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雜詩(其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鬱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劉學鍇)
唐詩鑑賞‖王維:夷門歌
唐詩鑑賞‖王維:隴頭吟
唐詩鑑賞‖王維:老將行
唐詩鑑賞‖王維:桃源行
唐詩鑑賞‖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詩鑑賞‖王維:酬張少府
唐詩鑑賞‖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唐詩鑑賞‖王維:過香積寺
唐詩鑑賞‖王維:山居秋暝
唐詩鑑賞‖王維:終南別業
唐詩鑑賞‖王維:歸嵩山作
唐詩鑑賞‖王維:終南山
唐詩鑑賞‖王維:觀獵
唐詩鑑賞‖王維:漢江臨泛
唐詩鑑賞‖王維:使至塞上
唐詩鑑賞‖王維:秋夜獨坐
唐詩鑑賞‖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唐詩鑑賞‖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唐詩鑑賞‖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唐詩鑑賞‖王維:酬郭給事
唐詩鑑賞‖王維:出塞作
唐詩鑑賞‖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
唐詩鑑賞‖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唐詩鑑賞‖王維:息夫人
唐詩鑑賞‖王維:孟城坳
唐詩鑑賞‖王維:鹿柴
唐詩鑑賞‖王維:欒家瀨
唐詩鑑賞‖王維:白石灘
一起「味摩詰之詩」
先點「贊」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