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應該怎麼理解,什麼是因果不虛,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

2020-12-10 八零後農民工小哥

我是石頭。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

我們不缺乏用一個立場的心來辨別事物的本質。

我們缺乏用一個客觀的眼睛來剝離事實真相之外的真相。

如若意志體現因果,那麼所做的一切都該是符合因果律。

可是偏偏意志並沒有體現因果。

所謂的,因果不虛是以果來解釋因。看到的終究是以場的客觀的客觀。

1

不說你本該成為哪種人是規律,

而是說本該成為哪種人是條件的可能

起初看這句話是一掠而過,但從《天慕紅塵》的深刻道理反思後,反看這句話,便有了其它的體會。

只要符合條件的可能,那便符合因果律。

只有因果律,是真實的,不空的。

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是它符合因果律的。

當初韓楚風因為競選總裁的事情詢問丁元英的意見。

丁元英用沉默給了他一個答案,丁元英的答案便是「不爭」。

事後我們可以從果的角度去有各種各樣的論證,甚至可以提出更加完善完備有效的處理方式方法。

可是在面臨事實真相的時候,基本都是束手無策的。是看不到事情真相本來是什麼,所以不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是錯的。

韓楚風曾問,他們要是不內耗呢?

丁元英回答說,這是文化屬性,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眾生是沒有真理真相的,只有好惡的,利益的。

無論他站在多麼高的高度上,始終不能違背他以人性的眼睛和知識,經驗,教條,來看待事物發展的規律。

只要他剝離不了,它便是有漏的。便是不客觀的,不以真相為依據的。

他只能看見能看見的,只能想到,能想到的,他看不到的便不能看到,他想不到的便不能想到。

2

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

葉子農曾對老九說了這樣一段話

「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市場顧客,只看你自己條件的因果。」

這話才是真正的因果律。

我們為什麼窮困潦倒,是因為我們住在窮困潦倒裡面。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只適合住在當下的環境之中,卻沒有辦法讓我們剝離出去。

所做的一切都只符合弱勢文化的特質。

都忘卻了,應該以自身條件的因果為條件,以此為出發點,去看到該看到的,規避該規避的。

讓井底的人患上精神絕症,那是莫大的心病。可是這個病不是別人讓你得的,因為這是心病,心病只能自己得。

住在自己的場,住在自己的利益裡面,住在自己的因果條件裡面,這個病你非得不可。

丁元英在臨走前送給了劉冰一個檔案袋。

從因果律的角度來看,這個檔案袋與劉冰的前途毫無關係。#天道#

丁元英已經囑託了肖亞文,給劉冰一個實實在在的前途。既然已經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因果,又何必再用一個檔案袋。

所以,這個檔案袋的用意是覺悟和警醒。讓劉冰有一個心有所住的地方。

丁元英目的一是讓劉冰自動離開格律詩,否則以他的能力在肖亞文這種女人的手下,不會有出頭的一天。

可劉冰沒以自身條件的可能去思考,竟然把檔案袋當成要挾別人的籌碼。

因果是究竟的,無漏的。

他走了這樣的因果路。必然承受這樣的因果。

3

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這是規律

如若我們以更加客觀,無個人立場的角度來看,葉馮劉三人退股。

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

葉馮劉三人的能力不足以去布下這麼大的局,更沒有能力去請動丁元英這種高人。

這就是眾生的問題的癥結所在。

天上掉餡餅的神話永遠存在著。因為餡餅是免費的,有便宜可佔的,便不必去追究這個餡餅為什麼是從天上掉下來?

這個就是人性。

他們沒有問過自己,丁元英為什麼要選擇幫助他們。

丁元英那種階層的人還需要用扶貧這檔子事兒來證明自己是高人嗎?

他們有很多機會去推翻自己,可惜他們都沒有這麼做過。

他們太貪了。

他們住在那種不是屬於他們條件的可能裡面。

最終,他們犯戒了。

他們的能力不足以判斷格律詩公司的前途。他們三個人的資金早已經不允許支撐他們走到格律詩與樂聖公司發生訴訟的這一步。

他們只看到了果,沒有看到因,更沒有去問一個所以然。

出局只是一個因果律的展現。當他們站在那樣的條件可能下去思考判斷,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葉馮劉三人為什麼不甘心?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怨氣?

他們以為只要心誠就能有志者事竟成。

可是這是不符合因果律的,不符合條件的可能的。

想,只管想的用。

每個條件只管他這個條件的用。

從開始丁元英就非常明確地告訴他們,世上沒有救世主。能救他們的只有自己。

那在這樣的局勢下,應該怎麼救?

用歐陽雪的話說。

「商業投資就要承擔商業投資的風險,請高人決策就要承擔請高人決策的風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能承擔的風險就不要湊熱鬧,怎麼就可以……可以……這樣?」

他們自救的點在什麼地方,自救的點就在這裡。

很多道理並沒有那麼複雜,很多道理很微妙,但出離了他那個條件的可能對你而言便無用。

有用的前提是你也屬於他的那個條件的可能。

人還是終究是立場的,道理是道理,立場是立場,該怎麼做還是會怎麼做。

每個人的價值觀點不同,每個人的因果命運也不相同。

相關焦點

  • 《天道》:應該怎麼理解,什麼是因果不虛,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所謂的,因果不虛是以果來解釋因。看到的終究是以場的客觀的客觀。2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都忘卻了,應該以自身條件的因果為條件,以此為出發點,去看到該看到的,規避該規避的。
  • 《天道》:規律是不變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能認識,遵循
    它就可以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打開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極難做到的。世上的人自覺已經極難,更何況還要覺他。覺他,不是一句口號,更是自帶高尚讚美屬性。因果不虛,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能證實遵循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認可這條規則,世上就不會再有什麼,我聽了那麼多道理,卻沒有過好這一生的這句話了。2道法是規是律只能認識遵循不可思議。
  • 《天道》:因為條件的條件,因為因果的因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1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很多道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辦法說一個所以然,更沒有辦法去說明白。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二者的修行狀態並沒有區別,區別只在一顆心上。
  • 《天道》:肖亞文是聰明人,她是否明白什麼是見路不走,即見因果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道理和知識的用,是我們最近一直在不停反覆討論的一個課題。當用則用,當舍則舍,可是很難。如若這個案子跟人情有關,那肖亞文這個案子就接受不了了。如果她隱藏私心,這個案子她也打不贏。為什麼?因為,因果是規是律,不容思議。
  • 《天道》因果律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因果報應一樣嗎?為什麼
    實質上,因果律和因果報應是完全是兩回事,但是傳統文化觀念,把兩個嵌套在一起使用,認為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反而對於善行沒有善果,惡人沒有惡報而痛心疾首,怒指乾坤錯,從文化觀念來說,先入為主的印象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
  • 《天道》:肖亞文是聰明人,她是否明白什麼是見路不走,即見因果
    如若這個案子跟人情有關,那肖亞文這個案子就接受不了了。如果她隱藏私心,這個案子她也打不贏。為什麼?因為,因果是規是律,不容思議。2無論我們如何借鑑模仿參照《天道》,那種境界始終離我們很遙遠。丁元英是什麼人?怎麼會看不透丁肖亞文的用意?肖亞文對小丹說,認識這個人就可以打開一扇窗戶,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夠了。其他還有很多,比如機會,幫助,我不確定,這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這個人很重要。因果是規是律,並不存在於妄想與妄念之間。
  • 禪解《老子》:老子七律之因果相應律
    河南洛陽老君山老子七律之因果相應律,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最熟悉也是聽的最多的一條規律人的所有行為、包括起心動念它都會形成一個因,有因就必然會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都不會錯,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律。萬事萬物都在這個規律當中。因果相應律,其實也是陰陽兩種物質運動、變化、發展的顯象。比如袁了凡先生,為什麼他一生的命運能被孔老人給算出來?這是說明有定數。那這個定數又是什麼?就是自己所種的因之後要產生的果。那為什麼都能算出來呢?
  • 業力的因果律
    迦馬(Kamma)另一意義也可解釋為因果。「業」既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會現形的,到現形時果報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即所謂業力不滅的因果律。
  • 《天道》丁元英思維奇特,邏輯、因果、逆推、灰度、規律
    為什麼要追求無我,是因為我們認知的我,和原本的那個我,以及執念的那個我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煩惱的因是因為慾念的果,因為起心動念,妄念,企圖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從而焦慮,這叫「求不得」。如何用無神論的角度認知儒釋道、老莊易三玄,無論我們信不信神,或者怎麼思考問題,別人闡述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問題,以及思維方式有借鑑意義,古今多少人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但是唯獨人性、規律、智慧、超脫、這些東西沒有變,我們是三維空間的人,總會想像四維空間,或者更高維度的空間。
  • 你是怎麼理解自然規律,因果律的?
    想想你是怎麼去玩股票的?你的操作手法是怎麼樣的?你有沒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去支撐你的交易?玩股票,我們的目的是賺錢 ,這個認同吧?你相信因果嗎?我是相信因果律的人,因為我們在市場上面賺的錢,其實就是賺別人虧的錢。只要你去研究別人是怎麼虧錢的,或者你之前是怎麼虧的,你就能明白很多東西,這是人性,很難改變。賺錢只有兩種方式,認知變現和運氣。
  • 索達吉堪布:該如何理解業因果?
    所以佛教的因果律非常深奧,一般的人依靠自力根本無法通達。由於受現代教育的影響。  現在許多人認為,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是迷信,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邪見,也暴露了他們的愚昧無知。  在世俗名言中,因果律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對因果不虛產生不被他奪的定解非常重要。當然,因果律的真實性,並非意味著它是實有的。
  • 第一章第八節-天道因果
    天道因果或曰:世事無常,無妄之災、飛來之禍,偶然、巧合,何來因果?繆也。天道有規,萬物有理;災有其因,禍有其由。萬物之變,依也、順也、沿也;萬物之動,有理、有規、有為。萬物始有因,途有徑,終有果,天道之始終。
  • 《天道》:當事物作為果存在必然有它的因,說出這個因叫解釋因果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天道》更多的是以人的視角在看待所有的事物的發展那些出離眾生立場與觀念的,那些不能被常人所理解的,都是《天道》背後,規律如來所指。執見並沒有錯,只是執見的立場是什麼,很重要。是見路不走的執見,還是唯經驗教條主義的執見。這是我們永遠的課題。
  • 問藥丨何謂「因果不虛」?
    問:佛教的「因果不虛」的前提是什麼?這裡的因果是否是對於自然界因果關係的回應?還是,因果作為一種現象存在是自明的,可以通過實踐理性在時間中得到效驗?故因果皆為虛妄之言。佛教所論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定有因。但因雖在於前,而果或報於後;果雖現於當下,而因需推之於前。故往往非智者不能識。有因有果,是為因果不虛,此因果不虛第一重義。
  • 聖空法師:「因果」是怎麼產生的?什麼是「不昧因果」?
    意思要顯現不可思議的微妙真理,不可摧毀,像獅子一樣威猛,所以稱為獅子寶座。摩阿難的頂,告訴阿難。如來常說,指的是真心自性。「如來常說」代表是不離真心自性,而來轉法輪、而來學習佛法。如果不從真心自性,就不叫「如來」了。只要到「如來」的時候就知道,是從真心自性而說起的。
  • 用「天道」思維分析,經營管理前輩稻盛和夫所信奉的因果律
    那麼,這個規律是什麼呢?規律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條就是豆豆在《天幕紅塵》裡提到的因果律。在《天幕紅塵》裡,九哥的槓子麵館開張。九哥來找葉子農慶祝,但是,葉子農卻說,這根本不需要慶祝。九哥說:這開張大吉,難道不是喜嗎?
  • 《天道》:什麼是見路不走?不拘泥經驗教條的經驗文化,要走因果
    《天道》寫了這麼多篇,再回頭看頭條上的那些詮釋《天道》的其他作者們。每個人對同一句話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還有境界不同的用法,不同的深度的所知所覺。即便現在我也是對別人閉口不談這件事。對你管用的佛法就是你的佛法,別人的佛法再管用,對你不管用,那也是沒用的佛法。或許《天道》也是如此吧,不論別人如何去詮釋,那只是別人的境界並不是你的境界,所以說你寫好你自己的境界就可以了。
  • 「因果律」,是人們發現的自然法,還是人為編出來的?
    因果律,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簡稱。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這個詞始終影響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和發展,對人們的和諧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佛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過去種什麼因,現在就受什麼果;現在造什麼因,未來就結什麼果。佛教雖然說三世因果,卻著重於現世的因果。
  • 因果故事;天道無知!
    以勸人要深信因果,改惡向善。要信佛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樣今世平安吉詳,來世往生淨土,脫離輪迴,永享安樂(有心人可上網找這本書)。今天講一個天道無知的故事。從前,姑蘇城(現在的蘇州)有個姓尹的人,善於為別人打官司(就像現在的律師),門庭若市。
  • 這三件事告訴你,因果真實不虛!
    古語云;「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在當下有很多人其實並不相信因果?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行善也好,作惡也罷這皆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做的,而並非馬上就得到,況且「因果」這東西在他們心中,覺得是不存在的,因為摸不到,看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