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保專家齊聚天津
共商三地文保協同發展大計
5月8日,由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與天津博物館聯合主辦的2019京津冀三地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學術交流會經過一整天緊張而熱烈的討論,圓滿落下帷幕。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天津圖書館、天津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6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天津,交流文物保護工作經驗,共商文物保護大計。
大會開幕式由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姚暘主持,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馬慶餘,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和河北博物院副院長李新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馬慶餘副局長在致辭中談到,對於文博而言,文物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核心,保護文物「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希望京津冀三地文保專家們以本次交流會為契機,相互切磋、彼此借鑑,推動三地博物館間的交流與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方向發展。
陳卓館長代表主辦方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和天津博物館,對參會嘉賓表示感謝和歡迎,並在發言中介紹,本次交流會是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主辦的系列活動之一。近年來,在各級領導和兄弟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天津博物館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有所突破,積累了一些經驗,期待通過本次大會與各單位深入交流,共同促進文物修復和保護事業的發展。
交流會分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馬燕如擔任主持並點評,15位與會專家做主題發言。專家們分別從青銅器、書畫以及古籍等具體的文物類別出發,圍繞文物本體的科技保護分析和預防性保護兩方面展開討論。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馬燕如、王博,河北省文保中心的雷金銘和故宮博物院的馬越等專家,著重介紹了X探傷、拉曼、三維掃描和多光譜圖像處理等技術在文物保護修復中的應用,及其對提升文物價值的重要作用;來自河北博物院的吳寧、首都博物館的杜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倪葭、天津博物館的李彬等專家則分別介紹了各館在預防性保護工作中的實踐,就面臨的困難、解決的途徑等實際問題與同行們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做法及前瞻性思考。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毛保中副所長從宏觀視角,系統介紹了雄安新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概況。雄安新區的建設重在頂層謀劃,是以規劃先行實踐文物預防性保護難得的歷史機遇,必將大有作為。會議現場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碰撞出思想火花,也達成了諸多共識。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脈相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提出並推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成效顯著。本次大會以京津冀三地的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為切入點,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的原則,整合優勢資源,搭建協作平臺。大會的順利召開,必將帶動京津冀三地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推動京津冀博物館的協同發展、成果共享。
天津博物館
文字:天博媒體中心 賈曼
圖片:天博圖像信息部 靳挺
編輯:天博媒體中心 馬川
監製:天博黨委副書記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