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旨在我國現存的800多個古縣中優選出100個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2016年2月,襄城縣依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名勝古蹟,開始申報「千年古縣」。
申報「千年古縣」,襄城縣底氣十足
一幢幢青磚黛瓦、紅柱前簷、硬山挑脊、鳥獸飾沿的古建築經過整修,彰顯著明清建築的特色;用當地特有的首山紅石鋪築的石板路古色古香;茶肆、酒樓裡,穿著古代服飾的「店小二」手腳麻利地招待著客人;一個個仿古店鋪裡,貨架上的現代用品與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擺放在一起;古居院落、大紅燈籠,令人仿佛穿越到明清時期,享受著市井繁華……
襄城縣明清古街北城門一景。 市民政局供圖
襄城縣明清古街,既是一個能讓時光倒流的地方,又是一個能讓人靜靜發呆的地方。它積澱了襄城的古老記憶,見證了當年該地「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繁華。
3月21日中午,已經在這條大街上居住了半個多世紀、今年74歲高齡的李安平老人說,明清古街又叫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軸線,全長約2.5公裡,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說的「五裡長街」。
歷史上,襄城縣在明清時期尤為繁華。目前,街道兩側仍保留有大量的清代商業建築遺存,是襄城縣乃至許昌市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2016年5月,襄城縣啟動了明清古街修復改造工程。為「修舊如舊」,古街修復改造領導小組組建了工程建設組、文化挖掘組、規劃設計組和綜合後勤組4個小組,通過修整沿街樓房、改造建設城樓等手段,再現歷史風貌,建設人文景觀,完善城市功能。
整條街道突出文化元素,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為主,打造了一條集當地特產、古玩字畫、風味小吃、主題餐廳、創意零售、特色服飾於一體的吃喝、購物、遊樂型古街,受到當地居民和許多外地遊客的關注和稱讚,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歷史文化「名片」。
「以前一提起襄城,我們只知道紫雲山、首山、紫雲書院等,沒想到還有這麼好的一條古街。外地不少地方的古街都是現代人用鋼筋水泥仿造的,但是,這條古街上的很多房屋、院落是古時候留下來的,在改造的時候又保留了原汁原味,所以非常有特色,非常值得一遊。」3月21日15時許,從平頂山市區騎著自行車專程趕到明清古街遊玩的鄧禹聰邊用手機自拍邊高興地說。34歲的他和36歲的同伴劉欣是資深「驢友」,近年來遊覽了省內外很多城市,可謂見多識廣,他們對明清古街讚不絕口。
襄城縣民政局有關同志介紹,襄城縣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黃帝部落活動於此。《史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莊子》載,黃帝與方明等七位聖賢,迷途於襄城之野,問道於牧馬小童。現存於乾明寺明代磚雕照壁上鐫刻的「黃帝採銅圖 」和「七聖迷徑圖」,就反映了上述兩個傳說。
史料記載,襄城縣春秋時名「氾」,稱「氾邑」。公元前636年,周襄王曾避難於此。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在「氾」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地,故取名襄城,至今已有2559年的歷史。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襄城設縣。之後,除王莽新朝時期短暫將襄城改為「相城」外,襄城歷代名稱不變,沿用至今。
古往今來,該地湧現出許多政治、經濟、文學、教育、醫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其中有為西周王朝建立和鞏固立下不朽功勳的「周八士」,成就了鄭莊公「掘地見母」千古佳話的鄭國大夫潁考叔,東漢末葉清流領袖、「天下楷模」李膺,被稱為西晉「二十四友」之一的文學家杜育,編著脈學名著《診家樞要》的元末明初醫學家滑壽,名噪朝野的清代著名畫家黃甲雲,以及抗日名將朱毅先,領導發動了震撼日本列島的「花岡暴動」的抗日誌士耿諄等。
襄城縣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共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處,不可移動地名歷史文化遺蹟575處。其中,文廟、古城牆、乾明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乾明寺,號稱「中州第一禪林」。 記者 田建軍 攝
依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蹟,2016年2月,襄城縣開始申報「千年古縣」。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千年古縣」的申報,採取自願申報的原則,申報後再層層推薦,由專家考察評估,最後進行審定。
在此之前,我省已有項城市、永城市、郟縣等12個縣(市)被審定為「千年古縣」,其中許昌市只有長葛市於2014年成功入選。
襄城縣為何要申報「千年古縣」?該縣民政局局長楊長偉說:「『千年古縣』是中國的『馳名商標』,更是走向世界的『名片』。」
他介紹,「千年古縣」所產生的世人聚焦的平臺效應、遺產保護的自覺效應、旅遊崛起的帶動效應、城市建管的魅力效應、文化發展的創意效應、市民素養的提升效應、對外開放的立體效應、品牌打造的疊加效應,以及經濟發展的跨越效應,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文化號召力和形象傳播力。
特色旅遊,成為襄城縣亮閃閃的名片
今年3月21日是春分節氣,首山上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當日上午,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在首山西麓開幕。來自鄭州市、平頂山市、周口市、鶴壁市等地的風箏愛好者,和我市眾多風箏愛好者一起,攜帶著精心製作的200多隻風箏參加了比賽。
3月21日,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一景。 記者 田建軍 攝
藍天白雲下,既有「雄鷹」「燕子」,又有「蝴蝶」「蜻蜓」,還有「戰鬥機」「飛龍」「變形金剛」「大頭兒子」……令人驚嘆的還有長達數百米的長龍風箏和面積幾十平方米的軟體風箏。高手們表演的「雙線特技」「特技複線」等,更是令上千名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到今年為止,我已經是連續第4年來參加這個風箏文化節了,感覺風箏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好,觀眾也越來越多。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來放放風箏,才覺得春天真正來了,渾身上下都有勁兒……」11時許,剛和老伴兒放完風箏,坐在草地上休息的秦祥明說。
66歲的秦祥明是平頂山市湛河區一名退休中學教師,從小就喜歡旅遊、放風箏。2016年春節期間,他聽說首山上每年春天都舉辦風箏文化節,就學著製作了一個蝴蝶式樣的風箏,在那年風箏文化節開幕時去玩了一天。
從此以後,襄城縣每年的風箏文化節他都準時參加,風雨無阻。今年,他花4萬多元錢買了一輛四輪電動車,一大早就帶著老伴兒出發了,不到10時就趕到了,「襄城縣有好多名勝古蹟,我們打算在這裡轉兩天再回去」。
騎著摩託車,帶著妻子、兒子專程去看風箏的山頭店鎮喬柿園村村民王曉廣說,風箏文化節比春會有意思,「趕會無非就是買點兒東西,吃吃喝喝。參加風箏文化節既能旅遊,又能讓孩子長見識、學知識,還能鍛鍊身體。現在,風箏文化節已經成了這裡的大節日了,好多人都來」。
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襄城縣圍繞打造「千年古縣、人文之都、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旅遊品牌形象,緊抓山水資源和文化底蘊優勢,打造襄城縣特色旅遊。
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辦的首山乾明寺廟會歷史悠久,規模盛大。在此基礎上,1985年,襄城縣文化部門組織舉辦了第一屆風箏比賽,受到了廣泛歡迎、好評,於是活動就延續了下來。
現在,風箏文化節已成為襄城縣一年一度的盛事,參賽人員遍布全省,不僅本地人爭著前去觀看,就連禹州市等周邊縣市,以及扶溝縣、舞鋼市、登封市等地的群眾也紛紛前去欣賞、助興。「二月十五乾明寺廟會」於2011年被列入許昌市八大節慶文化活動之一,2016年被列入許昌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襄城縣除了舉辦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外,還將在3月28日舉辦第二屆中國·襄城首山油菜花旅遊文化節,會期從3月28日到4月8日。屆時,廣大遊客既可飽覽八百裡伏牛山脈之首的首山雄姿,又可欣賞到總面積有上千畝、風景不亞於江西省婺源市的油菜花美景。
紅石牆、紅石房、紅石橋、紅石路、紅石臺階……當人們走進襄城縣的時候,無不被隨處可見的紅石吸引。
在該縣城附近的山頭店、紫雲、湛北等鄉鎮,許多村子河邊的欄杆是石頭做的,道路是石頭鋪的,房牆是石頭砌的,幾乎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石桌、石凳、石磙、石槽、石豬圈、石廁所……
首山紅石既鮮潤如玉,又質地堅硬,是極佳的建築材料和雕刻材料。多年來,首山紅石已經成為襄城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還是當地人民堅忍不拔、質樸務實、寬厚豁達品格的象徵。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首山的環境和山體保護遭遇挑戰。
為了留住歷史記憶,恢復首山秀美風姿,襄城縣除了對首山進行綠化修復外,目前還正在建設總面積達12平方公裡的風景區。
據襄城縣文化旅遊局相關人員介紹,這一風景區包括「一山一寺一塔一環一林一廣場一花海」。
與首山風景區連為一體的,是北汝河國家溼地公園。該項目西至襄城縣與郟縣的交界處,東至大陳閘,東西長27.5公裡,總投資14億元,規劃總面積1186.97公頃,溼地面積533.86公頃,溼地率59.54%。
根據北汝河資源特徵,溼地公園建設劃分為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大功能區,集休閒娛樂、生態觀光、科普教育、溼地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成後,將成為淮河上遊伏牛山區域重要的水源保護地。
其中,城區段建設按照「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在保護北汝河溼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與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實現北汝河水質保護與淨化的目標基礎上,對原有生態風貌進行了適度開發,構建了「汝河生態景觀」,形成了「城、水、人、文、綠」於一體的襄城特色景觀。
另外,襄城縣還先後實施了紫雲山風景區提檔升級、百寧崗五嶽廟擴建、汝水虹橋修復、古城公園建設等項目工程,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紫雲山、首山、百寧崗、汝河、古城等為中心的風景名勝區域。
2月21日,襄城縣成功榮膺「千年古縣」
一幢幢紅石民居錯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綠水中,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盤旋著通向每一戶村民的院落,紅石磙、紅石獅、紅石桌、紅石凳、紅磨盤星羅棋布,桃花、梨花、油菜花以及多種不知名的山野花競相開放……
3月19日上午,在名聞遐邇的紫雲山風景區附近,襄城縣紫雲鎮雷洞村春光明媚,穿行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令人陶醉。
美麗的雷洞村一景。 記者 田建軍 攝
雷洞村第一書記薛斌偉介紹,三四百年前,王洛鎮的雷姓人來此挖窯洞定居,得名雷洞村。雷洞村有6個自然村,共623口人。6個自然村分別坐落於山腰和山谷,從山頂到山下,垂直距離超過5公裡,雖然區域面積有1.1萬畝,但耕地面積僅為930畝,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
以前,雖然雷洞村風景十分優美,又毗鄰聞名遐邇的紫雲山風景區,卻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作為省級貧困村,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曾有「餓死不嫁窮雷洞,雷洞光棍兒紮成堆」的俗語。
近年來,該村依託紫雲山風景區的資源優勢,以獨有的「紅石文化」為積澱,探索開啟「旅遊+扶貧」模式,鼓勵村民開設農家樂,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實行荒山綠化分包等政策,雷洞村很快富裕起來。
如今的雷洞村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紅石建築鱗次櫛比,果木種植園繁花似錦。一到秋天,石榴、核桃、杏、梨等水果隨處可見,雷洞村變成了人見人愛的「花果山」。
「千年古縣」的評定,主要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為了給申報活動營造濃厚的氛圍,襄城縣先後開展了地名徵名、地名論壇、尋找最美地名故事等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支持。作為襄城縣最美地名之一,雷洞村的變化是襄城縣近年來發展的縮影。
多年來,襄城縣對開發、利用和保護縣內的地名文化資源高度重視,把「千年古縣」地名文化視為全縣地域文化的代表,深入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地理文化、鄉土民俗文化,大力打造「千年古縣」品牌,使之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資產。
該縣依據《地名標牌(城鄉)國家標準》,積極實施全縣鄉鎮、村莊、景點、街道等地名標誌化工程,補充設置街巷地名標誌,使村村都有地名標識牌。
有關部門還組織編撰了《襄城縣傳統地名志》,使之成為展示城鄉地名文化的風景線,大力弘揚了襄城縣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有效提升了襄城縣文化的檔次和品位,展現出「千年古縣」的風採。
與此同時,襄城縣還把調查地名文化內涵和申報「千年古縣」作為進一步挖掘、利用縣域文化資源及開發全縣文化產業的機遇,組成專門班子,積極抓好「千年古縣」地名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保護工作,為襄城縣被正式認定為「千年古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保證申報成功,襄城縣聘請了縣內歷史、地理、文化、方志、民俗等領域的專家,成立了襄城縣「千年古縣」申報辦公室;組織部分離退休老幹部、史志專家學者等,開展襄城縣地名歷史文化資料挖掘、收集、整理及論證工作;積極整合知名景觀、遺址、民俗、文化、歷史等資源,為申報提供翔實的材料。
為加大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該縣民政部門與規劃、城建、房產、公安等部門建立了地名管理聯動機制,通過地名審核備案,清除了地名命名亂象;不斷完善地名規劃,加快地名標誌設置,先後投入260萬元,基本實現了境內標準地名標誌全覆蓋。
為講好「襄城故事」,當地有關部門還組織開展了「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文學作品徵文活動。活動本著「全民參與」的原則,充分挖掘襄城特色,體現襄城風貌,有效展示出首山及襄城縣的秀美與內涵。
「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文學作品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文學愛好者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他們共創作詩歌、散文、小說等優秀文學作品550篇。目前,襄城縣委宣傳部等部門已將其中的101篇作品編輯成了《靈山秀水·詩意襄城》一書。該書不僅講好了「襄城故事」,更讓「千年古縣」更具詩意,更加出彩。
2月21日,從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傳來好消息:經過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8年第二次「千年古縣」專家認定評審會議鑑定,確認襄城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從2016年2月申報「千年古縣」到2019年2月「塵埃落定」,襄城縣的申報工作歷時3年,在此期間,其先經過了層層推薦,然後通過了專家的認真考察和嚴格評估,最後又通過了綜合審定,終於取得圓滿成功。
至此,我市已有兩個縣(市)獲得這一國家級殊榮。
「『千年古縣』這塊金字招牌,必將為襄城縣發展地域文化品牌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全面提升襄城縣的對外知名度和競爭軟實力。」市民政局地名科科長李軍麗說。
襄城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我們的歷史。
近年來,襄城縣在對地理景觀進行保護性開發的同時,高度重視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宣傳工作,把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源泉;依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鄉土文化,圍繞打造「文化山水」旅遊品牌,拉長文化旅遊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為依託的旅遊重點,提高了旅遊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今後他們將進一步抓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加快地名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襄城文化品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展現「千年古縣、人文之都、靈山秀水、詩意襄城」的風採,把「千年古縣」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許昌晨報記者 田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