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繪畫中,文人畫佔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
元代人物畫,遠不如山水、花鳥畫興盛,與前代相比,呈式微狀態。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使大多數畫家消極避世,漠視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畫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於表現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極少。隨著宗教的風行,在佛道人物畫方面,有一定提高。藝術方面,有些畫家汲取文人畫的筆墨技巧,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元 ,邊魯 ,《孔雀芙蓉圖》,軸,絹本設色, 169.9×102.2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邊魯(生卒年不詳),字至愚,號魯生,約活動於元代中期,自稱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官至南臺宣使。善畫墨筆花鳥竹石,工書古文奇字,造詣頗深。元人工筆設色花鳥已趨程式化,邊魯的此幅巨幅花鳥,構圖表現還是繼承了宋御畫院高度優雅的繪畫傳統。
元,曹知白,《寒林圖》,中國古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水墨,縱:27.3釐米,橫:26.2釐米。自題:「僧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根, 幾閒有此不了者, 即了與之, 然末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 雲西兄作。」曹知白至元中為崑山教論,不久辭官歸隱。擅長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晚年筆法簡淡疏秀,自成一派。此圖繪坡石寒林,已經荒寒蕭瑟。枯枝蒼勁挺拔,上仰似鹿角,下抑如蟹爪。坡石雜樹穿插錯落。其用筆豐腴圓潤,學李成、郭熙一派又有變化。右上自識「曾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恨,幾聞有此不了者,即了與之,然未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雲西兄作」。鈐「雲叟」、「聽松齋」朱文印二方,左下角又鈐「聊復爾耳」一朱文印。按泰定乙丑為公元1325年,曹氏時年54歲,此圖為其中年佳作。《嶽雪樓書畫記》著錄。
方從義,《溪橋幽興圖軸》。紙本墨筆縱63.3釐米橫35釐米。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工詩文書畫,長於山水。一生喜遊歷,至正初遍遊大江南北,嘗遊大,名都鵲起。圖中繪高山雲鎖,溪水自山間流淌,草橋橫架,一人策杖前行,遠山隱現,茅舍隱於林中,構成一幅清謐靜逸畫畫圖。筆墨酣暢,多用染法,以墨之濃淡分遠近。用筆多橫向,樹木點染疏率。構圖上部空曠,下部景物展開,顯出深邃幽遠的竟境。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劃歸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臺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九峰雪霽圖軸 》紙本,墨筆,縱117cm,橫55.5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本幅自識:「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鈐 「大痴」、「黃氏子久」、「一峰道人」。鑑藏印有:「怡親王寶」、「江夏」、「黃樓」、「安儀周書畫之章」、「晴雲書屋珍藏」、「大玉主人珍玩」、「古香書屋」、「黃氏仲明」、「儀周鑒賞」、「棠村審定」、「蕉林」等十餘方。 是圖作於元至正九年(1349年),為黃公望81高齡之作。作者以水墨寫意的手法匯集畫出了江南松江一帶的九座道教名山,時稱「九峰」,體現了作者對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該圖系畫贈江浙儒學提舉班惟志,時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霽寒意,畫意肅穆靜謐。圖中的中、近景以幹筆勾廓疊石,坡邊微染赭黃,遠處九峰留白,以淡墨襯染出雪山,是黃公望簡繁合一的精品作。 著錄於:《法書名畫見聞表》、《清河書畫舫》卷一一、《真跡目錄·初集》、《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一八、《大觀錄》卷一。
《天池石壁圖》就是元四家之冠的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於七十三歲時精心之作。圖繪蘇州以西三十裡的天池山勝景。現在該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畫是屬於絹本,設色,長度長139.4釐米,寬度長57.3釐米。黃公望(公元1269—354年),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出繼永嘉(今屬浙江)黃氏為義子,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工畫山水,宗法董源、巨然,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山水以淺絳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著有《寫山水訣》傳世。
倪瓚,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元倪瓚紫芝山房圖軸》是元末明初畫家倪瓚所創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水墨畫河岸、疏樹、竹林和小亭,對岸山巒起伏,構圖簡潔,具清逸蕭疏之趣。側筆寫山石輪廓,蒼勁沉著,畫竹之筆尤為遒勁有力,是雲林精品。
錢選(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霅川翁,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伯駒。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
錢選(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霅川翁,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伯駒。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
【 元 沈孟堅 《牡丹蝴蝶圖》】絹本設色,26.9×27c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圖收錄在《筆耕園》之中,《筆耕園》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室町時代以後舶來的中國畫匯集而成的手鑑。
元 盛懋 秋江垂釣圖 25.9x27.4cm 盛懋(生卒年未詳),字子昭。父洪,臨安(今杭州)人,寓魏塘,業畫。懋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花鳥。早年並得畫家陳琳指點,畫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筆法精整,設色明麗。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滄江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和《松石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
元 盛懋 秋江垂釣圖 25.9x27.4cm 盛懋(生卒年未詳),字子昭。父洪,臨安(今杭州)人,寓魏塘,業畫。懋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花鳥。早年並得畫家陳琳指點,畫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筆法精整,設色明麗。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滄江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和《松石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
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山水畫受趙孟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濕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夏山高隱圖》《丹山瀛海圖》《太白山圖》等。
夏永,字明遠,一作名明遠。《滕王閣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精界畫,特別擅長宮殿樓閣界畫,師法王振鵬。所作《滕王閣圖》《黃鶴樓圖》《嶽陽樓圖》用細若髮絲線描為之,刻畫細膩,氣勢宏偉,把巍峨樓閣融於浩渺曠遠之自然景觀中。
元,趙雍《孤隺橫江圖》,此畫絹本設色,26x27cm,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趙雍(1289年-1369年),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父趙孟,故元翰林學士承旨,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贈魏國公,詣文敏。母管氏,贈魏國夫人。趙雍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趙孟嘗為幻住庵寫金剛經未半,雍足成之,其聯續處人莫能辨。配劉氏,封歸安縣君,三子,鳳,麟,燕;一女淑瑞,適錢塘崔復。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界畫。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精鑑賞。傳世作品有《蘭竹圖》、《溪山漁隱》等。
需要高清圖的可以聯繫我。O(∩_∩)O哈哈~大家一起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