等,他們都被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運用。
  • dnf:惹不起,神格拳傳男不傳女,你以為你沒轉職就賺了?
    或許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這個遊戲其實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即使是有活動,即使是福利,但是總有讓你失去信心的方法。可能很多的玩家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但是當你們真的經歷後你們就會知道!首先這個玩家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個玩家就打算在女聖職者中玩一個!畢竟這幾個職業看起來都是相當不錯的。這點你們並不否認吧!不管是放火的還是四姨或者是奶媽和巫女,都還是很不錯的。
  • 為什麼川劇變臉傳男不傳女,從變臉技巧上就解釋了這個問題
    說起川劇中的變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舞臺上叮叮咚咚的鑼鼓,再加上那變臉人自己的喊唱,一顰一笑之間,紅臉白臉綠臉藍臉各種顏色,各種變化,各種引人發笑又或是大叫一個好字,說起這個變臉小編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話講都講不完。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以前川劇變臉傳男不傳女嗎?
  • 網媒記者體驗黎族傳統制陶技藝 呼籲「好好傳承保護」
    11月14日一早,「發現美好新海南——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溫暖之旅」的60名網絡媒體人來到昌江石碌鎮保突村黎族陶藝工作坊參觀,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的樂趣。零距離感受黎族原始制陶藝 網媒記者點讚文化特色「好萌啊!」
  • 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金石傳拓藝術進校園
    中原網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裴蕾 通訊員 郭莎莎 文/圖)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和傳承金石傳拓藝術,12月9日下午,河南金石藝術館組織專家和傳拓師來到河南宇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