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報紙面臨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強大壓力,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報紙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評論,從新聞中挖掘深層次信息,放大讀者的視野。《南方都市報》就是憑著優秀的時評,與電視網絡展開了激烈競爭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報紙行業亮出了自己的王牌。《南方都市報》時評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本文試通過對其時評的創辦理念和特色的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
【關鍵詞】《南方都市報》時評創辦理念特色
自1997年1月1日創刊至今,《南方都市報》走過了十二年的歲月,百萬多的銷量與不俗的口碑,自然使其位尊中國南方報紙乃至全國報紙行業的領頭羊,同時《南方都市報》之所以成為中國都市類報紙中的佼佼者,究其原因,不外乎其主流媒體的定位,報紙的平民特色和人文關懷的意識。而這些又主要體現在她的新聞作品中,特別是評論中。正如袁偉時教授所云,「我認為《南方都市報》的社論是中國公民最好的早報讀物。它說的是貼心事;字裡行間洋溢著正義——監督權勢,捍衛法治,捍衛公民權利;流暢的文字承載的是豐富的知識。總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它記錄和推動了中國社會轉型。」[①]我們有必要從其刊載的時評中,找到《南方都市報》的真正內涵。
作為一家都市報,不僅充分地發揮了都市報應有的作用,而且在更高的層面上發揮了報紙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南方都市報》的時評,「議論家國大事,絕非策論頌詞;訴求啟蒙公民,拒絕說教布道」[②],既有正確的輿論導向,也有寬容大度的報紙風格,不僅在讀者中影響極大,而且在國內的新聞傳媒中獨樹一幟,成為《南方都市報》的「旗幟」。
時評,可以說自它興起以來,各家報刊紛紛設版開言,《南方都市報》自然也不例外。但問題是,並非開辦時評最早的她卻辦出了最有影響力的時評?問題的答案還需要從《南方都市報》時評的創辦理念和特色說起。
一、時評的創辦過程
時評,是一份報紙的窗口。《南方都市報》把時評看作其標誌色,視為其品牌創立手段,作為其張揚個性的賣點。自2002年3月4日正式推出以來,《南方都市報》的時評版就引起了新聞界的關注與社會的好評。2004年4月以後,《南方都市報》歷史性地將其時評版擴大至兩個整版,A疊封二版為「社論」版,代表報社立場和態度;A疊封三版或封四版為「來論」版(包括眾論和個論),開放為平民參與評論。2006年10月,《南方都市報》又進行了改版,A02版繼續刊登社論,表達本報立場;A1疊A30、A31刊登個論和眾論,個論繼續由精英人士撰寫對社會熱點的個人見解,開展討論,百家爭鳴;全新設置的眾論版,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公共言論空間。社論、眾論、個論構成了《南方都市報》的時評板塊。於是,媒體的聲音加上市民大眾的發言,形成了《南方都市報》的平民報紙、主流媒體之鮮明辦報特徵。
從各個單元來看,《南方都市報》確立的「社論」欄目,真正實現了一個報紙對社會生活的關注、立場、思考和表達。「街談」,是對貼近我們生活的相對輕鬆的話題,做一種輕鬆幽默的表達。「推薦」,介紹其他媒體刊登的、編輯認同乃至激賞的文章。「來信或來論」,把公眾評論中觀點性的部分做一個精粹化的呈現。而「個論」版,則吸納了一些精英知識分子。《南方都市報》的新聞評論就這樣搭建了公共言論的平臺。
二、創辦理念
如果要總體概述一下《南方都市報》尤其是時評的創辦理念,我認為應該是:關注轉型時代國家與社會的一切。
我感覺,目前《南方都市報》的時評,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理念而設置生長的。眾所周知,時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大轉型的關鍵階段,是國家與社會在前進道路上的一種探索階段,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身處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無可避免地要成為這一歷史的推動者,也無可逃遁地要成為這一歷史的被觸動者。因此,在這個轉型中,我們的國家所獲得的進展、所遭遇的困頓等,都是我們國民所要緊密關注、積極表達的話題。《南方都市報》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發展壯大的。說到底,《南方都市報》時評的這番理念,其實正是整張報紙的抱負。
這樣的理念定位也就成為《南方都市報》時評在選題中的指導原則,決定了《南方都市報》時評的寫作取向,即需要不斷地藉助當前社會的時事時局引申、重申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幫助我們對國家和社會的一切進行重新定位。這些判斷,也正是我們對國家和社會所認同、所期待的轉型方向:如多元化、市場化、民主化、全球化……而具體到評論分析的具體事件與領域,時評就以一種建設性的態度與取向為重,幫助國民從事件中看到未來的發展的方向,從而為國民建設國家、維護社會點亮了明燈。
《南方都市報》的時評在確立了理念之後,形成了以社論、街談、個論為主打產品,宏論、來信或來論、推薦欄目為補充的多層次架構,也因此可以體現不同層次的聲音,吸引不同層次的關注。
三、創辦特色
《南方都市報》自開辦以來,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辦風格或者特色。根據時評作品的主題、內容、形式等,簡要總結了幾點創辦特色,論述如下:
(一)新聞時效性強
時評,作為新聞評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就體現在其新聞性、時效性上。新聞性是新聞時評的立身之本,失去了新聞性,新聞時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另外,新聞時評的觀點更要新,要有新的見解,新的觀點,獨家觀點,不能人云亦云。只有表達出新觀點、新視角,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要求時效性,就是求新求快,以最快速度把最新的觀點立場宣傳出去,及時滿足人民群眾的理論需求。
《南方都市報》時評版每日出版,在時效性上具有相對優勢:該報針對當日新聞的言論約佔14%,針對昨日新聞的約33%,針對前日新聞的佔21%,針對近期新聞的佔30%,沒有時效,僅僅表達觀點的文章幾乎沒有。[③]除了縮短言論和刊發的時間差,時評版還用其他形式來增強時效性,培養讀者對言論的興趣。「新聞捆綁評論」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讀者閱讀新聞,也樂於閱讀對新聞的詮釋和議論,因此針對當日新聞的評論應該是時評版的重頭戲。在新聞報導和評論的文末用黑體字互相提示,把評論和新聞「捆綁銷售」,既使新聞的意義得以凸現,又給時評版做了導讀和廣告。《南方都市報》時評版自創辦以來,就一直堅持這麼做。如2008年11月5日,《南方都市報》AA00版及時報導了《詳訊:歐巴馬當選下屆美國總統》,接著,11月6日,AA02版便刊出了社論《對美國當選總統歐巴馬的祝賀與期待》。
《南方都市報》時評作品的刊發速度是相當快的。「社論」每天刊發一篇社論,有時甚至有二篇。此外還有一、二篇專論式的新聞評論及數量不等的「來信來訪」的短小新聞評論。「個論」,天天刊發三至五篇來自國內外各行各業的作者撰寫的新聞評論,構成有主有次、氣勢宏大的新聞評論版塊。現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王春芙曾說過:「為了使《南方都市報》更好地提高格調,從2003年我們專門開闢了一個時事評論,每天都在二版發表一篇社論,當天下午三四點召開討論會,定下題目,當天晚上就寫,晚上9點我在家裡電腦上審稿。二版的時事評論,也成為我們的一個熱點。現在在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中,每天都會讀到《南方都市報》的社論」。[④]
(二)評論立場鮮明
《南方都市報》的新聞評論不僅在選題上站在精英的立場,選取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最具現實意義的問題加以評論,而且論述方式和話語都採用公眾能夠理解的形式評論,顯示出廣泛性和開放性的精英色彩。這完全因為《南方都市報》的新聞評論不僅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而且要求「記者、編輯在寫稿、編稿的時候,一定要從平民的視角出發」,「以平民的視角去找題目,從專家的角度去找答案」,[⑤]呈現出明顯的精英色彩。在新聞學中,新聞評論「是代表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編輯部發言的權威性言論。它是表明新聞傳媒政治面目和態度立場的旗幟」[⑥]。《南方都市報》新聞評論的精英色彩代表著報紙追求高品位的旗幟。《南方都市報》新聞評論的精英色彩,突出表現為評論員隊伍由精英階層組成,用精英的視角和專業的話語評論公眾關心的話題。
另外,《南方都市報》一直為平民服務,時評猶是。我國新聞界大師戈公振先生在他的《中國報學史》中指出,「報紙者,報告新聞,揭載評論,定期為公眾而刊行者也。」[⑦]報紙就是為公眾服務的,不能因各種主客觀原因而改變其使命。《南方都市報》從大眾出發,從平民出發,根據公眾利益需求報導評論,真正做到了為公眾刊行新聞和評論。不論是社論《土地新政:對農民應賦權更應防範侵害》(2008年10月7日AA02版)、《三鹿公司何以漠視公眾生命安全》(2008年9月13日AA02版)還是個論《中小企業不只缺信貸》(2008年8月29日AA32版)、《土地流轉要遵循自願有償原則》(2008年10月18日AA31版)我們都可以從她的評論中感受到她的堅定立場和不變的風格。
(三)評論範圍廣闊,指向多元化
《南方都市報》的新聞評論依據各種新聞事實,所以論題範圍極為廣泛,不僅有經濟話題(如2008年11月28日社論《調整經濟結構與降息同樣迫切》等),還有政治(如2008年11月13日社論《溫習為官德行,釐清執政方向》等)、文化(如2008年8月29日AA32版的個論《從汶川到奧運:志願精神主流化》等)、法律(如2008年3月3日社論《稅法規定,人大才能盯好政府的錢袋子》等)等方面的話題,不僅評論經濟建設、經濟形勢(如2008年10月22日社論《經濟危機進逼,政府亟待完善應急模式》等),而且評論政府機構設置、精簡、轉變領導作風(如2008年10月21日社論《民間評估政府績效,社會襄助政府變革》等),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反對腐敗(如2008年8月28日眾論《集體腐敗》等),還有對人的權力、人的生存環境(如2008年4月3日個論《北京為何不熄燈》等)、人的醫療、保健、鍛鍊和對弱勢群體保護(如2008年8月12日社論《農民工的「奧運標準」》等)等方面的評論。
另外,《南方都市報》時評的指向多元化,她提倡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的意見可以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互相爭論。比如2008年4月2日AA30版個論《爭論「救不救市」是一個錯誤》等等,在這個版面專家們都展開了比較充分的討論。這樣的一個版面,實際上是給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包括理論工作者和第一線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意見的平臺。《南方都市報》因此注重將新聞評論的服務功能與輿論引導結合在一起,不僅因事而發,也更加強調評論的實效,注重評論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以及交流內容的針對性,顯示出多元化指向。
(四)平民化趨勢
從開辦時評版塊以來,《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的作者從傳媒界人士擴大到了一般職員和普通市民,形成了結構比較合理的作者隊伍。作為社會瞭望者,傳媒界人士具有敏銳的嗅覺,專家學者能夠提供權威的論證,但一般職員、市民則更能從普通人平常心去議論風生。我國正處在轉型期,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往往使人無所適從,言論除了要及時洞察新聞意義、加深對事件的理解、也應當讓讀者能夠尋求觀點共鳴,獲得心理平衡,以滿足讀者的多層次的需求。
在《南方都市報》的時評版塊中,關注弱小群體,關心公眾生活的新聞評論不勝枚舉。這是《南方都市報》定位為「都市」、「市民」的出色表現,不僅具有《南方都市報》的品牌色彩,而且符合報紙新聞評論的基本原則。《南方都市報》的新聞評論正是這樣,既把為公眾鼓與呼作為神聖職責,又高度關注和關心公眾的利益,體現出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較好地做到了「用更少的篇幅,評論更多的事情,使最大多數的讀者得到最大限度滿足」。如2008年2月3日社論《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人民》,溫家寶在南方考察時說道,「這次雪災讓我最感動的是人民,……我常聽到群眾自發地說出對政府的感謝,但我認為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人民。」《南方都市報》就是從政府的角度把官方的聲音進行了充分理解,然後轉換成一種平民能夠理解的內容和形式,並以平民的立場對此進行解讀和評說的。
除了上面所講的評論主體即作者的平民化和評論角度的平民化外,《南方都市報》的平民化趨勢還體現在評論題材選擇的平民化。
評論題材選擇的平民化。《南方都市報》特別強調對同平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的評論,並以利於推動問題的解決為目的。2008年10月15日個論唐鈞專欄的《農民沒錢,擴大內需就是空話》,作者站在平民的立場上,選擇了金融危機下與平民緊密相關的消費問題,具體分析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及社會機制,把農民心中的話簡要的說了出來,可謂是「平民的傳話筒」啊。
(五)輿論監督功能
戈公振先生在《中國報學史》中論述報紙之四特點時曾說過,「報紙有公告性」[⑧],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公告性也含有輿論監督的意味。《南方都市報》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輿論監督特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首先,監督主體多元化,具有廣泛性。《南方都市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而人民群眾才是輿論監督的真正主體。《南方都市報》的時評包括《社論》、《個論》、《街談》、《來論或來信》等欄目。評論的多元化,使輿論監督主體的廣泛性得以實現。
在報紙最高規格的評論—《社論》欄目中,常見一些具有監督性質的、對政府決策或重大社會事件表達觀點、提出建議的文章。如2008年11月13日社論《溫習為官德行,釐清執政方向》,針對廣東招納公務員,作者提出了優化幹部選拔任用的問題。
而《來論》和《街談》欄目為普通受眾提供了公開表達觀點的平臺,使輿論監督在本質意義上得到實現。這些評論是針對媒體的報導性監督進行的評論。例如,2008年11月28日街談《校園夢幻招聘會》,針對當下大學生就業招聘會,作者分析了當前高校招聘工作的客觀情況。雖行文簡短,卻發人深思。
《個論》版由數個專論組成,作者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屬於公共知識分子參與的監督。這些專論能夠對國策或重大社會問題做出精闢的分析,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甚少宣傳色彩。例如一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在2008年1月12日個論中發表的《城管打死了一個真記者》,表達了全民都是公民記者的觀點,維護了媒體的地位和群眾基礎。
其次,注重監督的時效性。
新聞評論輿論監督作用的及時性建立在對新聞報導反應迅速的基礎上。《南方都市報》每日刊出時評版,令時評的刊登周期達到最小。針對新聞報導的評論往往在隔日便刊出。而時評版與新聞版當日的聯動,更使人們對時評的關注程度大大提高。新聞評論監督的及時性,有利於實現良好的監督效果。
再次,監督範圍廣。《南方都市報》刊登的時事評論或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或涉及一些重要社會現象。同時,多版的版面優勢,也決定了其評論監督範圍廣泛。時評版的「規模效應」,造就了輿論監督的聲勢,也提高了該報的影響力。另外,地域性與全國全球性話題並重。《南方都市報》在重視有關本地事件的言論的同時,十分重視評論視角的延伸,經常就國際國內一些重大問題重大事件撰寫重頭評論,見解深刻,視角獨到,許多言論經常被鳳凰衛視等媒體轉載和播出。這說明,南方都市報決策層的眼光是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
(六)顯要的版面位置
進入厚報時代,一個新生的版面極容易淹沒在海量信息裡不被人注意,因此,想建立自己的觀點平臺的報紙,往往給予時評版一個獨特的顯要位置。所以佔據有利的版面位置,巧妙運用版面語言,在最短的時間內引起讀者注意,是時評版在眾多版面中脫穎而出的第一步。
緊接要聞版之後的版面是顯要的優先位置,時評版放在這裡可以避免被海量信息淹沒,贏得抓住讀者的機會。《南方都市報》將時評版放在緊接要聞版之後的AA02版,顯示出該報培養時評讀者的決心。另外,《南方都市報》約一半以上的時評版有漫畫,而且一般放在版面的中心略偏位置。每當讀者翻開報紙,視線立刻被漫畫吸引,從而起到心理喚醒作用,達到吸引讀者閱讀整個版的目的。如2008年11月5日AA30版眾論中的一幅漫畫,關於廣西鹿寨縣幾十噸問題牛奶被直接填埋在當地的水庫邊的新聞。漫畫加上新聞佔了整版報紙近三分之一的版面,非常引人注目。
(七)評論形式多樣化
這裡主要談《南方都市報》比較常用的兩種評論形式。
第一種是觀點交鋒,及時互動。社會人群的觀點是相互衝突的,平民化就意味著要真實反應這種言論必然有的衝突性。在一個平等的輿論環境裡,普通讀者可以向專職評論員提出反詰,中學生也可以向專家提出質疑,容許觀點衝突才能讓普通人能夠暢快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持各種看法的讀者都能在報紙上看到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觀點,增加對報紙的親近感和關注度,從而爭取更廣泛的讀者。衝突同時又是吸引讀者注意的重要手段,符合讀者求新求異的閱讀追求。如《南方都市報》2008年6月15日TM03版評論周刊刊出的《範跑跑風波》,把握了時效性,也涉及了廣泛的評論主體,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二種是小中見大,有感而發。《南方都市報》時評要把目光多投向老百姓關心的、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和問題,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事實中引出深刻的道理來。因為要從理論上闡述問題,不但要有讓人信服的真知灼見,更要有自己對此見解的切身感受。換句話說,也就是深入淺出,能在感情上引起讀者共鳴。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立論的大眾性,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大眾的價值觀,表達普遍的要求和希望。如2008年10月29日個論《微軟「有點過」,盜版用戶呢?》,針對微軟盜版驗證,中國用戶強烈反抗,作者提出了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再如2008年11月3日個論《央視主持人當官完全正常》,從王志和張政轉入政壇,向讀者揭示了我國現今的幹部人事制度,從一個小事件看到了大問題。
四、啟迪與總結
儘管現階段《南方都市報》的時評遠非盡善盡美,但是《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的創辦理念和全民參與的思想無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鑑的。一份報紙,如果想立住腳,必須依靠公眾,如果想深入人心,也必須依靠公眾,而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具有高瞻遠矚的堅強領導層和理性的創辦理念。我想這也就是《南方都市報》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的關鍵所在,也是她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更是全國報紙需要真正學習的精髓所在。
[①]李文凱、周筱贇《南方的立場》封底,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4月
[②]李文凱、周筱贇《南方的立場》序,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4月
[③]根據筆者對2008年1月1日到11月30日《南方都市報》評論隨機抽樣統計的結果
[④]王春芙《都市報迅速成長的秘密》,《南方媒體領袖:2005年南方傳媒高峰論壇實錄》,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
[⑤]嚴俊《分眾化時報的報紙定位:訪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楊光鋒》,《南方媒體領袖:2005年南方傳媒高峰論壇實錄》,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
[⑥]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⑦]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⑧]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參考文獻
《都市新聞學》,吳信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南方的立場》,李文凱、周筱贇,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4月
《南方媒體領袖:2005年南方傳媒高峰論壇實錄》,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
彭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