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增添中秋佳節文化底色
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增添中秋佳節文化底色 作者:王炳坤 李宇佳 2018-09-24 08:34 來源:大連日報 據新華社瀋陽9月23日電(王炳坤 李宇佳)精緻靈動的蓋州皮影、栩栩如生的掐褶紙人、以烙鐵為筆繪製而成的烙畫……中秋小長假期間,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在遼寧瀋陽與市民相遇,為傳統佳節增添文化底色
-
遼寧15人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推薦名單
新華網瀋陽1月26日電 (記者 魏運亨)遼寧省又有15人有望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中間年齡最大的是「遼寧鼓樂」的傳承人劉振義,今年已經93歲了,而最小的「烏力格爾」傳承人楊鐵龍也有42歲。
-
宜賓新增3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四川在線宜賓頻道消息(記者 曹洋)1月3日,記者從宜賓市文廣新局獲悉,宜賓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出爐,宜賓縣的橫江山歌、興文縣的苗族竹簫、高縣的川南請春酒、長寧縣的雙河涼糕製作技藝等3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其中。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陽花鼓走進合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陽花鼓走進合肥 2017-06-12 14:02:00來源:央廣網
-
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提升本溪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它將黨中央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將各級政府部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上升為法律責任,有利於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保護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傳統文化生存的環境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性保護的關鍵所在。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只是「博物館」式的收藏,要與時俱進地採取創新的手段,在創新中激發其生命力,創新是傳承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不擯棄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加入新的元素,為現代人所接受;走進市場、走進群眾,才是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
以探訪為契機,助力遼寧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從滿族文化發源地啟程,巡禮遼寧文化遺產「BMW 中國文化之旅」活動是以探訪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為主要目的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至今已開展了14年,共探訪了24個省及直轄市和6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400多項文化遺產項目。
-
遼寧瀋陽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11月24日,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正式成立。商會目前有會員企業五十六家,其中既有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者、專家學者、熱心非遺事業者、非遺產品企業、非遺保護志願者,還有傳統打火酒療、闞氏羽毛畫、遼三彩燒造技藝、董輝面人、郭家燒雞等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市)區級的保護單位及傳承人。
-
臨汾堯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山西管理職業學院
12月17日下午,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區群眾藝術館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活動在山西管理職業學院進行,多位「非遺」傳人與師生現場互動交流,共享地方傳統文化遺產,感受堯鄉兒女智慧結晶。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偉民出席活動。
-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首站走進貴州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首站進入貴州。 「貴州致力於使非遺保護和傳承融入大眾、融入生活、融入當代,」貴州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省網信辦專職副主任劉衝說,貴州屬多民族聚居,苗族、布依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構成了貴州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民族文化格局。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據悉,傳承基地的建立,讓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企業、社區和鄉村,使廣大青少年、社區群眾、農民朋友更多的學習了解家鄉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增進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創建全社會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活態、有效傳承打下基礎。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鑫敏恆第二季
12月12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鑫敏恆特邀面人、玉雕、京劇、剪紙、毛猴五大非遺傳承大咖齊聚一堂北京鑫敏恆邀您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坐唱」 走進女職校
為了讓同學更好的學習和了解貴州民族文化,2018年10月29日,貴州民族博物館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坐唱展演活動走進貴陽市女子職業學校。此次活動由貴州民族博物館主辦,女職校協辦,意在通過同學們觀看布依族八音坐唱,了解其發展,熱愛其文化,進而自覺傳承和發展貴州優秀的民族文化。
-
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三義學校園活動
為積極營造非遺文化氛圍,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健康成長、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7月11日上午,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王曉燕、韓瀚一行攜手玉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走進潁泉區三義九年一貫制學校,為全校師生們獻上一頓豐盛的優秀傳統文化盛宴。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概況 2018年,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教育活動363場(次),全年活動受益人數100萬餘人次。在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中,溫州市市本級的發展指標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的發展指標居全省前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省文化廳公布為全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藍夾纈技藝研究創新團隊被省文化廳公布為浙江省文化創新團隊(入圍團隊),「非遺體驗基地」建設工程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傳承發展浙江優秀文化行動計劃之非遺體驗點建設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發展改革理論研討會」順利召開
來自文化和旅遊部相關司局、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茅以升基金會、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促進會的領導、專家,與中南大學、暨南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遼寧師範大學、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貴陽學院、南昌理工學院等各高校的學者共三十多人共襄盛會,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修改完善」等問題研究作了深入研討。
-
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範縣思源實驗學校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國粹藝術——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範縣思源實驗學校為讓學生了解範縣悠久的戲曲歷史,提高藝術修養,傳承戲曲文化,推動範縣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11月29日晚上,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走進思源實驗學校,給思源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
-
古法釀造 百年傳承 臨汾小米醋走進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月13日,第二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秀容古城推介會在忻州古城拉開帷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自臨汾市襄汾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關村小米醋」成為了本次博覽會上引人注目的一個焦點!
-
和田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
2006年5月20日,經新疆申報,桑皮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這為桑皮紙製作技藝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傳承和振興帶來了歷史新機遇。但僅僅還是將桑皮紙用於一般紙張,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未必會有更長的生命力。怎麼辦?新疆文化廳從申報成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思考。經過提倡推廣疆內外各族畫家用桑皮紙作畫,100多位國畫家第一次在桑皮紙上畫出中國畫,讓所有參觀者大飽眼福,產生了轟動。並在首府大型展覽廳進行展覽,人們對於桑皮紙作畫有了新的認識。桑皮紙作國畫,不走色,不變型,完全可與內地的宣紙媲美。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爾蘇藏族「環山雞節」:爾蘇藏族「環山雞節」是石棉縣爾蘇藏族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的傳統節日,爾蘇語稱為「古扎子」意為過年,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雅藏族「什結拉布」舞蹈:「什結拉布」是石棉縣木雅藏族特有的傳統節慶舞蹈, 2018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