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西街口有一座古宅,是文天祥後裔的住所……

2020-12-09 茂圈圈

一座默默的古宅,褪去了昔日的繁華,安詳地躺在老街一角,靜觀時代變遷。它見證了西街的繁華和老去,也將看到西街的涅磐重生。

西街既為老街,自然少不了一些百年古宅。至今,在西街的古宅中,仍保存得較為完好的便有一座,它名為「其興」。儘管古宅已走過200多年,但它的廊柱、門窗、推籠門以及屏風都保存得比較完好,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後,仍蘊藏著悠悠古韻,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近日,記者探訪這座古宅,如今的其興古宅,已不再有往昔的熱鬧、喧囂,只有那份古樸和寧謐。

200年古宅

西街裡的寶貝

其興古宅約建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至今保存得仍較為完好,它默默見證了西街的百年滄桑。日前,記者走進這座古宅,從它的一磚一瓦、一窗一門中,去傾聽那些隱藏在歲月裡的故事。

其興古宅為三進一廊設計。

從現在的西街口進去,直行50米的右側,便是其興古宅。記者看到,在這座古宅的左右兩邊以及它的對面,都是一些看上去有上百年歷史的古宅;古宅有的牆體上還長著野草,給人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其興古宅為三進一廊設計,顯得大氣、雄偉。古宅的門口貼著一副對聯:吉水家聲遠,文山世澤長。如果對文天詳的歷史有所了解,一看這副對聯便會知道,這是文天祥的後裔所住地。站在門口往裡望,三重大門形成的那種視覺衝擊,給人一種庭院深深的感覺。

古宅的對聯表明這是文天祥的後裔所住地。

古宅的屏風還保存得較為完好。

古宅的推籠門至今還能使用。

古宅的大門還保留著原來的推籠門,如今用手推拉,還可正常運轉。大門的木門和門檻,連同大門兩邊的門蹲也保留得非常完好。走進古宅,似乎一下子就穿越到了數百年前,地板依然是當初的青磚,屏風也基本保持原貌,天井鋪設的,也是當時的青磚。歲月在這裡似乎是靜止的。

在古宅的第二進和第三進大屋之間的天井兩邊,還各建有一間小房。68歲的文佳原來就住在這座古宅裡,他介紹,小房叫「桂苑」,在清朝時民宅中比較常見,主要起裝飾作用。

古宅一角。

「桂苑」全部用青磚砌成,中間則是一個大花窗;花窗的圖案是一朵朵梅花,造型簡潔,線形優美,歷經數百年的歲月,仍然給人一種厚重的藝術韻味,觀之賞心悅目。房上用灰瓦覆之,左右兩邊均為門口,瓦簷之下還可隱約看到當初的壁畫,仔細觀之,有祥雲、龍鳳之類。從右手邊的「桂苑」進去,是一條略顯幽暗的長廊,廊兩邊有房數間,都保留著原貌。

古宅的圍牆。

走出長廊,可以看到一面全部由青磚砌成的圍牆。這面圍牆的青磚看上去仍然給人一種新鮮如初的感覺。文佳說,古宅原來的面積更寬,只是後來興建大北小學時,祖上主動讓地,獻出了一部分。文佳指著圍牆的西面的殘垣斷牆告訴記者,「這是古宅的另一間大屋,可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崩塌了。」

第一進大屋和第二進大屋的簷階石由青石和沙巖石構成,石縫間已長滿了青草,帶著歲月的滄桑。這些青石和沙巖石都比較寬厚,歷經數百年,依然堅硬無比,可見古宅當初用料的考究。

古宅主人

秉直善良且喜攜後進

古宅悠悠,庭院深深。

據古宅的原居民文先武介紹,建這座古宅的先祖叫文永琦,出生於乾隆辛丑年(1781年)。據說,文永琦曾是清朝的四品官員,在民國時,古宅中還掛著他身穿朝廷官服的畫像,顯得非常威嚴。

「據老輩人說,文永琦生性秉直、性情善良,很受人尊敬,在西街極有名望。」其興古宅原來的另一名居民文先武介紹,文永琦經營有多門生意,主要以經營米鋪和鞋鋪為主,生意最興旺時,從粵東會館一直到現在的西街口,全是他的鋪面;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文永琦還買下了大片田地,全部租給別人耕種;後來,文永琦還擴展經營,做起了「二手鋪」生意,專門收購別人出售的鋪面,進行裝修後重新出售,生意由此越做越大。

再往後,文永琦還把生意擴展到了特察裡(即現在的竹篾行)。「那時,不單在現在的玉林城區,就連在福綿、樟木、成均,但凡說起西街,都會提到文永琦。」文先武說,文永琦古道熱腸,憐貧恤苦,樂善好施,周濟鄉人,他發跡之後帶領不少有志氣的貧困年輕人走上了經商之路。

文先武說,文永琦以前不僅帶文姓族人經商,其他姓氏的人,只要有志氣,有經商才華,他也一樣熱心扶持,據老一輩人說,當初,西街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商戶,是在文永琦的幫助下走上經商之道的。

「由於受助的人不少,在後來這座其興古宅進人之日,辦了100多桌酒,不少西街的住戶都挑谷前來慶賀,場面相當的熱鬧。」文先武說。

居民期待

西街再現往昔魅力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西街依然繁華。文佳記得,1981年他進入當時的玉林柴油機廠工作,下班回家時家門口經常會被堵得水洩不通,他不得不繞道老南橋方向,經現在的新民街回家。「那時,西街的青石板還留著深深的雞公車碾壓過的痕跡。」文佳說,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路面凹凸不平,人們便在上面鋪設了水泥,所以現在已看不到以前的青石板了。

文佳說,由於玉林文氏人口發展較快,不少西街的文氏後人陸續搬遷到其他地方居住、發展,其中就有不少搬遷到福綿、樟木和成均等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文氏後人每次進玉林城,都必須在其興古宅裡住上一晚,第二天早上才會回家。因為那時從玉林城步行回到福綿要一天的時間,當天根本不可能趕回去。

「隨著歲月的流逝,西街很多古宅都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所以對這些現存古宅,我們都懷有很深的情感。」文佳說,現在西街要進行舊城改造,大家也希望這條昔日繁華的西街能華麗轉身,再現魅力。

採寫:王耀前 廖源

來源:玉林日報微報

相關焦點

  • 文天祥兒子早夭,卻後裔遍天下
    ■李夢星文/圖文天祥的兩個兒子少年時在戰亂中喪生,並未婚配,卻有無數的文氏後裔尊文公為先祖,世代敬仰著、祭祀著。這位廬陵驕子,以他堅貞不渝的愛國信念,以他三年被囚而不屈的氣節,以他正氣凜然的人格風範,奏響了悲壯豪邁的歷史強音,聳立起一座世代仰望的民族精神豐碑。這樣鐵骨錚錚、豪氣凌雲的偉大民族英雄,受到後人敬仰和崇拜,也就順理成章了。吉安城以東的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遠遠望去,綠山、翠竹、小河、古宅、黃牛,如一幅淡雅而古樸的水墨畫。文天祥就生長在這裡。因歷史久遠,文天祥的祖屋已蕩然無存。
  • 走馬西街,在百年文大夫第,細品歲月靜好
    這所大夫第為一座三進大宅,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因其主人為文氏族人,街坊都稱這所宅子為「文大夫第」。文大夫第雖歷經滄桑,但基本保持完整。日前,在西街文氏十一期族譜編纂負責人文道懷及其侄兒文昭基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大夫第,探索這座老宅的前世今生。
  • 長沙楊林文氏參加【文天祥誕辰782周年紀念日】典禮
    2018年6月15日,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文氏專業委員會,以文賽會長、文維壽秘書長為首的機構成員:文鐵柱監事長、文升韓副會長、文志堅副秘書長、文嶽松理事一行六人,赴廣西玉林參加了由廣西玉林西街文氏宗親會舉辦的【文天祥誕辰782周年紀念日】慶典活動。
  • 崗廈文氏:文天祥後裔?
    崗廈大隊原屬福田公社,有三個生產隊(自然村),一隊和三隊99﹪村民姓文,二隊則基本是外姓人,後來分離出去,成了田面村。如今,深圳濱河路以北,梅林二線以南,皇崗路以西,益田路以東,包括蓮花山、冬瓜嶺在內都曾是崗廈村的祖地,這塊約5500畝土地是深圳的中心區,佔據著中軸線。 據傳說,崗廈文氏是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的後裔。事實是否如此?崗廈文氏是何時、如何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
  • 「走讀西街」在「糖黏林」老宅,尋找老玉林的甜蜜記憶
    「對聯和橫額都是有故事的。」林業忠告訴記者,上聯的「十德」是指雙桂莊林氏家族的來祖剛遷到玉林時,一家共有10口男丁,「家聲遠」則是祖輩對後代的期待,希望後代們立功立德立言,壯大家業;下聯的「九龍」則是說來祖當時共有9個兒子。橫額「雙桂莊」,則是因為林姓的林字,以前一般人都認為雙林成「桂」,所以叫「雙桂莊」。自清朝開始,「糖黏林」所在的這條巷弄也叫「雙桂莊」。
  • 見證玉林商業文明歷史
    建於清代的一座商業會館,凝結了古代工匠的建築智慧,也刻記著廣東和玉林商貿往來、文化融合的歷史。 如果說,西街是玉林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走廊,名副其實的「通州大道」,那麼位於西街口的粵東會館,就是這條商業走廊上一個標杆。它,深深篆刻著玉林商業文明的輝煌印記。
  • 「走讀西街」再進玉皇堂 細覽古街老商號
    玉皇堂居民周偉新告訴我們,因為有「玉皇堂」這座標誌性建築,玉林市民習慣性的把這片區域統稱為玉皇堂。周偉新指著玉州區陽光小學說,玉皇堂區域東起陽光小學,西到「巨盛」老宅,南起「巨盛」老宅,北至「玉皇堂」,東西長約為200米,南北寬約為100多米。「這些老宅以前都有名字,就用牌匾刻著懸掛在門口。」
  • 西街口的這座老宅你去過嗎?它還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
    曲江春曲江風度振家聲珂裡春光綿世澤從攀龍裡張宅走出來,我們繞道南街來到大南裡,迎面是一座大門緊閉的老宅,這座大宅的大門是以炮樓的形式設計,大門口上邊有瞭望窗,兩邊有內窄外寬的槍眼,透著濃濃的清末民初時期玉林大宅的建築特色。
  • 「走讀西街」木屐陳,西街的特殊記憶符號
    木屐陳老宅所在位置是原來西街通州大道上一個重要節點,可以說是西街的中心位置。它的東面是文丞相祠,前行幾十米就是玉林城;西面是吳屋寨、糖黏林;北面是玉皇堂;南面是玉林歷史建築張宅。木屐陳,是西街擅長經商的家族之一,至今人們談及西街,「木屐陳以做木屐起家,後慢慢做大,成為西街一個經商大族」的佳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 陽朔堪稱甲桂林,在陽朔西街旁有一座山峰,是俯覽灕江的絕佳去處
    在陽朔西街東端碼頭的上岸處便是山水園,古老的碧蓮峰,解讀著陽朔種種的過往歷史,雖然陽朔西街名聲如日中天,灕江兩岸風光無限,但來到山水園還是能帶給人們一份寧靜寂寞的感覺。鑑山樓原本是一座寺廟,始建於唐朝開元初年。傳說當年鑑真大師在第五次東渡扶桑的時候,因為大海風向轉換而漂流到了海南島,又輾轉來到了陽朔,並禮佛於鑑真寺。在鑑真紀念館中有鑑真像和他當年東渡扶桑的事跡。
  • 廣西深山裡藏著一座古宅,屋主是清朝大官,有三件寶物鎮宅
    歷史遺留下來很多民間古宅,在廣西的深山裡,藏著一座恢弘大氣民間古宅,屋主是清朝的大官。房子依山而建,前面有一個半月形池塘,格局設計十分講究風水,而且還有三件寶物鎮宅。如今,這座民間古宅,依然保持著清朝時期修建的原樣貌。
  • 我國一座古宅,這裡是古代商人的宅子,卻被稱為「中國民間故宮」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國家,這麼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古建築因為戰亂等原因被毀壞了,但是畢竟中國的面積這麼大,總有一些倖存下來的古建築,這其中保留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築我們都知道是故宮,但是,故宮是古代的宮殿,不是民居,那麼今天老陳就帶大家看一下我國一座古宅,這裡是古代商人的宅子
  • 玉林的一個鎮,名字很有趣,叫賣酒
    翻閱地圖時,發現玉林北城區有一座名為賣酒鎮的小鎮。賣酒鎮,位於玉林市區北部約16公裡,與S212省道相連,通往玉林市區非常方便。但是事實上,賣酒鎮並沒有直接歸屬玉林,而是在玉林市下轄的興業縣。賣酒鎮,這個名字很有意思,讓人一看就覺得這個地方釀造的酒真多啊,其實也不是,賣酒這個名字源於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明朝洪武年間,宋朝皇室後裔遷往長江以南,其中一群人輾轉到黨州郡駐紮,因盤纏已盡,便變賣了珍藏的御酒。
  • 陳慈黌故居:一座洗盡鉛華的古宅
    例如具有獨特風土人情的古村落,纂刻有歷史印記的古代遺址,或者是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今天介紹的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的一座古宅——陳慈黌故居。陳慈黌故居有嶺南第一僑宅之稱,工程之大需花上近半個世紀才建築完成。
  • 西安高家大院:一座歷經400餘年盛衰的古宅
    西安高家大院:一座歷經400餘年盛衰的古宅
  • 走讀西街|「恆興」宅院:主人不在「江湖」好多年,「江湖」上還有他...
    越了解西街,就越驚嘆於她深沉的歷史文化沉澱。近日,記者來到南觀社區玉皇裡91號,這座宅院就在「巨盛」老宅往西邊不到200米處。據玉皇堂的老人介紹,這裡是一座大型的宅院,由幾座大屋組成。宅院頭座大屋的大門上,原來一直懸掛著「恆興」兩字牌匾。幾十年匆匆而過,當初宅院的主人廿一叔已不知所蹤,他的後人今居何處,也無人知曉。
  •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亨泰村,文天祥祖先後裔居住地,劉德華的出身地
    其中香港泰亨文氏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後裔。該氏原為江西吉水人。文天瑞於南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其五世孫文蔭明初遷入新界,初住屯門,繼遷屏山,再遷至新界大埔泰坑(即今大埔泰亨村),為文氏泰亨系一世祖該族亦有與他姓族雜居,建村開業對香港地區的發展功勞甚巨。
  • 玉林再添一座博物館,今日正式開館,就在...
    玉林再添一座博物館,今日正式開館,就在...玉林的小夥伴們~今天,王力博物館 正式開館啦!大家有沒有第一時間到現場參觀呢?據了解,王力博物館和玉林科技館共用一座建築,其中王力博物館門廳位於建築的二層,辦公室、庫房位於四層,陳列室位於五層、六層。
  • 普庵堂——西街的活化石
    普庵堂顯得祥和、靜謐屋內的青磚柱子形體優美、堅固青石板刻錄有普庵堂的歷史牆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從大南裡212號曲江春老宅出來,向西走不到200米,便到了普庵堂。這座古建築在晨光的照耀下,顯得祥和、靜謐。走進裡面,我們看見幾位老人安然坐於其中,說起普庵堂這座古建築時,她們臉上現出自豪之色,「這是玉林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每年都有不少外地遊客到這裡參觀。」她們說,上世紀二十年代,普庵堂曾作為學堂使用。解放後,成了南觀小學二校區,朗朗書聲延續了半個世紀。1993年,普庵堂被玉林市政府列為「玉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宋代名相王安石後裔的古宅夾牆中竟然發現御賜硯臺和古代人物畫像
    ,祠堂正大門石刻門匾書有「世宦祠」,兩側的石刻門匾分別書有「登科」和「及第」。祠堂佔地面積366平方米,內部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均保存完整,可見王氏後裔世世代代對世宦祠愛護有加御賜之寶」的古硯,硯臺呈綠色,長23釐米,寬14.55釐米,重8.25公斤,兩側刻有2條龍,前側有一條盤龍,上方正中刻有「御賜之寶」,硯底有宋代書法家米芾自刻銘文,如今此硯和夾牆裡取出的王安石畫像被收藏於東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