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相信大家都在平時的生活中都聽過或者說過這幾句話。那麼大家知道這幾句話是出自哪裡的嗎?相信聰明的大家一下子就猜到了,這幾句話來自《孫子兵法》這一本書。那麼月亮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了,大家對《孫子兵法》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接下來,就跟著月亮的步伐,一起進一步了解《孫子兵法》吧。
提到《孫子兵法》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提及春秋時期。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末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思想界的百家齊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出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還有以孫武為代表的兵家思想。為什麼當時會出現這麼多的思想呢?不要著急,讓月亮向大家講述原因。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當時並統一全國,而是處於一個諸侯割據的局面,所以當時戰爭不斷,硝煙瀰漫,百姓們的生活都比較困苦。也正是因為不斷地戰爭,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衝突。而此時也湧現了無數的思想。並且由於不斷地戰爭,兵家思想也由此誕生了。
交代完當時的一個大背景,我們就要談談孫武這個人了。孫武出生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孫武面對如此多的紛爭,就此寫出了許多計謀和策略。實際上,孫武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謀略的能人志士。他多次奉上軍事才能給吳王。吳王在聽到孫武的計謀之後,心中也暗自感嘆。由此可以看出,孫武的軍事才略真的勝過他人。
《孫子兵法》中被分為了十三篇。這十三篇是按類型進行分類的,例如有計謀類的,也有依照戰爭形式分類的計策,還有地形、火攻等等。月亮看完《孫子兵法》的目錄,被孫武的軍事謀略震撼到了,因為裡面竟然細緻地分為了的十三篇。
雖然說被分為十三篇,但是每一篇都非常地細緻和明確,有自己的主題。並且裡面並不是只有空泛的語言去表述軍事策略,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生動形象的比喻。例如我們熟知的「疾如風,行如林,掠如火,不動如山,動如雷陣」。這句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許多動作片都有提交到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打仗的部隊行進的時候,像風一樣快速行動,像樹林一樣悄悄行動,進攻時候要像大火一樣迅猛,地方進攻防禦的時候,應該像大山一樣穩重不動,而整個軍隊出兵打仗時,應該像雷霆一樣有威力。看完這個解釋之後,大家是不是和月亮一樣佩服和敬仰孫武了呢?
《孫子兵法》的誕生實際上是兵法界的巔峰,也是思想界的奇蹟。因為當時的許多思想都是對人們的啟示,但是只有孫武的思想不一樣,是從軍事打仗的思想。《孫子兵法》不僅僅適用於古時候的軍事打仗,也適合現在的一些場合,所以大家也可以多閱讀一些這本書,肯定可以改變自己的一些思想。
那麼大家今天對《孫子兵法》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趕緊給月亮留言,說出你們的想法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