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淮西二十將塑像
大明朝開國,從太祖朱元璋到崇禎朱由檢國祚276年,離不開文臣武將的付出,而太祖能奪取元朝的天下卻離不開我們今天講的主角-----淮西二十四將。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一朝的盛世,離不開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東漢光武帝劉秀能開創東漢霸業離不開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一樣,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將也是大明的功臣。所以要奪取天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朱元璋一個人也是打不下來天下的,還得靠這些英勇無比的大將不計生死的付出。
朱元璋畫像
這淮西二十四將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時,朱元璋離開濠州奔赴定遠時帶在身邊的二十四個人,分別是徐達、湯和、常遇春、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下面我們聊聊其中最主要的幾個,先聊功勞最大的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和太祖是同鄉,還是朱元璋的光腚夥伴。徐達農家出身,土裡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長得面貌清癯,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郭子興在濠州舉義,反叛元朝,自立為除陽王,濠州人湯和率壯士10餘人參加。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徵戰四方。從而和朱元璋雙劍合璧,逐鹿中原。
徐達畫像
在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扛過大旗,實力逐步強大,與張士誠、陳友諒、劉福通等鼎足而立。徐達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擁韓林兒退至安豐後,次年秋徐達將劉福通活捉,韓林兒被朱元璋殺死。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滅張士誠,東徵結束滅張士誠及劉福通。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西逃在鄱陽湖滅陳友諒。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達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圍大都,然而大都無人守衛,北伐滅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夏,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中書右丞相。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下達了進攻北元的命令。自此元朝殘餘勢力盡滅,朱元璋統一中國。
徐達畫像
太祖朱元璋開國徐達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為大明朝立下不朽之功。其長女嫁給永樂皇帝朱棣,也就是後來的孝仁皇后。最後成了大明朝的囯丈。
徐達畫像
下面來談談湯和,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也是朱元璋是老鄉,也是光腚的夥伴。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後通知朱元璋及徐達投靠郭子興,郭子興去世後跟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的陳友諒。又隨徐達率軍徵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湯和畫像
經過計攻常州、平定福建、隨徐達西徵北伐立下汗馬功勞。洪武五年(1372年) 官職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爵位封為中山侯,每年的俸祿一千五百石,並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湯和晉封為信國公,每年的俸祿三千石,參加商議軍國大事。湯和多次去中都、臨清、北平操練軍隊,修繕城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機會對他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開始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朱元璋下詔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諡號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電視劇中的湯和
正是湯河的精明,提早覺察到鳥獸盡良弓藏的道理,也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自棄兵權,回老家休養,天天家裡歌舞昇平,才逃脫了朱元璋的猜忌,在朱元璋晚年屠戮的時候是唯一一位沒有受到牽連的功臣,平安度餘生,最後安享晚年。
湯和畫像
現在來談談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之家。青少年時期,不甘心於老死田間,因而隨人習練武術。家貧,無力支付學費,就以多出力幹些勤雜工換取學習機會。到長大成人之後,常遇春體貌奇偉,身高臂長,力大過人,學武有成,精於騎射,各種兵器都能使用。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去投奔朱元璋,起初朱元璋瞧不上常遇春,所謂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這時的常遇春是襟袍未曾展開。
電視劇裡的常遇春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後被常遇春三下五除二就攻下了。鏖戰衢州使得常遇春的軍事才能展現無疑,也讓朱元璋信服。經過九華山大戰後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最終陳友諒戰死,為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西徵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裡,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逕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到應昌府。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元順帝被殺,元朝覆滅。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常遇春隨老將出徵的畫像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突然病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
常遇春畫像
常遇春東徵西討滅張士誠、陳友諒,又和徐達一起滅元,大明朝的開國也離不開常遇春的不朽功勳,只可惜死在了徵途的路上,以身獻國。其後代承襲爵位,到建文一朝,因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被殺,所謂「一門忠烈」。常遇春雖然身獻社稷,但是其長女嫁給了太祖的嫡長子朱標,成為太子妃,如果不是朱標早亡,也是後朝的皇后,常遇春也是當之無愧的囯丈。後來朱允炆登基,也是常遇春的外孫,常遇春的女兒也成為太后,一家榮光。
常遇春畫像
二十四將因為人數太多都為太祖立下大功勞,不一一聊,今天就聊大家比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