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襄城縣成功躋身「千年古縣」

2020-12-12 騰訊網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旨在我國現存的800多個古縣中優選出100個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2016年2月,襄城縣依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名勝古蹟,開始申報「千年古縣」。

申報「千年古縣」,襄城縣底氣十足

一幢幢青磚黛瓦、紅柱前簷、硬山挑脊、鳥獸飾沿的古建築經過整修,彰顯著明清建築的特色;用當地特有的首山紅石鋪築的石板路古色古香;茶肆、酒樓裡,穿著古代服飾的「店小二」手腳麻利地招待著客人;一個個仿古店鋪裡,貨架上的現代用品與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擺放在一起;古居院落、大紅燈籠,令人仿佛穿越到明清時期,享受著市井繁華……

襄城縣明清古街北城門一景。 市民政局供圖

襄城縣明清古街,既是一個能讓時光倒流的地方,又是一個能讓人靜靜發呆的地方。它積澱了襄城的古老記憶,見證了當年該地「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繁華。

3月21日中午,已經在這條大街上居住了半個多世紀、今年74歲高齡的李安平老人說,明清古街又叫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軸線,全長約2.5公裡,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說的「五裡長街」。

歷史上,襄城縣在明清時期尤為繁華。目前,街道兩側仍保留有大量的清代商業建築遺存,是襄城縣乃至許昌市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2016年5月,襄城縣啟動了明清古街修復改造工程。為「修舊如舊」,古街修復改造領導小組組建了工程建設組、文化挖掘組、規劃設計組和綜合後勤組4個小組,通過修整沿街樓房、改造建設城樓等手段,再現歷史風貌,建設人文景觀,完善城市功能。

整條街道突出文化元素,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為主,打造了一條集當地特產、古玩字畫、風味小吃、主題餐廳、創意零售、特色服飾於一體的吃喝、購物、遊樂型古街,受到當地居民和許多外地遊客的關注和稱讚,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歷史文化「名片」。

「以前一提起襄城,我們只知道紫雲山、首山、紫雲書院等,沒想到還有這麼好的一條古街。外地不少地方的古街都是現代人用鋼筋水泥仿造的,但是,這條古街上的很多房屋、院落是古時候留下來的,在改造的時候又保留了原汁原味,所以非常有特色,非常值得一遊。」3月21日15時許,從平頂山市區騎著自行車專程趕到明清古街遊玩的鄧禹聰邊用手機自拍邊高興地說。34歲的他和36歲的同伴劉欣是資深「驢友」,近年來遊覽了省內外很多城市,可謂見多識廣,他們對明清古街讚不絕口。

襄城縣民政局有關同志介紹,襄城縣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黃帝部落活動於此。《史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莊子》載,黃帝與方明等七位聖賢,迷途於襄城之野,問道於牧馬小童。現存於乾明寺明代磚雕照壁上鐫刻的「黃帝採銅圖 」和「七聖迷徑圖」,就反映了上述兩個傳說。

史料記載,襄城縣春秋時名「氾」,稱「氾邑」。公元前636年,周襄王曾避難於此。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在「氾」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地,故取名襄城,至今已有2559年的歷史。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襄城設縣。之後,除王莽新朝時期短暫將襄城改為「相城」外,襄城歷代名稱不變,沿用至今。

古往今來,該地湧現出許多政治、經濟、文學、教育、醫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其中有為西周王朝建立和鞏固立下不朽功勳的「周八士」,成就了鄭莊公「掘地見母」千古佳話的鄭國大夫潁考叔,東漢末葉清流領袖、「天下楷模」李膺,被稱為西晉「二十四友」之一的文學家杜育,編著脈學名著《診家樞要》的元末明初醫學家滑壽,名噪朝野的清代著名畫家黃甲雲,以及抗日名將朱毅先,領導發動了震撼日本列島的「花岡暴動」的抗日誌士耿諄等。

襄城縣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共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處,不可移動地名歷史文化遺蹟575處。其中,文廟、古城牆、乾明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乾明寺,號稱「中州第一禪林」。 記者 田建軍 攝

依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蹟,2016年2月,襄城縣開始申報「千年古縣」。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千年古縣」的申報,採取自願申報的原則,申報後再層層推薦,由專家考察評估,最後進行審定。

在此之前,我省已有項城市、永城市、郟縣等12個縣(市)被審定為「千年古縣」,其中許昌市只有長葛市於2014年成功入選。

襄城縣為何要申報「千年古縣」?該縣民政局局長楊長偉說:「『千年古縣』是中國的『馳名商標』,更是走向世界的『名片』。」

他介紹,「千年古縣」所產生的世人聚焦的平臺效應、遺產保護的自覺效應、旅遊崛起的帶動效應、城市建管的魅力效應、文化發展的創意效應、市民素養的提升效應、對外開放的立體效應、品牌打造的疊加效應,以及經濟發展的跨越效應,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文化號召力和形象傳播力。

特色旅遊,成為襄城縣亮閃閃的名片

今年3月21日是春分節氣,首山上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當日上午,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在首山西麓開幕。來自鄭州市、平頂山市、周口市、鶴壁市等地的風箏愛好者,和我市眾多風箏愛好者一起,攜帶著精心製作的200多隻風箏參加了比賽。

3月21日,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一景。 記者 田建軍 攝

藍天白雲下,既有「雄鷹」「燕子」,又有「蝴蝶」「蜻蜓」,還有「戰鬥機」「飛龍」「變形金剛」「大頭兒子」……令人驚嘆的還有長達數百米的長龍風箏和面積幾十平方米的軟體風箏。高手們表演的「雙線特技」「特技複線」等,更是令上千名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到今年為止,我已經是連續第4年來參加這個風箏文化節了,感覺風箏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好,觀眾也越來越多。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來放放風箏,才覺得春天真正來了,渾身上下都有勁兒……」11時許,剛和老伴兒放完風箏,坐在草地上休息的秦祥明說。

66歲的秦祥明是平頂山市湛河區一名退休中學教師,從小就喜歡旅遊、放風箏。2016年春節期間,他聽說首山上每年春天都舉辦風箏文化節,就學著製作了一個蝴蝶式樣的風箏,在那年風箏文化節開幕時去玩了一天。

從此以後,襄城縣每年的風箏文化節他都準時參加,風雨無阻。今年,他花4萬多元錢買了一輛四輪電動車,一大早就帶著老伴兒出發了,不到10時就趕到了,「襄城縣有好多名勝古蹟,我們打算在這裡轉兩天再回去」。

騎著摩託車,帶著妻子、兒子專程去看風箏的山頭店鎮喬柿園村村民王曉廣說,風箏文化節比春會有意思,「趕會無非就是買點兒東西,吃吃喝喝。參加風箏文化節既能旅遊,又能讓孩子長見識、學知識,還能鍛鍊身體。現在,風箏文化節已經成了這裡的大節日了,好多人都來」。

襄城縣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襄城縣圍繞打造「千年古縣、人文之都、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旅遊品牌形象,緊抓山水資源和文化底蘊優勢,打造襄城縣特色旅遊。

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辦的首山乾明寺廟會歷史悠久,規模盛大。在此基礎上,1985年,襄城縣文化部門組織舉辦了第一屆風箏比賽,受到了廣泛歡迎、好評,於是活動就延續了下來。

現在,風箏文化節已成為襄城縣一年一度的盛事,參賽人員遍布全省,不僅本地人爭著前去觀看,就連禹州市等周邊縣市,以及扶溝縣、舞鋼市、登封市等地的群眾也紛紛前去欣賞、助興。「二月十五乾明寺廟會」於2011年被列入許昌市八大節慶文化活動之一,2016年被列入許昌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襄城縣除了舉辦第35屆中州·首山·乾明風箏文化節外,還將在3月28日舉辦第二屆中國·襄城首山油菜花旅遊文化節,會期從3月28日到4月8日。屆時,廣大遊客既可飽覽八百裡伏牛山脈之首的首山雄姿,又可欣賞到總面積有上千畝、風景不亞於江西省婺源市的油菜花美景。

紅石牆、紅石房、紅石橋、紅石路、紅石臺階……當人們走進襄城縣的時候,無不被隨處可見的紅石吸引。

在該縣城附近的山頭店、紫雲、湛北等鄉鎮,許多村子河邊的欄杆是石頭做的,道路是石頭鋪的,房牆是石頭砌的,幾乎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石桌、石凳、石磙、石槽、石豬圈、石廁所……

首山紅石既鮮潤如玉,又質地堅硬,是極佳的建築材料和雕刻材料。多年來,首山紅石已經成為襄城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還是當地人民堅忍不拔、質樸務實、寬厚豁達品格的象徵。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首山的環境和山體保護遭遇挑戰。

為了留住歷史記憶,恢復首山秀美風姿,襄城縣除了對首山進行綠化修復外,目前還正在建設總面積達12平方公裡的風景區。

據襄城縣文化旅遊局相關人員介紹,這一風景區包括「一山一寺一塔一環一林一廣場一花海」。

與首山風景區連為一體的,是北汝河國家溼地公園。該項目西至襄城縣與郟縣的交界處,東至大陳閘,東西長27.5公裡,總投資14億元,規劃總面積1186.97公頃,溼地面積533.86公頃,溼地率59.54%。

根據北汝河資源特徵,溼地公園建設劃分為溼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大功能區,集休閒娛樂、生態觀光、科普教育、溼地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成後,將成為淮河上遊伏牛山區域重要的水源保護地。

其中,城區段建設按照「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在保護北汝河溼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與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實現北汝河水質保護與淨化的目標基礎上,對原有生態風貌進行了適度開發,構建了「汝河生態景觀」,形成了「城、水、人、文、綠」於一體的襄城特色景觀。

另外,襄城縣還先後實施了紫雲山風景區提檔升級、百寧崗五嶽廟擴建、汝水虹橋修復、古城公園建設等項目工程,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紫雲山、首山、百寧崗、汝河、古城等為中心的風景名勝區域。

2月21日,襄城縣成功榮膺「千年古縣」

一幢幢紅石民居錯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綠水中,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盤旋著通向每一戶村民的院落,紅石磙、紅石獅、紅石桌、紅石凳、紅磨盤星羅棋布,桃花、梨花、油菜花以及多種不知名的山野花競相開放……

3月19日上午,在名聞遐邇的紫雲山風景區附近,襄城縣紫雲鎮雷洞村春光明媚,穿行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令人陶醉。

美麗的雷洞村一景。 記者 田建軍 攝

雷洞村第一書記薛斌偉介紹,三四百年前,王洛鎮的雷姓人來此挖窯洞定居,得名雷洞村。雷洞村有6個自然村,共623口人。6個自然村分別坐落於山腰和山谷,從山頂到山下,垂直距離超過5公裡,雖然區域面積有1.1萬畝,但耕地面積僅為930畝,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

以前,雖然雷洞村風景十分優美,又毗鄰聞名遐邇的紫雲山風景區,卻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作為省級貧困村,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曾有「餓死不嫁窮雷洞,雷洞光棍兒紮成堆」的俗語。

近年來,該村依託紫雲山風景區的資源優勢,以獨有的「紅石文化」為積澱,探索開啟「旅遊+扶貧」模式,鼓勵村民開設農家樂,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實行荒山綠化分包等政策,雷洞村很快富裕起來。

如今的雷洞村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紅石建築鱗次櫛比,果木種植園繁花似錦。一到秋天,石榴、核桃、杏、梨等水果隨處可見,雷洞村變成了人見人愛的「花果山」。

「千年古縣」的評定,主要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為了給申報活動營造濃厚的氛圍,襄城縣先後開展了地名徵名、地名論壇、尋找最美地名故事等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支持。作為襄城縣最美地名之一,雷洞村的變化是襄城縣近年來發展的縮影。

多年來,襄城縣對開發、利用和保護縣內的地名文化資源高度重視,把「千年古縣」地名文化視為全縣地域文化的代表,深入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地理文化、鄉土民俗文化,大力打造「千年古縣」品牌,使之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形資產。

該縣依據《地名標牌(城鄉)國家標準》,積極實施全縣鄉鎮、村莊、景點、街道等地名標誌化工程,補充設置街巷地名標誌,使村村都有地名標識牌。

有關部門還組織編撰了《襄城縣傳統地名志》,使之成為展示城鄉地名文化的風景線,大力弘揚了襄城縣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有效提升了襄城縣文化的檔次和品位,展現出「千年古縣」的風採。

與此同時,襄城縣還把調查地名文化內涵和申報「千年古縣」作為進一步挖掘、利用縣域文化資源及開發全縣文化產業的機遇,組成專門班子,積極抓好「千年古縣」地名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保護工作,為襄城縣被正式認定為「千年古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保證申報成功,襄城縣聘請了縣內歷史、地理、文化、方志、民俗等領域的專家,成立了襄城縣「千年古縣」申報辦公室;組織部分離退休老幹部、史志專家學者等,開展襄城縣地名歷史文化資料挖掘、收集、整理及論證工作;積極整合知名景觀、遺址、民俗、文化、歷史等資源,為申報提供翔實的材料。

為加大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該縣民政部門與規劃、城建、房產、公安等部門建立了地名管理聯動機制,通過地名審核備案,清除了地名命名亂象;不斷完善地名規劃,加快地名標誌設置,先後投入260萬元,基本實現了境內標準地名標誌全覆蓋。

為講好「襄城故事」,當地有關部門還組織開展了「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文學作品徵文活動。活動本著「全民參與」的原則,充分挖掘襄城特色,體現襄城風貌,有效展示出首山及襄城縣的秀美與內涵。

「靈山秀水,詩意襄城」文學作品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文學愛好者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他們共創作詩歌、散文、小說等優秀文學作品550篇。目前,襄城縣委宣傳部等部門已將其中的101篇作品編輯成了《靈山秀水·詩意襄城》一書。該書不僅講好了「襄城故事」,更讓「千年古縣」更具詩意,更加出彩。

2月21日,從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傳來好消息:經過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8年第二次「千年古縣」專家認定評審會議鑑定,確認襄城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從2016年2月申報「千年古縣」到2019年2月「塵埃落定」,襄城縣的申報工作歷時3年,在此期間,其先經過了層層推薦,然後通過了專家的認真考察和嚴格評估,最後又通過了綜合審定,終於取得圓滿成功。

至此,我市已有兩個縣(市)獲得這一國家級殊榮。

「『千年古縣』這塊金字招牌,必將為襄城縣發展地域文化品牌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全面提升襄城縣的對外知名度和競爭軟實力。」市民政局地名科科長李軍麗說。

襄城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我們的歷史。

近年來,襄城縣在對地理景觀進行保護性開發的同時,高度重視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宣傳工作,把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源泉;依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鄉土文化,圍繞打造「文化山水」旅遊品牌,拉長文化旅遊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為依託的旅遊重點,提高了旅遊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今後他們將進一步抓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加快地名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襄城文化品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展現「千年古縣、人文之都、靈山秀水、詩意襄城」的風採,把「千年古縣」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許昌晨報記者 田建軍

相關焦點

  • 恭喜襄城縣!喜提「千年古縣」稱號,將產生九大效應
    日前,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印發通知,經過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8年第二次「千年古縣」專家認定評審會議鑑定,確認襄城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這是繼2014年長葛市被確認為「千年古縣」後,我市又一縣被確認為「千年古縣」。
  • 襄城縣獲評「千年古縣」
    本報訊(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2月22日,記者從許昌市民政局獲悉,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千年古縣」專家會議鑑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日前正式發文,確認襄城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3個縣被認定為「千年古縣」。
  • 河南13個千年古縣,焦作就佔了3個,洛陽南陽一個都沒有
    眾所周知,河南歷史悠久,有很多上千年的歷史古縣,但被命名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的「千年古縣」只有13個,其中,分別是:焦作修武縣、焦作溫縣、焦作沁陽市、駐馬店上蔡縣、駐馬店汝南縣、安陽市湯陰縣、鄭州市新鄭市、
  • 襄城縣這麼美的城市宣傳語,你知道嗎!
    九省通衢、菸葉王國、千年古縣、書法之鄉都曾是它的美譽,但還是遠遠不能涵蓋我大香橙的風骨內涵,遠遠不能代表它的綽約風姿。今天,我們終於等來了大香橙的城市宣傳語:一花一葉一古寺,一山一水一千年。一花,說的是襄城的油菜花。仲春時節,春意漸濃,置身首山油菜花海,春光最美還要數農家。
  • 【新春走基層】石板路、古木樓、大紅燈籠……襄城縣明清古街裡的...
    在中原腹地的千年古縣——許昌市襄城縣,年味最濃處,莫過於那條悠長的街道——明清古街。2月20日,大河網記者來到這裡,帶您一睹古街的芳容,找尋那被歷史塵封的老街記憶。  據大河網記者了解,明清古街是襄城縣在明清時期「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輝煌寫照。古街的魅力也在於一個「韻」字,古色古香、古韻古味。
  • 歙縣、黟縣入選「千年古縣」名錄
    原標題:歙縣、黟縣入選「千年古縣」名錄 2月21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分別給歙縣、黟縣人民政府發函:2018年第二次「千年古縣」專家認定評審會議鑑定,確認歙縣、黟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至此,我省「千年古縣」繼壽縣、全椒縣後增至4個。
  • 襄縣能申報成功「河南省戲曲之鄉」嗎?聽聽考察組怎麼說
    這是2020年「河南省戲曲之鄉」申報考察第二站。襄城縣政協主席韓培鑫,中共襄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雲帆,襄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田秋琴,襄城縣文聯主席姚巍蔚等全程陪同考察。考察組先後考察了襄城八七紀念館、襄城縣文博中心劇場、襄城縣戲劇家協會、襄城縣越調劇團、襄城實驗高中劇團排練場、襄城戲曲文化紀念館及北關社區、古街大舞臺,觀看了襄城縣越調劇團演出和群眾戲曲文化活動。
  • 襄縣一日遊,夢回兩千年
    先是來到了位於襄城縣文博中心的襄城縣城市規劃展示館。在這裡,導遊小姐熱情大方,笑容可掬,聲音甜美,帶領我們一行走進了展示館的序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巨型大屏,「城市之窗」拉開了參觀的序幕,形象而生動地演繹了襄城縣的滄桑巨變。
  • 全國百個「千年古縣」溫州獨佔三席!
    歷史悠久的古縣,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信息。  我市的樂清市、永嘉縣、瑞安市在由國家民政部、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千年古縣」評選中脫穎而出,率先躋身全國100個「千年古縣」之列,截止目前,浙江僅有5處入選,溫州獨佔3席!
  • 歙縣和黟縣赴京參評「千年古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歙縣和黟縣申報「千年古縣」工作又進一步,1月21日,記者得知,歙縣和黟縣的主要負責人分別帶隊,近日到北京參加了「千年古縣」評審會。專家們充分肯定了黟縣和歙縣的「千年古縣」申報工作紮實有效,並希望繼續做好「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開發,把地名文化遺產推向國內外。1月21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從歙縣民政部門獲知,此次評審會是在1月16日舉行的,歙縣和黟縣一起參加。據知,兩縣評審結果將在春節後揭曉。
  • 襄城縣圖書館免費開放啦!顏值爆表太驚豔!總藏書25萬冊!
    襄城縣圖書館免費開放啦!顏值爆表太驚豔!總藏書25萬冊! 日前, 襄城縣圖書館舉行開館儀式。
  • 河南省十大千年古縣城排行榜!古蔡八景聞名全國,你知道哪幾個?
    來源:排行榜123網導語:河南省是我國古代聞名的發源地之一,像周口、修武等這樣的千年古縣不少,尤其是那些遺蹟在當下有著極高的旅遊和考古價值,下面就整理了河南省十大千年古縣城,一起來看看吧!五、淮陽縣淮陽縣隸屬於河南省的周口市,而眾所周知周口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不少的遺址對當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關於該縣城歷史學家還有有著中國歷史八千年看淮陽的說法。
  • 文化富源 | 千年古縣話勝境
    1921年平彝縣城清平彝縣令任中宜編纂《康熙平彝縣誌》,在《再詠滇南勝境》中「彩雲深處劃滇疆,嶺上茅分古夜郎」的千古絕唱詩句,恐怕是對「千年古縣戰國楚項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楚國名將莊蹻率軍入滇開楚道,這塊肥沃的西南邊塞之地開始引起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們的注意。
  • 許昌3條特色古街,見證城市的歷史變遷,哪條街最耐看?
    千百年來,穿過風雲激蕩的歷史雲煙,許昌留下了數不清的古蹟。尤其是許昌一些古老的街道,它們就像是一本本翻開的歷史畫卷。遊歷其間,仔細品讀,你能領會到古城醇厚的文化底蘊。許昌有年頭的街道有很多,這裡我們挑出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老街來介紹一下。也想請你看後說說,哪個街道最有味道。
  • 【直擊廣東】汕頭潮陽獲評中國「千年古縣」稱號 今天上午揭牌
    東晉隆安元年置縣稱「潮陽」,1621年來地名沿用至今   文/圖/視頻 羊城派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陳文祥 肖樹鵬  在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來臨之際,7日上午,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潮陽」揭牌暨項目建設啟動儀式在粵東古邑汕頭市潮陽區的博物館內舉行。
  •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這「千年古縣」更不簡單
    最近看到網上有一種說法是「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用以支撐這一觀點的理由大致可概括為:北京的人文歷史,重在元、明、清;陝西的歷史重在秦、漢、唐;而山西的歷史,卻可以很自信地讓你追溯到上古三代。
  • 濟寧這七縣市緣何成為「千年古縣」
    近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國家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公布了全國100個「千年古縣」名單,濟寧市的鄒城、兗州、金鄉、曲阜、泗水、任城和魚臺7個縣(市區)名列其中。  根據「千年古縣」認定標準,入選縣區需置縣1000年以上;專名沿用至今1000年以上,或歷史上雖有短暫變更但又恢復使用至今的;地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知名度高,或擁有特徵明顯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獨特且富有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之一的實體文化。
  • 佗城:千年古縣,嶺南名城
    佗城 雖經歷千年滄桑被聯合國命名為千年古縣龍川縣有著2235年的歷史,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世界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中央蘇區縣」,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現存的孔廟建於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佔地面積7287平方米,建築規模極為宏偉。廟前有照壁、長 廊、丹墀路、泮池、大門、欞星門;兩側為東西廡廊;正中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五王殿等。各自獨立建築,又渾然一體,設計新穎,構築 奇特,顯示出中國古建築工藝的高超。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清嘉慶元年(公元1790年),御頒「至聖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於殿門上。
  • 沁水:內外兼修提品質 千年古縣煥新顏
    【學習先進典型 凝聚奮進力量——文明城市巡禮】沁水:內外兼修提品質 千年古縣煥新顏沁水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堅持強縣與塑人齊頭並進,環境風貌、晉城臺記者 崔宵文:這裡是晉城,我現在是在沁水縣的趙樹理文化展廳,大家在我身後可以看到青年志願服務者正在為前來參觀的群眾們提供免費的講解服務,自開館以來,這樣的貼心服務已經持續了有將近6年的時間。
  • 千年古縣,橫橋舊跡
    橫橋,是千年古縣橫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是個名副其實的古村落。橫橋自古以來就一條老街,曾經熱鬧了千百年,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還到這條老街走過親戚。河對面有一條鑿開的石階小道,直通柳溪鄉長灘村,是清康熙25年一位名叫李泰來的鄉賢捐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