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古人把玉石的琢磨和人的學習放在一起,指出璞玉無琢跟人的不學無知一樣不可取,可見玉石琢磨的重要性。
玉器有著記載礫石的作用和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這是器以載道的體現,而將這些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正式玉器上的雕刻圖案,這些不同類的圖案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玉曲子溫潤剛韌之材,器精與匠心獨運之工。一塊玉材,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方能成為一件受人喜愛的器物。翠雕工藝有著七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我國玉石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玉雕工藝掌握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美玉要經過選料、開料、薄皮、碾琢、拋光等繁瑣細緻的工序才能完成。常見的翠雕技法有切割、磨平、起線、軋槽、鏤空、管鑽、打孔和鉤、軋、頂、挖、撞、脫環等。
翡翠因為硬度較高,再加上翡翠的原料(尤其是高檔料)非常稀少且珍貴,被稱為玉中之王。因此,其加工程序、加工材料、加工工具和加工設備有別於其他玉石。現在我們就對翡翠加工工序進行以下闡述。
一、量料取材
量料取材是最重要的開端,翡翠玉料多數帶皮殼,是世界上唯一帶皮殼的玉石,故也稱未賭石或賭貨。也是其他玉石所沒有的。因此,選料的關鍵要看加工用途,用來做擺件或是器件,做手鐲或是掛機,戒指還是戒面等。原料的特徵與加工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選擇不好,不僅浪費原料,加工出來也會虧本。
在此我們要告訴大家三個不同的玉雕技法的概念,分別是巧色、俏色、分色。玉雕行業內評價雕工利用三個層次「一巧、二俏、三絕」值得就是這三個概念,他們是中高檔翡翠製品常用的雕刻技法,也充分地體現出量料取材的玉雕構想。巧色是巧妙運用顏色,俏色是在巧色的基礎上將顏色的鮮豔之處俏出來,分色指在俏色的基礎上把不同的顏色部分嚴格地區分開來,不拖泥帶水。
古代的玉雕師們常用巧色的工藝,也就是說在玉器製作過程中,儘可能地保留原石上的 顏色,而且儘量將它們巧妙地運用在雕刻的題材中,使其不但不成為瑕疵,反而能使製成的玉器獨居自身的特點而顯得更加生動。慢慢地,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巧色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形成了俏色的玉雕技法。俏色之所以能超越巧色,不僅在於將原石鮮豔的顏色保留並運用於雕刻題材中,更在於將其鮮豔之處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使他們稱為整件玉器的搶眼之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分色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被人們關注的,在俏色的基礎上,將不同顏色的部分清晰地分開,這對翡翠來說非常困難,因為翡翠顏色的形成與過渡往往是漸變的,這要求玉雕師傅不但雕刻技術精湛,更要對翡翠原石的各方面特性非常熟悉而且勇於嘗試。行內有句老話:「神仙難斷寸玉」,意思是說經驗老道的行家,也有拿不準的時候。要想了解翡翠原石的變化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分色已經成為一件優質的現代翠雕作品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
二、開料與切割
開料與切割是對翡翠原石最初的加工,也是為一件產品打基礎的環節,因此應儘量避免出現嚴重的失誤。
(1)片切割法
片切割法通常是用中型油浸開料機或大型開料機將翡翠的大塊原料進行切割,鋸口較寬且深,損耗較大;用中型切臺適合切割做擺件的翡翠原料,鋸片較薄且有冷卻,鋸口較小,對原料的損傷也較小;用小型切機切割如把玩件、牌片和墜飾等的翡翠原料,鋸片薄如紙般,對原料基本沒有損傷,除開料外也常用於雕刻過程中大光面的開面。這三種橫軸立輪切割機的切割,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翡翠切割方法。
(2)砣切割法
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切割被加工玉器的工具。古時候,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軸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摩擦來加工玉器了。現代的翠雕工具已經全部採用電動設備,而且轉速可以調整,玉雕師只要掌握好翡翠原料就可以了。這樣在速度提高的同時,工藝的精細程度也躍上了新臺階。
(3)線切割法
線切割法是指用馬尾和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剝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很可能就是用此法剝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時間、人力、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費力又浪費時間的方法在古代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
三、切磋琢磨
古代制玉技法是按照石器製作的工序而來,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主要是指切、磋、琢、磨,玉器則沿用了這一套工序。切指的是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葫蘆皮、精細的木片、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大體還是採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雕刻。
設計完的玉坯交給玉匠(古稱「玉人」),經琢碾、拋光等工序,便製作成玉器。琢玉的工具主要依靠砣機。砣機發明於史前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它的出現大大推動了琢玉工藝成為獨立手工藝的進度。完善的砣機叫做「水凳」或「高凳」,以鐵坨子、木結構組成。玉匠用雙足踏蹬板使砣子旋轉,帶動蘸水精鋼砂磨磋玉料而成型。所以說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鑿子鏨成的。由於古代冶玉工藝是由玉匠用砣機碾磨而成,這對玉器藝術的審美價值有很大影響,因此不能用雕刻藝術的觀點來評價古代玉器藝術。現代砣機以改為電動鐵砣粘上金剛膠,行內稱為鑽石粉砣,旋轉速度可以達到800~2000轉/分鐘,不僅省去了抹蘸水的時間,也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並創造出了嶄新的藝術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