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們都在問李秀筆記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易經》應該如何入門。眾所周知,非常多的人推崇《易經》,也有很多人評價說這是一本「天書」,裡面蘊含著很高的智慧,但讀起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
擁有持續的定靜能力,非常關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把心靜下來,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眾所周知,這種心靜的能力很重要,而更關鍵的是一個人擁有持續的靜定能力。
在我看來,無論讀《道德經》,亦或《易經》、《詩經》,需要的就是這種持續的定靜能力,這是學易的基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應該屬於心理因素,確實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個「非常重要」與古人所認為的定靜的重要意義,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具體舉例來說,我們雖然現在也承認,遇事沉著冷靜的人,一定非常厲害。但是如何做到遇事沉著冷靜,現代人大多把這種能力歸於天賦,或者認為這種能力能夠在遇到事情的過程中歷練而增長。
而古人所認為的「定能生慧」,其中的「定」卻是能夠習得的。古人並不認為這種「定」的能力是一個人既定的,反而認為這種「定」的能力雖然天生就有,經過一定的訓練就能獲得。在很多古籍中,把這種定靜能力的培養稱作「修行」的方法——禪定,也可以說是修心。
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後來傳入我國的佛學,都講究修心,而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種持續的、發自內心的「靜」和「定」。現在,我們多把這些歸為心理素質方面。
用現代人的觀念來看,讀懂一本書和心理素質,聽上去似乎牛頭對馬尾,沒什麼相關性。但是,在我國很多古籍的閱讀中,乃至很多傳世經典之作的世界名著閱讀,如果想要讀出作者的思想,還真要的就是這種「靜」與「定」。
我國的《詩經》、《道德經》、《莊子》如此,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也是同樣,我最近在翻譯的《瓦爾登湖》更是同樣的道理。
持續的靜定,與「悟性」有著重要的關係
平心靜氣,讀書的時候才能從文字的共鳴中,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用意,而非簡單地看個熱鬧,《易經》作為我國上古時期流傳至今的一部重要經典,其閱讀所需要的更是這種聚氣凝神的狀態。
我們讀書,尤其是古籍,特別講究悟性,這種悟性從何而來,就是從持續的靜定而來。拋去一切雜念,專注的、靜靜地讀一本書,深入其中,悟性就能提高很多,這個很好理解,也容易明白。我們現在通常把這些歸入「專注力」或者「注意力」的範疇。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寫道:「間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其中描述的,大概就是深入《易經》的一種境界。假若你說不知道周敦頤,那麼你一定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一位性情質樸、潔身自好,胸懷灑脫、志趣高遠的智者。
「悟性」高了,讀懂《易經》就變得容易得多
雖然,我們現在也講「專注力」,但古人所講的靜與定卻顯然與此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古人所講的靜與定,更在於對自己內心的專注,內心的平靜。而今天的專注力訓練,則更偏重於外境。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古人所說的靜定是無論遇到任何外境,都能保持內心平和;而今天的人們則是專注於外界的某件事,比如孩子做作業認真,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非常專注等等。 換句話說,古人更強調向內看。
讀出古人的那個味道,還是按照古人的要求去讀比較靠譜。讀《易經》,內心平和,沒有情緒慢慢讀來,悟出其中的道理很容易。
當然,時代在變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要求。如果從事今天的學術研究,那就需要按今天的要求來。但是相比較而言,如果說做人的修養和德行,比較而言,我認為古人的方法更可取,也更值得學習和借鑑。
所以大學裡才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讀書,境界很重要,境界到了,《易經》其實是一本非常簡單的書,所以很多人評價易經的「易」——容易也。
也許把這種持續的靜定用於讀《易經》來說,是大材小用了。倘若一個人達到了無論遇到何種外境,都能保持平心靜氣,這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遇事冷靜沉著,自然能夠成功解決人生所面對的各種境遇。
在人生路上慢慢修行,做個擁有持續定靜能力的人,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