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大唱主角 金庸春去春又回

2021-01-08 大眾網

武俠劇大唱主角 金庸春去春又回

整理/陶瀾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3-02-17

 
  2003年的電視螢屏將是金庸武俠劇大唱主角,螢屏上《俠客行》、《射鵰英雄傳》(94版)的熱播,螢屏外多種版本的準備籌拍,隨著新版內地《射鵰英雄傳》的出爐,《天龍八部》開始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連城訣》等也都張弓待發。如果為金庸武俠劇翻拍把把脈,不難發現1983年、1994年、2003年,金庸作品似乎是十年一輪迴,內地版、港臺版,大製作、小製作形式各異,金庸劇製作花樣翻新的同時,觀眾欣賞口味也發生了變化。

  《射鵰英雄傳》再掀風雲十年一輪迴
  內地今年大刮翻拍風
  有關投資
  -內地:錢要花在刀刃上
  -港臺:主打大牌明星牌
  港臺與內地在投資方面各有各的經營方式,內地版製片人張紀中說:「我們製作的幾部金庸名篇,像《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雖然投資都在3000萬人民幣以上,但是平攤到每一集則平均為60-80萬之間,對於製作這樣大場景的電視劇來說,顯得一點也不富餘。內地製作人更多地將這些資金運用在場景、道具、拍攝器材,因而會壓低個人成本,比如剛剛拍完的《天龍八部》,劇組就達四百人之多,這些錢分配不均就是浪費。演員的酬勞要比一般電視劇低,價位在1000—20000元之間,片酬雖然低,但由於原著的大眾性、電視劇整體的製作水平、創作環境等條件的優越,仍然吸引很多一線演員來加入。」相比內地製作人錢要花在刀刃上的投資理念,港臺製作人則更情願將大把錢花在明星身上,比如像港臺版的《笑傲江湖》、《神鵰俠侶》等,整個班底只有幾十個人,場景以搭建為主,投入成本的一部分付給明星作片酬。香港著名武俠片導演李惠民拍攝臺灣版《神鵰俠侶》、楊佩佩導演的《笑傲江湖》、《神鵰俠侶》都以大牌明星打出陣容,對此內地導演周曉文說:「內地武俠劇對起用大牌明星方面顯得並不特別在意,我認為金庸先生就是最大牌的明星,演員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
  有關審美
  -內地:原汁原味
  -港臺:創新為主
  相對於金庸作品的創作,內地製作人往往更注重對原著原汁原味的打造,內地版《俠客行》導演王新民說:「金庸劇的最大忌就是隨意添加人物和情節,但是為了電視劇的拍攝,往往會加重對原小說中一些情節支脈的渲染,而小說中小人物可能會增加戲份,但不管怎樣,絕對要尊重金庸原著的精神。」相比之下,港臺版改編的痕跡顯然過重,一部電視劇改自溫瑞安的《四大名捕》,但四大名捕由四位男子變成了二男二女,並且還有感情戲的出現,對此作者溫瑞安表示「我大部分不看,一看就生氣,編得不正宗」。而金庸先生對於港臺版改編也曾提出過質疑,「從小說到影視劇,有些情節的小改變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把人物的個性全部改變了,那是不可以的。製作人再想買我的作品版權也買不到了。」
  一方面內地儘量避免港臺改編時所犯的大忌,一方面一些港臺製作人對內地版的製作提出致命缺陷,著名武俠劇導演李惠民指出:「內地武俠劇節奏太慢,並且文武戲脫節。內地的武俠劇注重引進香港的武戲指導,但是文武戲導演卻缺乏溝通,武戲不是為打而打,而是為了推進情節、情感的發展。」此外,他還指出,內地武俠劇在塑造人物方面缺乏光彩,沒有立體感。臺灣製作人楊佩佩也指出,內地一些武俠版本缺少創新意識,展示不出獨特的武俠世界。
  有關製作
  -大製作打品牌
  -小製作擔風險
  眼下對於武俠劇的製作,製作人認為每集投資80萬元左右的都可以稱為大製作,像《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的出品方文聯音像出版社負責人馬中駿說:「金庸作品有的算是巨製鴻篇,像《射鵰英雄傳》有83版、94版在先,內地再拍攝總要在製作上有所超越,緊縮資金不能創造良好的條件。怎麼保證製作質量,保證質量的同時是在打造品牌,以前我們常看港臺作品,以其為目標,但現在我們自己的作品在港臺播出得到很好的反響,越來越多的內地電視作品將在海外播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是非常關鍵的。」製片人張紀中說:「電視劇投資有絕對值,高於絕對值是浪費,低於絕對值則達不到水準,製作人在心中要有底數,比如《天龍八部》的拍攝,大概是5天拍一集,而場點的遷移也相當頻繁,拍《天龍八部》時這些大忌都佔到了,但即便如此,製作人也得堅持,不達到心裡的標準,作品就不能保證質量,大製作對於樹立品牌有絕對的優勢。」
  大製作雖然有各種優勢,但更多的製作人卻願意選擇小製作投入,《俠客行》出品方負責人肖剛說:「相對於眼下市場的環境,小製作、低成本
  更容易回收,而在播出時也往往不亞於大製作的收視率,因為即使是小製作,那也有原著的先天優勢,在改編劇本時只要尊重原著、能吸引觀眾即可。但是小製作所擔的風險要大於大製作,一般小製作更需要製作人做好周密的市場調查,比如我在拍《俠客行》之前,對於劇中一些新人的選用就考慮再三,將他們的資料與照片給各電視臺看,以保證拍出後電視臺能夠認可購買,對大量觀眾做調查,看是否符合他們心中金庸原著的形象等,拍戲前籌備的時間要長於拍攝期,小製作沒有宣傳熱點,所以很容易砸在手裡。」
  有關市場
  -大製作攻佔海外市場
  -小製作主打自家螢屏
  武俠劇大製作、小製作各有各的利弊,製作人在選擇時脈把得很清,《天龍八部》出品方九洲文化公司負責人王鵬舉說:「《天龍八部》的成本回收光依靠內地是不夠的,直接投資3200萬元,再加上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基地等軟性投資,僅靠電視臺的購買不容樂觀。《天龍八部》每集的版權不會超過《射鵰英雄傳》最高價7萬元的紀錄,因而只能推向海外市場,贏利恐怕都要指著海外市場。」製片人張紀中說:「如果盜版控制得好,VCD絕對是個相當好的產業,就目前看,《天龍八部》的VCD國內售價是11萬一集,也是成本回收的一部分。」肖剛說:「《俠客行》總投資35萬元,目前其成本回報達50%,贏利比較容易,小製作在海外市場沒有競爭力,因而只能靠內地市場的回報。」
  有關改編
  -製作者:固化原著形象
  -金庸迷:缺少創新想像力
  金庸劇翻拍越多,金庸迷的罵聲越高,即便如此,金庸迷的態度絲毫不影響製作人拍攝的態度。對於觀眾的反映,周曉文說:「對於金庸劇的反映是眼下電視劇市場最好的狀態,很多作品播放時都無人問津,大製作與小製作對於創作水平沒有絕對的影響,它們是兩條路,各有各的道,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流程而已,比如我拍攝的《二嫫》和《秦頌》,在製作成本上《二嫫》只相當於《秦頌》的十分之一,目前不管怎麼製作,關鍵在於武俠劇陷於缺乏創新的困境,沒有想像力是致命的弱點。」導演王新民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痴迷金庸的小說,他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超越了時代,他借用武俠小說的形式把他自己對人生、社會的認識表達出來,王新民說:「在改編影視作品時,原著的矛盾、人物關係和性格要不變,電視作品必須要將原著的主題闡釋得更鮮明,把其中隱含的東西挖掘出來。比如《俠客行》是哲學武俠片,通過劇中人物的經歷,對人如何認識自我進行思考與探索,電視劇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將人物的個性明朗化,但眼下武俠劇拍戲就是為了拍人,人物的塑造流於一般,沒有將電視劇中主角的狀態分成幾個層次,在不同階段對人生有不同的感受。內地劇人物的喜怒哀樂只是成為交代情節的環節,而不能成為感動觀眾引發共鳴的可愛之人。」
  《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哪一部不是被翻來覆去拍了好幾遍。但真正合金庸迷口味的並不多,製作者為了滿足金庸迷也是頗費苦心,從選擇演員到審片都邀請金庸迷們參與。對於不同版本的金庸名著,金庸迷普遍認為金庸著作是極難推上電視螢屏的文學品種。金庸小說的文化內涵,用電視作品表達不完整,電視作品的直觀,限制了想像力,而製作者的理解不能符合金庸迷的口味,一哄而上地拍,負面效果就比較多。文/本報記者李彥
  一家之言
  影視作品無法替代原著
  寫過《千古文人俠客夢》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接受採訪時說,「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電視劇的改編,金庸的小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成為經典。」
  -影視化使武俠小說更娛樂
  「以前讀武俠小說,覺得它是通俗小說,不夠高雅。現在有了武俠影視劇,金庸小說又變得高雅了。」陳教授打比喻說,「就好像今天聽上世紀70年代的流行歌曲,或在上世紀70年代聽上海30年代的歌曲,或30年代聽晚清的學堂歌曲被認為高雅一樣,有了更通俗事物的出現後,原來被認為是通俗的會變得高雅。」
  陳平原認為,武俠小說的影視化會使得武俠小說作品更趨於娛樂。一邊嗑著瓜子一邊看電視,基本上是打發時間,「過去把武俠小說當做精神鴉片,今天強調英雄主義,這些都過分了。世界上需要這一類的作品,在我看來電視節目基本上是以娛樂為主,『無害』即『有益』,大部分電視連續劇都處在這個狀態,這樣也就行了。同一題材的作品在小說、影視、玩具、電子遊戲等領域不斷地重複,是一種商品系列化的開發。」這種開發使陳平原感到恐怖,「即使今天我把電視劇痛罵一頓,報紙登出來,最後也變成一種廣告。獨立的知識者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
  -小說歷史感在改編過程中流失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被改編成那麼多的影視作品?首先,金庸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小說家,而且有政治眼光、有很好的文化經營能力。
  金庸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一方面有好處,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損害。對陳平原來說,他特別欣賞金庸小說中的歷史感、文體感和想像力。雖然想像力部分在影視上得到了體現,但是作為小說的歷史感和文體感在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大量流失。陳平原認為,金庸在文體上是有追求的,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家中,金庸對語言的講究上是有成就的。不管是對整個大歷史的把握,還是寫作中悲天憫人的情懷,本來都是小說中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改編成影視劇後基本只剩故事了。「如果有一天大家只看金庸武俠小說的影視作品而不讀小說了,是有點可惜的。」
  陳平原表示有一些人始終保持對金庸小說的強烈興趣,而對影視劇持拒絕態度。但是,「不管怎麼說,以今天電視為第一媒體的地位,對金庸武俠小說的這種大力普及,會使得金庸的名聲更加廣泛地傳播。」他擔心的是在這種廣泛的傳播過程中,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小說本身的特性反會被消磨。文/本報記者陶瀾
  文化旁白
  永遠的金庸
  作為新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庸的每一部小說不僅堪稱經典,而且成為影視劇市場創作的主力。有人評說金庸劇是十年一輪迴,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金庸熱是為人們填補「文化空缺」,那麼二十年後的翻拍卻要受到市場與觀眾的雙重考驗,金庸迷在一代代成長,對於金庸作品中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理解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影視製作的形式也在改變,從小製作到大製作、傳統製作到新概念武俠劇,樣式層出不窮。製作者認準了金庸作品適合電視劇這一載體的特點,它獨特的章回體小說適應多年來觀眾的收視習慣,故事豐富、人物關係眾多,既大眾化又有娛樂性。另一方面,在製作者眼中,眼下劇本往往缺少內涵、沒有創新,除了金庸劇外挖掘不出更有市場保障的劇本,這也是金庸作品翻拍熱潮的原因之一。金庸劇翻拍熱潮從側面反映了影視市場創作空間的縮水,有製作人將此稱為良性運作方式的不對位。儘管市場沒有永遠的熱點,但下一次再到金庸劇翻拍熱潮時,想必金庸劇依然能笑傲螢屏。文/李彥
  背景連結
  金庸影視錄
  從楚原到胡金銓,從張徹到徐克,從袁和平到程小東,如此多的影視人樂此不疲地改編拍攝金庸的作品,現在,內地的影視製作人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改編金庸熱。金庸作品第一部被搬上銀幕的是《書劍恩仇錄》,演員是不會武功的張瑛、紫羅蓮和容小意。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粵語片時期,金庸的所有小說都被改編過。
  《射鵰英雄傳》
  在金庸眾多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被改編得最多、也最受關注和最有爭議的一部。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最新的內地版,華人導演十年一「射鵰」。
  香港無線在1983年和1994年推出兩個版本。1983年翁美玲和黃日華的版本被認為是經典,1994年朱茵與張智霖版本的《射鵰英雄傳》收視也取得不俗成績,但影響無法超越1983年的版本。內地版則是2001年開始拍攝,由周迅和李亞鵬主演。
  除了這三部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還有幾個電影版本。1958—1959年,早期粵語片主要的製片公司峨嵋電影公司,拍了兩集的《射鵰英雄傳》。1977—1978年,張徹導演也拍了兩集,編劇是倪匡,1977年第一集推出時大為轟動,1978年跟著拍了第二集,一舉捧紅了他的愛將傅聲,飾演黃蓉的則是恬妞。1993年有一部荒唐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導演是劉鎮偉,劇情與原著完全無關。隨後,王家衛拍的《東邪西毒》更只是借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名,劇情與原著沒有關係。
  《笑傲江湖》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應該是臺灣楊佩佩工作室2000年版的52集電視劇和中央電視臺2001版的40集電視劇,前者由任賢齊、袁詠儀、陳德容等主演;後者則包括李亞鵬、許晴、苗乙乙。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就出品過電影《笑傲江湖》,由孫仲導演,施思、汪隅主演;在1984年,香港無線也拍過30集的電視劇《笑傲江湖》,由周潤發主演。90年代的《笑傲江湖》由胡金銓任總導演,下設徐克、程小東、李惠民三位執行導演,演員有許冠傑、葉童、張敏等。胡金銓去世之後,以徐克、程小東等為代表的新銳導演在1992年再次拍攝了續集《東方不敗》。由李連杰、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等主演。
  《鹿鼎記》
  上世紀8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就由華山導演了電影《鹿鼎記》。之後,香港無線分別在1984年和1998年推出了40集和45集的兩個電視劇版本,由梁朝偉和陳小春飾演了兩個版本的韋小寶。
  1992年,周星馳和導演王晶合作拍攝了電影《鹿鼎記》和《鹿鼎記II神龍教》。除了周星馳外,前者有張敏、吳君如、吳孟達等出演,後者有邱淑貞、陳百祥等加盟。華視2000版的40集《小寶與康熙》由王晶出任編劇和製片人,張衛健、趙文卓、林心如、陳法蓉、吳辰君、朱茵、舒淇等主演。
  《神鵰俠侶》
  該部小說被改編的影視劇數量僅次於《射鵰英雄傳》。電影方面:1960—1961年由謝賢和南紅主演的粵語片《神鵰俠侶》,一共4集。1982年張徹拍攝的《神鵰俠侶》中的楊過由傅聲擔任,小龍女由黃淑儀擔任。1983年邵氏的另一位武俠巨導華山拍了一部《楊過與小龍女》,楊過由張國榮擔綱,小龍女由翁靜晶擔任。1991—1992年,劉德華自組的天幕公司拍了兩部現代版的《神鵰俠侶》,其中第二集與關之琳搭檔。
  電視劇方面有臺灣的孟飛、潘迎紫版本,香港有劉德華、陳玉蓮版本和古天樂、李若彤版本。新加坡版本則由李銘順和范文芳擔綱。
  《書劍恩仇錄》
  發表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書劍恩仇錄》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先後6次被改編成影視劇,幾乎每10年一個輪迴。70年代末香港無線的60集電視劇《書劍恩仇錄》,由鄭少秋演陳家洛,汪明荃扮演霍青桐、餘安安扮演香香公主。
  許鞍華導演的《書劍恩仇錄》和《香香公主》是80年代兩部重要的金庸武俠電影,張多福、阿依努爾、劉佳、達式常等主演。現在,這部武俠名著正第七次由香港和內地再鑄,合拍成40集大型古裝武俠劇,趙文卓、關詠荷出演。
  《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香港無線製作了三次。1979版由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和陳玉蓮主演。1986年版由梁朝偉、鄧翠雯等主演。2001版由吳啟華、黎姿等主演,還有臺視1993年馬景濤、葉童、周海媚版本。
  李連杰與王晶在1993年合作了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邱淑貞、張敏、黎姿、洪金寶和吳鎮宇主演。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的蘇有朋領銜的內地版也已拍完。
  《天龍八部》
  香港無線在1982年拍過50集《天龍八部》,分《六脈神劍》和《虛竹傳奇》兩部;1997年香港又拍攝了40集的新版《天龍八部》。
  電影有三個版本,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天龍八部之大結局》由鮑學禮導演,李修賢、林珍奇、恬妞主演。1982年蕭笙導演了《新天龍八部》,由徐少強、陳玉蓮、湯鎮業、黃日華主演。錢永強導演的1994年版電影《天山童姥》將金庸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由林青霞、鞏俐和張敏主演。2002年8月23日中午,內地版電視劇《天龍八部》在南京開機。

相關焦點

  • 分享| 春去春又回
    「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 」風中,悄然跌落,雨後,暮然回首。才驚覺,花開花落又一春!「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只是那腳步已有了莫名的沉重,那言詞中亦有了悵然的嘆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春去春又回,只能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 送春春去幾時回
    人愁看柳色,溪橋煙柳翠,夕陽落古橋,日日逐春深。小橋流水飛紅,清風難消愁意濃。春光深院鎖,冷月葬花,花徑流香,傷春何時休。春去花夢殘,餘香惹惆悵,十指舊弦愁,無計遣溫柔。風惹花枝向晚紅,一曲歸思引愁情。細雨上樓頭,燕影浮光,雨溼舊夢,相思滿窗。
  • 為什麼金庸武俠劇不停翻拍?因為造星效應太強了
    這些年來,金庸武俠劇不停地翻拍。次數最多的《神鵰》和《倚天》,都有10個以上版本了。這不,就在春節前,這次疫情還沒有爆發之前,橫店那裡開機的劇組裡面,就有2個金庸武俠影視劇最新翻拍。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王晶最新電影《新倚天屠龍記》了基本上從70年代到如今,金庸武俠劇一直風靡,跨越了40多年了。
  • 新一波翻拍金庸劇已經在路上,武俠文化保護仍是大問題
    有人擔憂,金庸作品是否會被改編成狗血三角戀,也有人為新的一場造星運動而興奮。對於投資者而言,金庸武俠世界寫盡了成人世界的童話,翻拍這樣一個超級IP,一定程度上「旱澇保收」。回顧2000年後內地翻拍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雖褒貶不一,但收視率不錯,央視版《天龍八部》在拍攝中就賣出7萬元一集的「天價」。
  • 圖:《春去春又回》人物介紹 唐妍飾朱子欣
    圖:《春去春又回》人物介紹 唐妍飾朱子欣
  • 豆瓣高分熱門武俠劇,哪部金庸作品驚豔了你的童年?
    豆瓣高分熱門武俠劇回顧,哪部金庸作品驚豔了你的童年?武俠劇應該是很多人青春歲月裡的一抹回憶吧!《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神鵰俠侶》等,每一部武俠劇都是經典之作。昨天,撰寫這些武俠小說的金庸老先生逝世,從此武林江湖的一代傳奇就此隕落,但他永遠地活在了我們的心間。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回顧一下豆瓣高分熱門武俠劇,哪部金庸作品驚豔了你的童年?豆瓣評分:9.1,《射鵰英雄傳》(1983)《射鵰英雄傳》這部武俠劇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看過。
  • 冬去春又回
    原創:青草物語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立春是農曆新春的開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宋代詩人張栻《立春偶成》真實生動地描繪了春到人間的動人情景。立春了,冰化雪消,草木蔓發,開始透露出春之消息
  • 武俠小說迎來「又一春」?
    2012 年年末的「中國作家富榜」文化盛典中,黃易、鳳歌新老兩代武俠宗師分別以240 萬元、155 萬元的版稅雙雙進入富豪榜排名.......這一系列現象,似乎在預示著武俠小說迎來了又一春?新類型武俠劍走偏鋒武俠小說多年趨冷已經是出版共識,短短的兩三年間,武俠作品一旦進入圖書出版市場就紛紛見光死。不少出版人談到武俠作品均頻頻搖頭。
  • 完美世界影視精品劇矩陣亮相春交會
    被譽為「中國電視劇風向標」的第26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春季)(以下稱:2020春交會)於4月26日——30日首次以線上形式如期舉行,2019年屢出爆款的完美世界影視攜39部精品劇驚豔亮相。其中由劉海波執導,陳建斌、董勇、郝平等主演的《三叉戟》在春交會京榜劇獻暨新劇發布單元被重點推薦,該劇將於年內首輪播出,講述了三個曾經叱吒風雲的老警察,面對新型犯罪,齊心合力創新偵破手段,最終一舉擊破金融犯罪集團的故事;由楊冪、張彬彬攜手主演的國安題材當代都市反諜大劇《暴風眼》也將於今年與觀眾見面,該劇講述了以安靜和馬尚為代表的國安人員,不畏險阻始終堅持心中正義,努力偵破技術竊取案件,保護國家稀有資源不被境外勢力走私交易的故事
  • 麗春院的真相 《鹿鼎記》漫畫爆笑出爐
    如果你見到厚厚的小說頭就大,那麼不妨來看看今天我們為您帶來的《鹿鼎記》系列搞笑漫畫。乖乖龍滴咚!讓你在笑聲中領略原著小說的經典片段,這不,第一集就講的是韋小寶出生地麗春院的真相哦(囧),原著中韋小寶和他的母親韋春花在麗春院幸福快樂地生活著,那麼麗春院到底是個什麼場所呢?嘿嘿,欲知詳情請往下看: 網遊《鹿鼎記》官方博客正式上線!鳥生魚湯,最新爆料搶先看!
  • 淺析武俠三大家——金庸古龍梁羽生小說中的詩詞
    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位武俠小說宗師構建了龐大恢宏、波瀾壯闊的武俠世界,其魅力正如《哈利波特》、《魔戒》的魔法世界之於西方國家。三大宗師在個性氣質、藝術審美、人生經歷和文學造詣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學風格,因而作品中的武俠生態世界及男女主角的形象氣質也大不相同。梁羽生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小熟讀古典詩詞,擅長對聯。
  • 一部被低估的大陸金庸劇,黑暗的武俠世界,儘是人性的醜陋
    大陸的武俠劇起步要晚於港臺地區,香港臺灣在八九十年代就誕生了不少經典武俠劇,進入21世紀後,大陸的武俠影視蓬勃發展,金庸、古龍等名家作品也不斷被改編搬上熒幕,尤其是張紀中拍攝製作的一系列金庸劇,成為大陸武俠劇的一道招牌。
  • 喪失江湖道義武俠精神,張一山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但是劇一開播,很少在演技上翻車的張一山,卻貢獻了自己演藝事業上最為油膩的表現。不管是開篇處引入人物的評書片段,還是正式劇集裡無時不刻都在抓耳撓腮、擠眉弄眼,張一山塑造的韋小寶並沒有演出原著中的靈氣,過於誇張的表情和動作,讓整個人物成了一個典型的丑角。
  • 新之說:「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最近啊,又有一部「爛劇」因為它的「爛」而火遍全網,那就是由張一山主演韋小寶的2020新版鹿鼎記。這部劇到底爛得有多離譜,爛到豆瓣評分跌破2.5,這部劇拍得有多扯淡,吐槽這片子的視頻播放量輕鬆破百萬。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打開了這部憑藉罵名在各大平臺搜索量名列前茅的劇,看著張一山如同面部痙攣一般的誇張表情和突破人類常識的行為邏輯,我只有一句話:「介猴賣不?」
  • 學者:「新功夫劇」超越「夢幻武俠劇」
    當時,都曉強調,《少林寺傳奇》系列「是功夫劇不是武俠劇」。他說,功夫劇和現在流行的武俠劇是有區別的。「功夫劇更真實,有生活基礎,而武俠劇更浪漫、更夢幻。」都曉堅信,「真功夫能打天下」,他自己的目標就是「把功夫劇從武俠劇中分離開,打造『新功夫劇時代』」。
  • 聲音響起,勾起回憶,這些都在金庸武俠影視劇裡
    除了是14部金庸小說之外,還是一代TV迷記憶裡的聲音。80、90年代是香港影視行業的巔峰時期,無數以武俠、功夫為背景的影視作品登上TVB,而隔壁的唱片行業自然不會認輸,各大唱片公司的老闆將旗下歌手的作品投放到影視作品中,於是一種新的「雙贏」模式開始了。
  • 送春春去幾時回?雲破月來花弄影:讀張先《天仙子》
    張先詞一個字是「春」。詞的上闕「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詞眼是「春」字,古時候,「春」可以代酒,也可以代茶,更多的是用來比喻美好的年華或年代。張先詞裡的「送春春去幾時回」,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而是指人類的年華和人類的青春。自然界的春天今年去明年回,但是人的青春年華已過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 《有翡》是不是值得一看的武俠劇?金庸的一句話可以給我們答案
    #有翡#王一博和趙麗穎都是國內頂流,《有翡》原著又是大IP有人覺得這劇很有武俠風,有人卻覺得這部劇只是一部披著武俠劇外衣的古偶劇。同樣的一部劇為什麼觀眾會出現這樣巨大的評價偏差?提到武俠劇很多人都會想到金庸和古龍。金庸和古龍的作品可以說代表了80後童年的一部分,80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武俠夢。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金庸先生一生見了世事變遷,經歷了國讎家恨,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對於更廣大的人來說,知道先生,了解先生還是從他的15部經典作品開始的。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1959年至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可能連金庸先生也想像不到自己認為最失敗的作品,卻是他被改編的首部影視作品,而且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部武俠IP。
  • 香港兩大門派比武 開啟金庸武俠夢
    金庸與梁羽生下棋。梁羽生和金庸﹃新派武俠﹄開山鼻祖  1952年,陳文統和查良鏞相繼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同年,香港武術界太極和白鶴兩大門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唇槍舌劍,後又約定1954年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報紙副刊是刺激報紙銷量的重要手段,《新晚報》的總編羅孚看到武俠小說的商機,約陳文統撰寫武俠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