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賢一死,大明必亡」:說說宦官魏忠賢對大明王朝的重要性

2021-02-07 百事洽談

自古以來,宦官把持朝政,作奸犯科,讓一代王朝覆滅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宦官在人們印象中大多是「霍亂朝政、把持後宮」的存在。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結黨營私。朝堂上朋黨之爭嚴重。明朝崇禎皇帝上位以後,勵精圖治,一舉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

但後來李自成圍困北京,崇禎皇帝卻說出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可見崇禎對處決魏忠賢感到十分後悔。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崇禎皇帝對魏忠賢的死產生了後悔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魏忠賢對於大明朝廷的重要性!

一、壓制東林黨,維護皇權

在明天啟年間,明朝有個黨派叫東林黨,它是一個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此時的朝廷上已經是東林黨一家獨大,做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權臣,萬事講究一個平衡,此時的明熹宗朱由校,急需一個人來壓制東林黨。

這時候魏忠賢出現了,魏忠賢早年貧困,不得已才入宮當太監,後來因為其辦事機靈,被當時的大太監王安提攜,後來又和明熹宗的乳母成對食關係,在明熹宗上臺後,平步青雲,成為了當時宦官的頭領。被明熹宗重用,成立宦官集團壓制東林黨。

宦官具有一個特性,那就是依附性。宦官在古代是受官員鄙視的,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服務皇帝與皇室成員,難以和外戚勢力形成勾結。其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皇帝。所以明熹宗提拔魏忠賢,魏忠賢宦官勢力的強大也是皇帝故意放縱。

二、改革賦稅,保證軍餉

明末年間,國家戰亂不斷,國庫空虛,遼東戰場急需軍餉來維持作戰。但是北方連年天災,早已民不聊生,相反南方則經濟發達,天啟皇帝曾經想要增加南方工商業的稅收,但是遭到了東林黨代表的南方大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增加北方的賦稅。

這時候的北方老百姓窮苦不堪,天災連年,如果再向北方百姓徵稅,必定導致叛亂,東林黨簡直就是誤國啊。

這時候魏忠賢在皇帝的授意下,開始對東林黨代表的官商階級下手。向東南大地主階級徵收稅款,同時裁減西北稅收,加大工商業稅、礦稅、海關稅和鹽稅而減輕農業稅。這種行為觸碰到了東林黨的利益,遭到極力反對,但在魏忠賢的強勢下,被壓制。

亂世當用重典,在魏忠賢當權時期,軍隊糧餉充足,大明王朝無論對外還是對內在軍事上都處於優勢,遼東戰場更是壓著皇太極打。

三、知人用人,大事嚴謹

魏忠賢期間重用了很多能將良才,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毛文龍等人都是在魏忠賢手中得以重用的,組建遼東防線,就連東林黨的門生袁崇煥都多次上書希望給魏忠賢修建祠堂。

魏忠賢還曾經力排眾議,大膽啟用飽受非議的熊廷弼,在他主政期間,國內形勢還是很平穩的。可見魏忠賢在邊境大事上確實是有所作為。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大好局面毀於一旦。實在可惜!

四、總結

魏忠賢的強勢在明末亂世之下,顯得尤為重要,他的崛起,代表著皇權擴張。自古以來權臣誤國,在東林黨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皇帝的許多政策都會受到這些官員的節制,在皇帝難以出面的情況下,魏忠賢就如同皇帝手中的一把刀,是天啟皇帝政策的執行者。

魏忠賢相比東林黨那些高談闊論的書生來說,更具有實幹的能力。當時大明王朝所用的人幾乎都與魏忠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崇禎皇帝上臺後,除去了魏忠賢,造成的結果就是,讓東林黨人獨大,整個朝堂的平衡被打破。在東林黨的幹擾下,加收西北稅收,導致西北李自成起義,造成內憂外患的局面。東林黨官官相護,謀取私利。

在李自成圍困北京時候,崇禎哭著讓官員們捐銀,東林黨人一個個哭窮。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查抄白銀7000萬兩。這也是崇禎皇帝後悔殺魏忠賢的原因。

雖說魏忠賢對大明朝確實有所貢獻與作為,但他「陷害後宮嬪妃、謀害當朝太監王安、草菅人命」確實作了許多違法亂紀的事情。時過境遷,功過是非難以定論。但大明王朝因內亂黨爭而亡確實讓人感到可惜!


相關焦點

  • 九千歲魏忠賢,到底「是忠是奸」?如果他不死,大明真的能延續?
    目前網絡上最主流的兩種說法,其一:魏忠賢獨攬朝政,蒙蔽聖聽,敗壞朝綱;其二:東林誤國,「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筆者從幾個方面淺談自己的見解。 一、東林黨與閹黨,誰才是禍根? 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絕非一朝一夕之間。 這要從明朝中後期加重的黨爭現象說起。
  •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崇禎到死才明白魏忠賢的重要性
    魏忠賢,明末著名政治人物,在我們現在的很多電影電視作品中,他被人稱為「大閹黨」、「九千歲」,一個禍國亂民、殘忍變態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魏忠賢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崇禎皇帝上臺後雷厲風行剿滅了魏忠賢及以之為首的閹黨集團,死前卻又讓人厚葬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 魏忠賢本是大奸宦,為什麼有人講,崇禎帝若不殺他,大明不會亡?
    魏忠賢本是大奸宦,為什麼有人講,崇禎帝若不殺他,大明不會亡? 崇禎繼位之後,假如閹黨依舊存在,那麼大明或許會延長十數年,或許會縮短十數年,但終歸無法逃離滅亡的命運。 魏忠賢是明末最大奸宦,沒有之一,他的身上罪行累累,雙手沾滿了鮮血,如此惡人實在是該殺。
  •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一個被醜化了幾百年的臉譜式的人物
    所謂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個說法我並不認可,魏忠賢之所以可以一手遮天是在於天啟皇帝不喜政事,魏才能隻手遮天,但如果換個勤政的皇帝,魏還能如此嬌縱嗎?歷朝歷代宦官作亂都是因為當權者的糊塗昏庸。要知道天啟皇帝的繼任者是崇禎皇帝,權利慾極度膨脹的崇禎眼裡能容得魏肆無忌憚的幹政嗎?
  • 魏忠賢臨死前告訴崇禎一事,以延長大明的壽命,可崇禎不以為然
    歷史記載,崇禎對於魏忠賢的怨恨積累時日已經很長,繼位之後他首要任務就是除掉魏忠賢。據說崇禎繼位第二天就給魏忠賢一個下馬威。事情是這樣的,魏忠賢為新王呈上秋決罪犯名單的奏摺,本著一直以來掌管執政的習慣,還想說點什麼。沒料到崇禎不耐煩的說知道了,你可以回去了。後知後覺的魏忠賢仍不走,結果遭遇崇禎惡意的驅趕:「走吧,我這不需要你了。」
  • 為什麼明朝在「閹黨」魏忠賢手裡沒有滅亡,卻亡於明君崇禎之手?
    有一種「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說法很流行,認為如果崇禎皇帝聽從天啟皇帝臨終囑託的「忠賢可計大事」,沒有剷除禍國殃民的閹黨,就不會使東林黨因失去制衡而坐大,進而幹擾了崇禎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大明政權垮臺的後果。
  • 他本是大明王朝的宦官,但卻專擅朝政,排除異己,你知道他是誰嗎
    大明王朝是很多歷史學家非常感興趣的王朝,他也是古代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明朝的統治者從來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關於邊界問題,談不攏就開打,這就是大明王朝對待邊疆問題的態度。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朱元璋貧民出身,為了養活自己,曾出嫁當過和尚,但是在元末的時候,他抓住機會,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建立王朝後,朱元璋由於過慣了苦日子,所以很多時候非常節儉,一床被子修修補補蓋了好多年,同時,他也知道自己的江山來之不易,於是他就開始勵精圖治,成為古代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事必躬親,由於廢除了宰相制度,所以很多事都需要他一個人做,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做了兩件事
  • 崇禎誅殺魏忠賢,是不是導致大明王朝倒塌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崇禎是個很務實勤勞的皇帝,他為了挽救大明王朝即將衰敗的頹勢,他平時處理朝政從不該有一絲絲懈怠,但是他也是把大明王朝帶向滅亡的皇帝,但有的人卻說,大明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崇禎帝殺害了魏忠賢。那麼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下面我們就來解答其中的緣由。
  • 如果崇禎重用魏忠賢,明朝足以維持現狀,看看魏忠賢做的事
    在明朝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宦官,他比許多明朝的皇帝都有名氣,這個宦官就是大太監魏忠賢。 據明史記載「魏忠賢,肅寧人,少無賴,與群惡少博,少勝,為所苦,恚而自宮,變姓名曰李進忠,其後乃複姓,賜名忠賢,忠賢自萬曆中選入宮,隸太監孫暹,夤緣入甲字庫,又求為皇長孫母王才人典膳
  • 大明王朝的覆滅,不能全怪崇禎帝,他的爺爺才是罪魁禍首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絕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自縊身亡,享年277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明朝滅亡了,後人們紛紛都在討論明朝滅亡的鍋應該扣在誰的頭上?
  • 《繡春刀2》:如何在腐敗的大明王朝體制內活下去?
    《繡春刀》第二部的故事,發生在大明王朝末期。此時的大明風雨飄搖,外有滿清威脅,內有民變不斷,朝政被大太監魏忠賢把持,特務統治橫行,不但文字獄遍地,文章不能隨便寫,畫不能隨心畫,甚至連話也不能隨便說。腐敗陰暗、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體制內,圍繞權力展開的明爭暗鬥此起彼伏,源源不斷,大明王朝體制內成為名副其實的修羅場,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兇多吉少,不知道明天被抓進詔獄的人會不會是自己?
  • 在明朝隻手遮天的魏忠賢為何鬥不過16歲繼位的崇禎?
    禍亂朝綱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引發了「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的黑笑話。《明史》:錦衣玉帶靴褲握刀者,夾左右馳,廚傳、優伶、百戲、輿隸相隨屬以萬數。百司章奏,置急足馳白乃下。所過,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
  • 大明王朝:文官內訌,宦官專權,晉商崛起卻是壓倒大明最後的稻草
    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再次掀起了一股明朝熱,在這部劇中其實見證了大明帝國從昌盛到衰落的過程,經過朱高熾,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後,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則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大明王朝的國力再也未能達到這樣的巔峰期,在蒙古部落瓦剌的夾擊下,後金的崛起,最終大明亡於農民起義。
  • 崇禎皇帝上吊前痛悟:大明王朝是被「公知」活活忽悠死的
    這就聽我慢慢分解:不得不說,朱元璋實在是一位吊炸天的同志,僅用十多年時間,就幹掉了各路英雄豪傑,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然而,不幸的是,他抱有厚望的太子朱標不幸早亡。為了表達對朱標的懷念,他不久就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待其百年之後接班當皇帝。
  • 1642年,大明王朝不是沒有機會!崇禎帝太要臉,大明亡了
    一如寵幸妹喜亡國的夏桀,聞名遐邇的商紂王與妲己;只知美色,做《玉樹後庭花》的陳後主,但卻獨獨有一位亡國之君,顯得與這些人格格不入。他上任伊始便以雷厲手段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在位十七年,更是兢兢業業,勤於政事,而在衣食住行之上更是節儉至極,可是大明王朝就在這樣一位勤勉之君上亡國了。而歷朝歷代的興亡更替,其實也絕非是一日之寒。
  • 魏忠賢死前的一句話,明朝滅亡之前,朱由檢才得以領悟透徹
    在開創大明江山後,他非常關注百姓生活,害怕大明會重蹈元朝滅亡的後果。但是朱元璋的後代卻不怎麼爭氣,到了明末時期,大明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在明朝歷史上,太監是比較獨特的群體,他們擁有著很大的權力。在大明的宦官史上,有一個人是繞不開的,這個人就是魏忠賢。
  •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九千歲沒這個本事,歷史也不允許
    你讓皇帝直接對六部,就是讓皇帝直接跟文武百官搞關係攻略,怎麼搞怎麼死。一個人鬥不過一群人。所以,明朝皇帝的尷尬就是以一人之力面對整個朝堂百官,被坑被蒙只能是常事。不聾不啞不做阿公,但崇禎卻偏偏當不了這樣的阿公。所以,崇禎朝不是沒人才,而是人才全被崇禎給玩死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君臣離心離德,大臣恨不得皇帝死,皇帝恨不得大臣死。這就是大明朝堂,你這還怎麼玩?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比如,第一次朱祁鎮任由太監王振的擺布,在土木堡一役差點國亡身滅外,第二次,又縱然睜大雙眼明明知道大明第一忠臣的于謙是被冤的,還寧是在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建議下殺了于謙。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朱祁鎮本人的荒唐,不如說是對祖上遺留下來的「宦官參政」專權合法制度的過分信賴和依賴造成。
  • 明末閹黨得勢時大肆打壓東林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王朝
    趙高要知道,自秦朝的趙高開始,宦官亂政的現象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當皇權統治搖搖欲墜之時,宦官集團便開始紛紛「亮相」,左右著王朝的前進方向。但自明朝建立後,宦官集團不僅再度「粉墨登場」,甚至還被抬升到了漫長封建歷史中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如今,在諸多對大明王朝予以批判的觀點中,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明朝的宦官制度。要知道,自明英宗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振開始,直至最終被譽為「九千歲」的大太監魏忠賢的倒臺,明朝宦官制度由盛轉衰的過程,竟成為了整個王朝走向覆滅的見證。
  • 忠賢不死就能保大明不滅?這句話有何含義?你如何看
    好笑的是,崇禎大智慧幹掉了魏忠賢,自己治國水準竟然在魏忠賢之下。魏忠賢敢殺東林黨人,崇禎如果會做事,可以先用著魏忠賢,提拔自己的人,將來再以這個濫殺無辜治魏忠賢的罪,這樣用魏忠賢打擊了東林黨人,再過幾年廢掉魏忠賢提拔自己的人,一樣可以收穫民心。老百姓會說皇帝經過幾年終於搞死了魏忠賢,這就是帝王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