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2020-12-09 澎湃新聞

鉤沉|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2020-12-07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資料圖片

《點石齋畫報》於1884年5月8日創刊, 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共出了44部528冊。每期由上海《申報》附送,共發表了4000餘幅作品。內容 「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 貼近生活,及時報導社會熱點、列強侵略,民俗奇聞等,如中法戰爭、租界拓路、上海四明公所事件等,生動展現了晚清的社會變化。

《點石齋畫報》由當時的著名畫家吳友如主筆,後有金蟾香、張志瀛、周慕橋、田子琳等20餘人共同參與,他們大多是蘇州年畫的畫師,除了傳統繪畫技法外,還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簡潔優美。通過他們的筆觸,社會普通民眾除了形象了解了發生在國內的時事新聞外,還知道了日本、朝鮮、美國、印度、歐洲乃至南極、北極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可謂大開眼界。

晚清時期,西學東漸之風吹遍中國大地,科技和醫學都受到影響,許多海外科技新知、疾病和藥物治療方法,也是通過《點石齋畫報》傳播到了國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點石齋畫報》娛樂民生的同時也擔負起了開啟民智的責任。

文:熊鑫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鉤沉|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資料圖片《點石齋畫報》於1884年5月8日創刊, 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共出了44部528冊。每期由上海《申報》附送,共發表了4000餘幅作品。內容 「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 貼近生活,及時報導社會熱點、列強侵略,民俗奇聞等,如中法戰爭、租界拓路、上海四明公所事件等,生動展現了晚清的社會變化。
  • 晚清《點石齋畫報》展覽於羊城細述百年「新聞」
    中新社廣州1月17日電(陳國華 劉婷婷) 沉澱百年,晚清時著名的《點石齋畫報》原稿精選展覽於1月16日至3月10日在廣州博物館展出,已有百年身的「新聞」,又原汁原味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1884年,上海點石齋書局創辦了月刊《點石齋畫報》,隨《申報》附送。
  • 左圖右史:晚清畫報裡的歷史現場|點石齋畫報|啟蒙畫報|女性|新知...
    整個晚清時期,為我們現今所知曉的畫報約有120種,而上海、北京和廣州是畫報最為興盛的三座城市。創辦於廣州的《時事畫報》,以及與之有承襲關係的《平民畫報》《廣州時事畫報》和《真相畫報》,因背後有同盟會和廣東政府的贊助,是晚清諸畫報中不用考慮市場,而一心鼓動革命的一個特例。
  • 晚清著名的《點石齋畫報》是如何興起的?
    晚清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西方文化伴隨著洋槍與洋貨湧入到中土,傳統文化在社會結構與經濟關係的巨變中面臨崩潰與瓦解。《點石齋畫報》第21號一八八四年,著名的《申報》老闆、英國商人美查刊行了一種新型新聞媒體作為《申報》的附刊,這就是《點石齋畫報》。美查啟用中國本土畫師進行新聞繪畫的創作,再將畫稿通過當時先進的照相石版印刷術(photolithography)進行印刷。
  • 「點石齋」帶你穿越到晚清
    由上海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畫說晚清——走進《點石齋畫報》開啟的讀圖時代」展昨天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揭幕,展覽帶著觀眾穿越回近代史上的傳媒時代。  1872年,《申報》誕生於開埠後的上海,報導新聞時事和商業動態,開創了本土商業報紙的運作模式。
  • 點石齋畫報與高祖沈拱之
    《點石齋畫報》,作為早期中西合璧海派報業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其在新聞通信、文化傳播以及圖籍出版、藝術交流等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今年恰逢《點石齋畫報》創辦130周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特刊發沈拱之玄孫的紀念文章。沈寬 上海開埠以後,五方雜處、海納百川的都市文化受西學東漸思潮之影響,正處於華洋交錯、若即若離的變革進程中,而誕生於晚清光緒年間的《點石齋畫報》,作為早期中西合璧海派報業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其在新聞通信、文化傳播以及圖籍出版、藝術交流等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點石齋畫報與高祖沈拱之(組圖)
    沈拱之53歲時的肖像照片  沈拱之等人於晚清光緒年間創辦的《點石齋畫報》,作為早期中西合璧海派報業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其在新聞通信、文化傳播以及圖籍出版、藝術交流等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今年恰逢《點石齋畫報》創辦130周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特刊發沈拱之玄孫的紀念文章。  沈寬  上海開埠以後,五方雜處、海納百川的都市文化受西學東漸思潮之影響,正處於華洋交錯、若即若離的變革進程中,而誕生於晚清光緒年間的《點石齋畫報》,作為早期中西合璧海派報業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其在新聞通信、文化傳播以及圖籍出版、藝術交流等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科學網—《點石齋畫報》的科學傳播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在那個號稱晚清的封建社會末期,科學文明之光衝破古老帝國的陰霾,亮起了最早的曙色。 這份曾經傳播科學文明的新聞畫報,便是當年享有盛譽的《點石齋畫報》(以下簡稱《畫報》)。 《畫報》清光緒十年(1884年)創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是中國早期石印畫報。旬刊,隨上海《申報》附送。
  • 清末「言論自由」|點石齋畫報
    在136年前的今天,1884年5月8日(農曆1884年4月14日),《點石齋畫報》在上海創刊。《點石齋畫報》開啟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報導時事和傳播新知的辦報新路,代表了上海乃至中國那個時期畫報的最高水平,是研究百年前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 專訪|陳平原:晚清畫報的低調啟蒙
    報章也有高下之分,「相對而言,政論報刊最受關注,文學雜誌其次,至於通俗畫報則是偶爾被提及。」北大教授陳平原近二十幾年則將目光放在注重「圖像敘事與低調啟蒙」的晚清畫報上,他以創刊於1884年終刊於1898年的《點石齋畫報》為重點,該畫報15年間共刊出四千餘幅帶文的圖畫,是今人直接觸摸晚清的一個珍貴寶庫。除了《點石齋畫報》,陳平原也從已知的120種左右的晚清畫報中選擇了比較重要的三十種加以陳述。
  • 出版鉤沉《點石齋畫報》———中國最早的畫報
    創刊於清光緒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的《點石齋畫報》,是我國最早的畫報,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石印本畫報,每月出版三期,作為《申報》的副刊,附送贈閱。發行時間前後十三年。《點石齋》創刊時《申報》為之作廣告:「文人但知古,通人也知今,一事不知儒者恥,會須一一羅胸襟。
  • 食色性也:晚清《點石齋畫報》中的「吃」
    《點石齋畫報》創刊於光緒十年(1884)農曆四月,內容以時事新聞、社會奇聞為主,是中國畫報和旬刊的鼻祖。本文採擷該刊中關於「吃」的部分圖畫,匯成「吃相」「吃病」「吃白食」「吃醋」諸節,帶大家領略時人畫筆下的晚清眾生相。 吃相 上海虹口公義局新招募的勇丁駐紮在朱家宅地方。某日傍晚,勇丁們蜂擁至附近的同興飯館吃飯。他們進店後仗著人多勢眾,隨便取吃,大咀大嚼,店主根本不敢阻攔。
  • 趣讀史 |21《點石齋畫報》
    他將報紙的日常事務交給中國人,《點石齋畫報》也不例外,這就使得畫報中出現很多關於民族氣節的報導,如報導中日甲午海戰的《僕犬同殉》講的就是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義勇殉國的報導,人們在看畫報時,除了被鄧世昌的愛國大義感染外,也能藉此鼓舞中國人的國民士氣,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其次是鞭撻腐朽舊制,開化社會風氣。
  • 晚清畫報裡的歷史現場:新知識與老傳說齊飛,要聞記與仕女畫共存
    整個晚清時期,為我們現今所知曉的畫報約有120種,而上海、北京和廣州是畫報最為興盛的三座城市。創辦於廣州的《時事畫報》,以及與之有承襲關係的《平民畫報》《廣州時事畫報》和《真相畫報》,因背後有同盟會和廣東政府的贊助,是晚清諸畫報中不用考慮市場,而一心鼓動革命的一個特例。
  • 晚清妓女也做廣告 拍照登雜誌成「時尚女郎」
    [摘要]晚清上海妓女,不但是時尚的弄潮兒,更是中國報紙媒體廣告的先行者,其風氣之盛盡可見當時的《點石齋畫報》。(圖片來自網絡)19世紀60年代,上海已經有了照相館。對於這「勾魂攝魄」的新奇玩意,士大夫認為並不吉利。帶領時尚的妓女當然率先受用。
  • 《點石齋畫報》為什麼比白話文更能深入人心?
    正當晚清的精英知識分子自覺地尋求西學以為強國途徑之際,底層民眾則無論在開化程度和溝通方式上都與前者存在巨大的鴻溝。《點石齋畫報》第21號正如魯迅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對《點石齋畫報》的評價:『這畫報的勢力,當時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時務」——這名稱在那時就如現在之所謂「新學」——的人們的耳目。』
  • 大清人都愛看的畫報!!
    [摘要]「天下容有不能讀日報之人,天下無有不喜閱畫報之人」。曾高喊此口號的《點石齋畫報》刊行過四千餘幅帶文圖像,它們已然成為當代人了解晚清社會生活乃至「時事」與「新知」的重要史料。這裡所說的,自然是創刊於1884年5月8日,終刊於1898年8月的《點石齋畫報》。當初自稱「天下容有不能讀日報之人,天下無有不喜閱畫報之人」,固然只是舞臺上的自我喝彩;可百年後的今日,《點石齋畫報》確實成了我們了解晚清社會生活乃至「時事」與「新知」的重要史料。
  • 1884年上海推出《點石齋畫報》 用圖文刊載時事
    ■本報記者 徐維欣  氣球載人升空、「大船」深潛海底……如今看來,這些都已司空見慣,若是放在晚清時期,這樣的場景對於東方古國居民而言,無疑是天馬行空,幸而一份畫報將這些當時西方冒出的新玩意兒帶入了申城。這或許是當年《點石齋畫報》受到市民推崇和喜愛的緣由之一。
  • 《點石齋畫報》中的圖式嬗變與媒介傳播
    在近代中國畫報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點石齋畫報》近年來深受中外學界青睞,其集晚清知識更新與社會轉型大潮中的文學、美術、新聞、思想、文化等要素於一體,吸引了多學科參與,研究基本呈現出以圖像為主的美術與視覺文化的視角以及以文本為主的歷史與文化史的視角。
  • 當女學生成為流動的風景,晚清畫報如此「低調啟蒙」
    而一向「不報憂」的《點石齋畫報》雖也控訴法國人殘忍無理,卻偏偏強調「無端遭禍」的「皆外幫之人」,還把法國人開槍說成是事出有因,只是殺錯人而已。針對這樣的差異,陳平原評論道:「如此敘述,在百年後的今人看來,很可能嫌其『境界太低』。可這種就事論事,更多著眼個人利益而不是國家主權的言說思路,頗能代表當時普通百姓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