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齋收藏的民國故紙系列之(16)——民國天津私立河東中學校同學錄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去年年初在收藏網上閒逛,見到一冊民國時期天津一所中學的同學錄,該賣家上傳的書影極為模糊,介紹也很粗劣,乍一看就像是矇事兒的。但由於書款有中介保護,書價也還在能接受的範疇,我便沒太多猶豫,直接點了下來。書到手後一看,確是貨真價實的老物,雖略顯單薄,總還算是物有所值了。
這是一冊1948年「天津私立河東中學校」的同學錄,畢業班為初三甲組,總計65名同學。通常情況,同學錄裡會有一些關於校史沿革的介紹,但這本裡卻是一字也無。我看了看編後語,原來,這是該班同學自發並且獨立完成的,既沒有其他畢業班同學參與,似也沒得到學校師長的指導,難怪編排略顯稚嫩,印製稍遜風騷。不過,在那兵荒馬亂、物價飛漲的年代,他們能留下這份資料也挺不容易。剩下的整理研究工作,就交給在下便是。
坦誠的說,我倒是更喜歡這類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一來文獻價格相對於那些大名鼎鼎的學校便宜不少,二來在一片混沌中考證它們的歷史也比現成的複製粘貼有樂趣許多。不出所料,在百度上搜索「天津河東中學」(或全稱),在紛亂的信息覆蓋下,果然毫無所獲。想搞清這所學校的來龍去脈,就只得求助於更專業的志書一類了。所幸很快就有所收穫,我在《近代天津教育圖志》中找到了該校的一些史料,而這所學校的創辦人,還是一位大有來頭的人物呢!
民國時期天津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孫洪伊,曾擔任過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內務總長等職,不過如今聽說過他名字的人或許已經不多了。孫洪伊出身富家,但在庚子之變中,家宅被入侵的八國聯軍焚毀,家產折損了十之七八,就連弟弟也死於侵略者之手。在經此劫難之後,孫洪伊痛感「非革新不足以匡世」,遂放棄科舉之路,成為一名激進的立憲黨人,並積極在家鄉興辦教育,以期開啟民智。
到了1923年8月,孫洪伊與蔣冶亭共同創辦了這所河東中學,孫任董事長,蔣任校長。不過查考孫洪伊的經歷,此時他早已定居上海,應只是作為出資人,不負責具體事務。而蔣冶亭,是河北灤州名儒,也是孫洪伊的授業恩師,由於老邁,不久後也就交卸了校長一職,由孫洪伊兄妹接到家中頤養天年了。河東中學的校址位於河東特別二區二馬路(今河北區民主道),此處前屬奧租界,為奧國兵營所在地。據說當年該校以師資力量雄厚著稱,不過我一時也沒再查到此後的二十多年裡,該校還有啥值得一書的往事。至1948年這本同學錄編印之際,時任校長為姚金章。
解放後,該校短暫更名為和平中學,後與天津私立含光女子中學合併為天津市第二十六中學。然而線索卻忽告中斷,這26中又去哪了呢?檢索於各種文獻,不得要領,最後還是在百度文庫中一位物理老師的述職報告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該報告中提到:26中是在2003年因海河沿岸拆遷工程與華安街中學合併,而四年後,華安街中學似乎又併入了24中(如今恢復了舊校名,叫木齋中學)……如果其所述準確,河東中學算是徹底斷了香火,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我想今後也不會再有任何學校提到前身曾經是它了。
查考這段歷史可真是比解放前的還費勁,其實我一直也有這樣一個看法,即在當代的飛速發展變革中,一些學校(乃至其他機構)的變遷沿革也因疏於記載,而飛速的被人忘卻。這不,這也就過了不到二十年光景,您還能在搜尋引擎上檢索到關於天津26中、華安街中學什麼有價值的信息嗎?這或許就是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無奈的另一面吧。
甚至就連「華安街」,在百度地圖上也徹底消失了,結合各種資料記載,我覺得圖中最左側海河沿岸那條未注名路段,可能就是以前的華安街。但我放大到最大比例,也找不出曾經學校的痕跡,或許早就拆得乾乾淨淨了。附近倒是有不少名人故居我挺感興趣,下次有機會去天津時,我打算去那邊採採風,順便看看是否還能有些新的發現。當然,這些雞毛蒜皮的問題雖是讓我一介「外人」很感困惑,但對當地老住戶和該校校友們來說或許是門兒清,如有願意賜教的朋友,我也是喜聞樂見。
最後簡單說說同學錄中的這屆畢業生。由於時間緊張,我只粗略檢索了一遍他們的姓名,一時沒有發現特別知名的人物,但也查到了於宗堯、高登智、任澄寰等人的相關記載,算是頗有成就的一些。具體的名錄,稍後我將會隨同本文發布在我新浪博客「靜思齋歷史文獻收藏研究中心」上,希望能對相關後人尋找長輩的經歷有所幫助吧!
前文連結:壯志未酬身先死——記黃埔軍校四分校十三期廣東惠陽籍同學葉奇峰
靜思齋 於嶽
2020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