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5日12時58分
將迎來「芒種」節氣。
芒種,又名「忙種」,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
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此時,仲夏已至,北方麥黃,江南梅熟。進入 「芒種」時節,氣溫不斷升高、雨量日漸充沛、空氣溼度慢慢增大,北京的汛期也到來了。
芒種為五月節。這個芒是指稻麥,麥子到此時始熟,田野裡開始瀰漫新麥的清香。水稻過此時則不可種,稻田裡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綠。
北宋馬永卿在他的筆記《懶真子錄》中辨別說,此時有芒者,麥已熟,是指麥熟可收,稻過此時不可種。
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芒種有三候
芒種一候「螳螂生」
古人認為芒種時節螳螂感陰氣初生,於是破繭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擬態專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葉。
芒種二候「鶪(jú)始鳴」
「勞燕分飛」,燕指燕子,勞指伯勞鳥,伯勞鳥就是「鶪」。
芒種三候「反舌無聲」
在古人眼中,伯勞鳥和反舌鳥是善鳴之鳥中的兩類典型代表,伯勞鳥因陰氣微生而啼叫,反舌鳥因陰氣微生而收聲。時至仲夏,花香已逝,鳥語漸稀。
芒種習俗
芒種習俗有三,一青梅煮酒,二送花神,三安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芒種安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養生
芒種天氣炎熱,雨水漸增,空氣中瀰漫著溼熱的感覺,有如水洗汗蒸,使人感到四肢疲乏、萎靡睏倦。這是源於暑溼當令,暑為熱邪,易於耗散人體氣津,造成氣虛和津液不足,所以人們更容易感到四肢疲乏,萎靡睏倦;同時,空氣溼度增加,溼邪侵犯人體,導致陽氣運行受阻,使人感到昏昏欲睡。因此,如何調整作息時間顯得尤為重要——
芒種時節晝長夜短,陽氣旺盛,人體要順應陰陽盛衰的變化規律,應晚睡早起,白天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養陽氣,利於氣血運行。芒種過後人容易打盹,中午小睡可以緩解疲勞,振奮精神。
飲食上可以多吃些清暑利溼的食物,如薏苡仁、赤豆、白扁豆、冬瓜皮、西瓜等,防止暑溼之邪傷害人體。
進入夏季後,人體生理調節能力不能很快適應氣侯的變化,容易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頭昏脹、身乏力、肉酸痛、四肢重、倦怠嗜陲、胸悶氣短,甚至低熱不退,伴有口淡無味、食慾不佳等不適症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苦夏」。
「苦夏」者多是體質虛弱、脾胃欠佳的人,平時應多參加體育鍛鍊,提高機體對高溫天氣的適應力;多食用一些苦味食品,既可以降洩心火、消暑利溼,又能夠抑制燥溼,健脾利胃,增強腸胃功能;根據「苦夏」的不同表現,可採用消暑益陰、健脾利溼、調和胃腸等中藥,進行調理。
原標題:今日芒種,這些養生知識要知道
責任編輯:柯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