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

2020-12-10 澎湃新聞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人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論文的審稿人評論認為,「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毫無疑問將激發諸多相關工作」。

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也多次在媒體和文章中稱讚此文為「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這篇論文引進了眾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對幾何分析,尤其是裡奇流的研究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由於論文篇幅大、審稿周期長,這篇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花了6年時間。發表周期如此之長在數學界並不鮮見,比如今年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發表的論文就審核了8年。

作者簡介

陳秀雄教授1987年畢業於中科大數學系,1989年由國家保送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和博士後,並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1994年獲博士學位。

他還是是著名幾何學家卡拉比教授的最後一位博士生。

陳秀雄現任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數學系教授,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創始所長,中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主任。

他曾獲得2019年西蒙斯學者獎,是繼陶哲軒和姚鴻澤後第三位獲得西蒙斯學者獎的華人數學家。

△ 陳秀雄獲得2019年西蒙斯獎(圖片來自中科大官網)

西蒙斯獎旨在獎勵數學、物理、天體物理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傑出研究者,每年獎勵三到四名數學家。每位西蒙斯學者可獲得為期5年、總額5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

王兵教授於1998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003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系學習, 於2008年博士畢業。此後歷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師, 石溪大學西蒙斯幾何與物理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職)。

王兵於2018年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工作。

他的研究專長為幾何流,特別是凱勒裡奇流、裡奇流和平均曲率流等。

參考連結:

http://news.ustc.edu.cn/2019/0621/c15884a387499/page.htm

http://dsxt.ustc.edu.cn/zj_js.asp?zzid=6521

https://projecteuclid.org/euclid.jdg/1599271253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中科大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數學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兩位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上,該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是微分幾何領域最高級別的專業期刊,主編是國際數學領袖丘成桐教授。
  • 中科大科學家,11年磨一劍,成功證明兩大猜想
    但是11年磨一劍,你聽過嗎? 話說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秀雄、王兵教授,用了11年時間,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歷時11年
    《微分幾何學雜誌》是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發表過多篇劃時代的數學論文,如哈密爾頓關於裡奇流的奠基性工作。據了解,這篇論文從作者開始寫作到正式發表用了 11 年,論文篇幅超過 120 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 6 年。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今年,共有15位西蒙斯學者獎獲得者,其中數學領域僅有4位,惲之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1982年,惲之瑋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名門望族」。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惲之瑋的先輩中,有很多文化名人、高官政要、革命前輩和知名學者。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魚羊 伊瓢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傳聞中的「惲(yùn)神」,又斬獲一項大獎——西蒙斯學者獎。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今年西蒙斯學者獎唯一華人獲獎者前不久,西蒙斯基金會公布了今年西蒙斯學者獎的獲得者。
  • [安徽日報]中科大教授葉向東獲陳省身數學獎
    會上,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教授葉向東榮獲第十四屆陳省身數學獎。  葉向東教授長期從事基礎數學中動力系統及其相關方向遍歷理論和連續統理論的研究,目前,已在國際高水平數學雜誌上發表論文60餘篇,是該領域較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2000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校友惲之瑋、張偉獲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
    科學突破獎自2012年開始頒發,旨在獎勵於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除上述三個領域的突破獎外,科學突破獎還設立了面向年輕科研人員的新視野獎,以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優異成就,獎金10萬美元。本次科學突破獎共頒出總計12個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及數學領域的突破獎,還揭曉了物理及數學領域的7個新視野獎。校友惲之瑋、張偉獲數學新視野獎。
  • 中科大教授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美國物理學會官網截圖陸朝陽1982年出生於浙江東陽,2004年從中科大本科畢業,隨後保送進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師從潘建偉從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24歲的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兩項世界記錄。
  • 上海財大陸品燕教授獲「華人菲爾茲獎」
    ICCM數學獎銀獎,以表彰他在#P問題中對一大類問題的分類定理,和算法博弈論中的工作。ICCM數學獎(原晨興數學獎)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是華人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由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教授發起,於1998年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大會,此後每3年舉辦一次,已成為全球華人科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本屆大會上有2000餘名來自全球各地的華裔及非華裔數學家參加,覆蓋數學的所有方向。
  • 16名美國華人青年學者獲頒2013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日前公布了2013年的獲獎者名單,126名獲獎者中包括了16名華人青年學者。他們分布在全美各地的大學和研究所,多數都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生,如今多數都是各自所在學校的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今年獲獎者中來自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校友人數最多,其中北大8人,中科大5人。  斯隆研究獎由著名的斯隆基金會(Alfred P.
  • 中科大5位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中科大官網公開信息顯示,楊金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科大副校長。楊金龍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1985至1991年在中科大學習,分獲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6年起任中科大教授,2009年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2017年1月任中科大校長助理,2018年4月起任副校長。
  • 俄數學家獲世界數學最高獎-破解七大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
    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的數學家格裡戈裡•斐裡曼,將在8月22日於西班牙馬德裡舉行的第25屆世界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世界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   據稱,國際數學聯盟一致認為,斐裡曼成功破解了「世界數學七大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英國《衛報》甚至驚嘆,斐裡曼可能是本星球最聰明的人。斐裡曼就職於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多年來一直從事對「龐加萊猜想」的研究。1992年11月,他的研究報告首次公開就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關注,多位世界知名數學大師曾與其探討過。
  • 中科大共9位校友當選美國數學會會士
    中科大共有9位校友當選美國數學會會士 2013年,他當選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2017年,他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9年,當選美國數學學會會士;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
  • 華人3大世界級數學家,一位在國內很出名,另外兩位無人知
    第一位:張益唐 張益唐解決了孿生素數的猜想,一時間獲譽無數,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 正是因為張益唐的堅持,所以後來終於得到了一個高校的認可,讓他當代課老師,主要教授微積分。 在這一過程中,張益唐依舊在研究數學,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終於在中年跨入老年之際,他如同靈光一閃一般解決了孿生素數的猜想。
  • 耗時11年 全世界頭疼20多年的數學難題被中國解決-數學,微分幾何學...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該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論文篇幅超過120頁。
  • 世界因你而美麗 丘成桐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至此,丘成桐不僅是世界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也是繼陳省身之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還是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物理大獎的首位華人數學家。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1971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學位,1976 年出任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普林斯頓高等數學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擔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1987年至今任教於哈佛大學,現為哈佛大學唯一一位數學與物理學終身教授。1993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當代十大著名華人數學家
    )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二、陶哲軒(1975.7.17~現在)當代最年輕的著名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 磯分校(UCLA)數學系,是澳大利亞唯一榮獲數學最高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也是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美國出版的《探索》雜誌評選出美國20位40歲以下最聰明的科學家,有兩名華裔科學家入選。
  • 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集錦
    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7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學位。四川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主要從事代數學、數論、組合數學等方面的數學與研究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在數論方面,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不定方程方面,解決了一百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卡塔蘭猜想的二次情形,並獲一系列重要結果。
  • 數學家丘成桐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丘成桐教授獲阿爾伯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中國僑網3月28日電 3月28日,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院士因在世界數學、物理學等諸多科學研究中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對中國數學研究發展的推動與付出,由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8-2019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