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大唱主角 金庸春去春又回
整理/陶瀾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3-02-17
2003年的電視螢屏將是金庸武俠劇大唱主角,螢屏上《俠客行》、《射鵰英雄傳》(94版)的熱播,螢屏外多種版本的準備籌拍,隨著新版內地《射鵰英雄傳》的出爐,《天龍八部》開始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連城訣》等也都張弓待發。如果為金庸武俠劇翻拍把把脈,不難發現1983年、1994年、2003年,金庸作品似乎是十年一輪迴,內地版、港臺版,大製作、小製作形式各異,金庸劇製作花樣翻新的同時,觀眾欣賞口味也發生了變化。
《射鵰英雄傳》再掀風雲十年一輪迴
內地今年大刮翻拍風
有關投資
-內地:錢要花在刀刃上
-港臺:主打大牌明星牌
港臺與內地在投資方面各有各的經營方式,內地版製片人張紀中說:「我們製作的幾部金庸名篇,像《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雖然投資都在3000萬人民幣以上,但是平攤到每一集則平均為60-80萬之間,對於製作這樣大場景的電視劇來說,顯得一點也不富餘。內地製作人更多地將這些資金運用在場景、道具、拍攝器材,因而會壓低個人成本,比如剛剛拍完的《天龍八部》,劇組就達四百人之多,這些錢分配不均就是浪費。演員的酬勞要比一般電視劇低,價位在1000—20000元之間,片酬雖然低,但由於原著的大眾性、電視劇整體的製作水平、創作環境等條件的優越,仍然吸引很多一線演員來加入。」相比內地製作人錢要花在刀刃上的投資理念,港臺製作人則更情願將大把錢花在明星身上,比如像港臺版的《笑傲江湖》、《神鵰俠侶》等,整個班底只有幾十個人,場景以搭建為主,投入成本的一部分付給明星作片酬。香港著名武俠片導演李惠民拍攝臺灣版《神鵰俠侶》、楊佩佩導演的《笑傲江湖》、《神鵰俠侶》都以大牌明星打出陣容,對此內地導演周曉文說:「內地武俠劇對起用大牌明星方面顯得並不特別在意,我認為金庸先生就是最大牌的明星,演員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
有關審美
-內地:原汁原味
-港臺:創新為主
相對於金庸作品的創作,內地製作人往往更注重對原著原汁原味的打造,內地版《俠客行》導演王新民說:「金庸劇的最大忌就是隨意添加人物和情節,但是為了電視劇的拍攝,往往會加重對原小說中一些情節支脈的渲染,而小說中小人物可能會增加戲份,但不管怎樣,絕對要尊重金庸原著的精神。」相比之下,港臺版改編的痕跡顯然過重,一部電視劇改自溫瑞安的《四大名捕》,但四大名捕由四位男子變成了二男二女,並且還有感情戲的出現,對此作者溫瑞安表示「我大部分不看,一看就生氣,編得不正宗」。而金庸先生對於港臺版改編也曾提出過質疑,「從小說到影視劇,有些情節的小改變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把人物的個性全部改變了,那是不可以的。製作人再想買我的作品版權也買不到了。」
一方面內地儘量避免港臺改編時所犯的大忌,一方面一些港臺製作人對內地版的製作提出致命缺陷,著名武俠劇導演李惠民指出:「內地武俠劇節奏太慢,並且文武戲脫節。內地的武俠劇注重引進香港的武戲指導,但是文武戲導演卻缺乏溝通,武戲不是為打而打,而是為了推進情節、情感的發展。」此外,他還指出,內地武俠劇在塑造人物方面缺乏光彩,沒有立體感。臺灣製作人楊佩佩也指出,內地一些武俠版本缺少創新意識,展示不出獨特的武俠世界。
有關製作
-大製作打品牌
-小製作擔風險
眼下對於武俠劇的製作,製作人認為每集投資80萬元左右的都可以稱為大製作,像《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的出品方文聯音像出版社負責人馬中駿說:「金庸作品有的算是巨製鴻篇,像《射鵰英雄傳》有83版、94版在先,內地再拍攝總要在製作上有所超越,緊縮資金不能創造良好的條件。怎麼保證製作質量,保證質量的同時是在打造品牌,以前我們常看港臺作品,以其為目標,但現在我們自己的作品在港臺播出得到很好的反響,越來越多的內地電視作品將在海外播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是非常關鍵的。」製片人張紀中說:「電視劇投資有絕對值,高於絕對值是浪費,低於絕對值則達不到水準,製作人在心中要有底數,比如《天龍八部》的拍攝,大概是5天拍一集,而場點的遷移也相當頻繁,拍《天龍八部》時這些大忌都佔到了,但即便如此,製作人也得堅持,不達到心裡的標準,作品就不能保證質量,大製作對於樹立品牌有絕對的優勢。」
大製作雖然有各種優勢,但更多的製作人卻願意選擇小製作投入,《俠客行》出品方負責人肖剛說:「相對於眼下市場的環境,小製作、低成本
更容易回收,而在播出時也往往不亞於大製作的收視率,因為即使是小製作,那也有原著的先天優勢,在改編劇本時只要尊重原著、能吸引觀眾即可。但是小製作所擔的風險要大於大製作,一般小製作更需要製作人做好周密的市場調查,比如我在拍《俠客行》之前,對於劇中一些新人的選用就考慮再三,將他們的資料與照片給各電視臺看,以保證拍出後電視臺能夠認可購買,對大量觀眾做調查,看是否符合他們心中金庸原著的形象等,拍戲前籌備的時間要長於拍攝期,小製作沒有宣傳熱點,所以很容易砸在手裡。」
有關市場
-大製作攻佔海外市場
-小製作主打自家螢屏
武俠劇大製作、小製作各有各的利弊,製作人在選擇時脈把得很清,《天龍八部》出品方九洲文化公司負責人王鵬舉說:「《天龍八部》的成本回收光依靠內地是不夠的,直接投資3200萬元,再加上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基地等軟性投資,僅靠電視臺的購買不容樂觀。《天龍八部》每集的版權不會超過《射鵰英雄傳》最高價7萬元的紀錄,因而只能推向海外市場,贏利恐怕都要指著海外市場。」製片人張紀中說:「如果盜版控制得好,VCD絕對是個相當好的產業,就目前看,《天龍八部》的VCD國內售價是11萬一集,也是成本回收的一部分。」肖剛說:「《俠客行》總投資35萬元,目前其成本回報達50%,贏利比較容易,小製作在海外市場沒有競爭力,因而只能靠內地市場的回報。」
有關改編
-製作者:固化原著形象
-金庸迷:缺少創新想像力
金庸劇翻拍越多,金庸迷的罵聲越高,即便如此,金庸迷的態度絲毫不影響製作人拍攝的態度。對於觀眾的反映,周曉文說:「對於金庸劇的反映是眼下電視劇市場最好的狀態,很多作品播放時都無人問津,大製作與小製作對於創作水平沒有絕對的影響,它們是兩條路,各有各的道,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流程而已,比如我拍攝的《二嫫》和《秦頌》,在製作成本上《二嫫》只相當於《秦頌》的十分之一,目前不管怎麼製作,關鍵在於武俠劇陷於缺乏創新的困境,沒有想像力是致命的弱點。」導演王新民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痴迷金庸的小說,他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超越了時代,他借用武俠小說的形式把他自己對人生、社會的認識表達出來,王新民說:「在改編影視作品時,原著的矛盾、人物關係和性格要不變,電視作品必須要將原著的主題闡釋得更鮮明,把其中隱含的東西挖掘出來。比如《俠客行》是哲學武俠片,通過劇中人物的經歷,對人如何認識自我進行思考與探索,電視劇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將人物的個性明朗化,但眼下武俠劇拍戲就是為了拍人,人物的塑造流於一般,沒有將電視劇中主角的狀態分成幾個層次,在不同階段對人生有不同的感受。內地劇人物的喜怒哀樂只是成為交代情節的環節,而不能成為感動觀眾引發共鳴的可愛之人。」
《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哪一部不是被翻來覆去拍了好幾遍。但真正合金庸迷口味的並不多,製作者為了滿足金庸迷也是頗費苦心,從選擇演員到審片都邀請金庸迷們參與。對於不同版本的金庸名著,金庸迷普遍認為金庸著作是極難推上電視螢屏的文學品種。金庸小說的文化內涵,用電視作品表達不完整,電視作品的直觀,限制了想像力,而製作者的理解不能符合金庸迷的口味,一哄而上地拍,負面效果就比較多。文/本報記者李彥
一家之言
影視作品無法替代原著
寫過《千古文人俠客夢》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接受採訪時說,「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電視劇的改編,金庸的小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成為經典。」
-影視化使武俠小說更娛樂
「以前讀武俠小說,覺得它是通俗小說,不夠高雅。現在有了武俠影視劇,金庸小說又變得高雅了。」陳教授打比喻說,「就好像今天聽上世紀70年代的流行歌曲,或在上世紀70年代聽上海30年代的歌曲,或30年代聽晚清的學堂歌曲被認為高雅一樣,有了更通俗事物的出現後,原來被認為是通俗的會變得高雅。」
陳平原認為,武俠小說的影視化會使得武俠小說作品更趨於娛樂。一邊嗑著瓜子一邊看電視,基本上是打發時間,「過去把武俠小說當做精神鴉片,今天強調英雄主義,這些都過分了。世界上需要這一類的作品,在我看來電視節目基本上是以娛樂為主,『無害』即『有益』,大部分電視連續劇都處在這個狀態,這樣也就行了。同一題材的作品在小說、影視、玩具、電子遊戲等領域不斷地重複,是一種商品系列化的開發。」這種開發使陳平原感到恐怖,「即使今天我把電視劇痛罵一頓,報紙登出來,最後也變成一種廣告。獨立的知識者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
-小說歷史感在改編過程中流失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被改編成那麼多的影視作品?首先,金庸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小說家,而且有政治眼光、有很好的文化經營能力。
金庸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一方面有好處,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損害。對陳平原來說,他特別欣賞金庸小說中的歷史感、文體感和想像力。雖然想像力部分在影視上得到了體現,但是作為小說的歷史感和文體感在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大量流失。陳平原認為,金庸在文體上是有追求的,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家中,金庸對語言的講究上是有成就的。不管是對整個大歷史的把握,還是寫作中悲天憫人的情懷,本來都是小說中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改編成影視劇後基本只剩故事了。「如果有一天大家只看金庸武俠小說的影視作品而不讀小說了,是有點可惜的。」
陳平原表示有一些人始終保持對金庸小說的強烈興趣,而對影視劇持拒絕態度。但是,「不管怎麼說,以今天電視為第一媒體的地位,對金庸武俠小說的這種大力普及,會使得金庸的名聲更加廣泛地傳播。」他擔心的是在這種廣泛的傳播過程中,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小說本身的特性反會被消磨。文/本報記者陶瀾
文化旁白
永遠的金庸
作為新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庸的每一部小說不僅堪稱經典,而且成為影視劇市場創作的主力。有人評說金庸劇是十年一輪迴,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金庸熱是為人們填補「文化空缺」,那麼二十年後的翻拍卻要受到市場與觀眾的雙重考驗,金庸迷在一代代成長,對於金庸作品中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理解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影視製作的形式也在改變,從小製作到大製作、傳統製作到新概念武俠劇,樣式層出不窮。製作者認準了金庸作品適合電視劇這一載體的特點,它獨特的章回體小說適應多年來觀眾的收視習慣,故事豐富、人物關係眾多,既大眾化又有娛樂性。另一方面,在製作者眼中,眼下劇本往往缺少內涵、沒有創新,除了金庸劇外挖掘不出更有市場保障的劇本,這也是金庸作品翻拍熱潮的原因之一。金庸劇翻拍熱潮從側面反映了影視市場創作空間的縮水,有製作人將此稱為良性運作方式的不對位。儘管市場沒有永遠的熱點,但下一次再到金庸劇翻拍熱潮時,想必金庸劇依然能笑傲螢屏。文/李彥
背景連結
金庸影視錄
從楚原到胡金銓,從張徹到徐克,從袁和平到程小東,如此多的影視人樂此不疲地改編拍攝金庸的作品,現在,內地的影視製作人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改編金庸熱。金庸作品第一部被搬上銀幕的是《書劍恩仇錄》,演員是不會武功的張瑛、紫羅蓮和容小意。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粵語片時期,金庸的所有小說都被改編過。
《射鵰英雄傳》
在金庸眾多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被改編得最多、也最受關注和最有爭議的一部。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最新的內地版,華人導演十年一「射鵰」。
香港無線在1983年和1994年推出兩個版本。1983年翁美玲和黃日華的版本被認為是經典,1994年朱茵與張智霖版本的《射鵰英雄傳》收視也取得不俗成績,但影響無法超越1983年的版本。內地版則是2001年開始拍攝,由周迅和李亞鵬主演。
除了這三部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還有幾個電影版本。1958—1959年,早期粵語片主要的製片公司峨嵋電影公司,拍了兩集的《射鵰英雄傳》。1977—1978年,張徹導演也拍了兩集,編劇是倪匡,1977年第一集推出時大為轟動,1978年跟著拍了第二集,一舉捧紅了他的愛將傅聲,飾演黃蓉的則是恬妞。1993年有一部荒唐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導演是劉鎮偉,劇情與原著完全無關。隨後,王家衛拍的《東邪西毒》更只是借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名,劇情與原著沒有關係。
《笑傲江湖》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應該是臺灣楊佩佩工作室2000年版的52集電視劇和中央電視臺2001版的40集電視劇,前者由任賢齊、袁詠儀、陳德容等主演;後者則包括李亞鵬、許晴、苗乙乙。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就出品過電影《笑傲江湖》,由孫仲導演,施思、汪隅主演;在1984年,香港無線也拍過30集的電視劇《笑傲江湖》,由周潤發主演。90年代的《笑傲江湖》由胡金銓任總導演,下設徐克、程小東、李惠民三位執行導演,演員有許冠傑、葉童、張敏等。胡金銓去世之後,以徐克、程小東等為代表的新銳導演在1992年再次拍攝了續集《東方不敗》。由李連杰、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等主演。
《鹿鼎記》
上世紀8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就由華山導演了電影《鹿鼎記》。之後,香港無線分別在1984年和1998年推出了40集和45集的兩個電視劇版本,由梁朝偉和陳小春飾演了兩個版本的韋小寶。
1992年,周星馳和導演王晶合作拍攝了電影《鹿鼎記》和《鹿鼎記II神龍教》。除了周星馳外,前者有張敏、吳君如、吳孟達等出演,後者有邱淑貞、陳百祥等加盟。華視2000版的40集《小寶與康熙》由王晶出任編劇和製片人,張衛健、趙文卓、林心如、陳法蓉、吳辰君、朱茵、舒淇等主演。
《神鵰俠侶》
該部小說被改編的影視劇數量僅次於《射鵰英雄傳》。電影方面:1960—1961年由謝賢和南紅主演的粵語片《神鵰俠侶》,一共4集。1982年張徹拍攝的《神鵰俠侶》中的楊過由傅聲擔任,小龍女由黃淑儀擔任。1983年邵氏的另一位武俠巨導華山拍了一部《楊過與小龍女》,楊過由張國榮擔綱,小龍女由翁靜晶擔任。1991—1992年,劉德華自組的天幕公司拍了兩部現代版的《神鵰俠侶》,其中第二集與關之琳搭檔。
電視劇方面有臺灣的孟飛、潘迎紫版本,香港有劉德華、陳玉蓮版本和古天樂、李若彤版本。新加坡版本則由李銘順和范文芳擔綱。
《書劍恩仇錄》
發表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書劍恩仇錄》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先後6次被改編成影視劇,幾乎每10年一個輪迴。70年代末香港無線的60集電視劇《書劍恩仇錄》,由鄭少秋演陳家洛,汪明荃扮演霍青桐、餘安安扮演香香公主。
許鞍華導演的《書劍恩仇錄》和《香香公主》是80年代兩部重要的金庸武俠電影,張多福、阿依努爾、劉佳、達式常等主演。現在,這部武俠名著正第七次由香港和內地再鑄,合拍成40集大型古裝武俠劇,趙文卓、關詠荷出演。
《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香港無線製作了三次。1979版由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和陳玉蓮主演。1986年版由梁朝偉、鄧翠雯等主演。2001版由吳啟華、黎姿等主演,還有臺視1993年馬景濤、葉童、周海媚版本。
李連杰與王晶在1993年合作了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邱淑貞、張敏、黎姿、洪金寶和吳鎮宇主演。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的蘇有朋領銜的內地版也已拍完。
《天龍八部》
香港無線在1982年拍過50集《天龍八部》,分《六脈神劍》和《虛竹傳奇》兩部;1997年香港又拍攝了40集的新版《天龍八部》。
電影有三個版本,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天龍八部之大結局》由鮑學禮導演,李修賢、林珍奇、恬妞主演。1982年蕭笙導演了《新天龍八部》,由徐少強、陳玉蓮、湯鎮業、黃日華主演。錢永強導演的1994年版電影《天山童姥》將金庸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由林青霞、鞏俐和張敏主演。2002年8月23日中午,內地版電視劇《天龍八部》在南京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