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屬於特定時代的產物,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已經很少有家裡人使用縫紉機了,可能很多人家裡的縫紉機都已經落滿灰塵了。記得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時候,有些家裡如果有人結婚的話都一定會要求家裡有「三轉一響」,即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當然了,當時的社會條件能夠真的拿的出「三轉一響」的家庭並沒有很多,很多家庭勉強能夠湊出來一臺縫紉機就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縫紉機成為那個時代有錢家庭的代名詞。縫紉機對家庭非常的重要,這和自古以來我國的男耕女織的思想有關,男性耕田,女性織布,縫紉機自然就少不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有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大件」就應運而生,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成為新的時尚。現在人們對生活又有了新的要求,汽車、房子、手機、電腦成了人們新的追求。從「三轉一響」到「四大件」,從「四大件」到「新四大件」,這反映出來的是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反映的是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新的時代裡面,一些老物件卻因為其可以反映出特定的歷史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它們的價值也能夠得到了重新的體現。去年在回到農村老家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商販會在村裡收購一些縫紉機,根據縫紉機的品質不同,縫紉機的價格也從幾百到幾千有一些差異。
這些商販收購到縫紉機後根據保存質量的不同用途也是有所不同的:一是出售給一些想要收藏老物件的人。一些人就樂衷於收購這些老物件,而且願意出很高的價格。二是賣給一些景區。很多新修建的景區需要一些老物件做展示,不僅是老的縫紉機,一些水缸、石磨、木箱等也有收購。以上兩個就是這些商販收購縫紉機的主要用途,本質上還是為了賺錢,增加自己的收入。在筆者看來,像縫紉機這些老物件其實不在於她的價格多少,而在於它的紀念意義。相信很多家庭裡的縫紉機都和自己的母親或者奶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她們已經不在了的話,把縫紉機保留下來也是非常美好的記憶,畢竟有些東西賣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已經好多了,已經不像以前一樣吃了上頓沒下頓,很多家庭物質生活已經比較充足了,完全沒有必要通過賣家裡老人留下的老物件去增加收入。如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縫紉機,或許再過百十年以後,農村就見不到縫紉機了,即使它的實用功能不存在了,也可以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子孫可以知道曾經艱苦的歲月。縫紉機留到現在已經不止是一個工具了,而更多的是一個念想,對曾經那個時代,對那些已經離開我們身邊的人。別人收購縫紉機的時候或許會以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的價格來收購,這些錢可以用來滿足我們的物質生活,但我們的精神生活如何來填補,關於曾經的記憶如何來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