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是很多事情,作為當局者,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為什麼呢,「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旁觀者,有時確實比較容易看清一些事情。正如打麻將,如果有人同時看了四家的牌,自然就知道各家要胡什麼牌,也就「清」了。
歷史上,這種旁觀者清的故事也有不少,三國時的徐庶,挺足智多謀的一個人,沒想到卻被曹操偽造的他老娘的一封信給騙了過去。書上寫道,徐庶接信以後,方寸大亂,立馬拜別劉備動身去曹營。然而水鏡先生卻旁觀者清,認為徐庶如果去了,其母性格剛烈,必死,後來果然如此。
這種事例,歷史上有很多,但是這個旁觀者清,只能在一定條件下成立,在更多的時候,我認為旁觀者未必清。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各種體育運動,像中國足球,這種被中國億萬球迷唾罵為扶不起的阿鬥的運動,每次球賽,球迷們都在旁邊各種點評、各種怒罵,大聲指揮:「傳球啊,傳球!」「射門啊!」……仿佛只要聽了他的,國足這局就能贏了似的。其實讓他下去踢,他連國足那幫臭腳也趕不上。
足球這個我不太懂,說說羽毛球,同足球一樣,在球場外看別人打羽毛球比賽,作為一個旁觀者,永遠會感覺球場上的球友,打的很一般,也就那樣,比我好那麼一點點,這已經是對業餘高手最好的評價了,更多的球場球友,在旁觀者眼中,都是菜鳥,步伐不到位,力量不足,速度不快,戰術不行,配合不默契,跟自己相差很遠!
如果依然是「你行你上」,恐怕下局你來上場試試,一局被對手打的連十分都上不去。
因為你不上場,你永遠不知道球場內的情況,當你踏上球場那一刻,你再去觀察對手,觀察球路,思考球路,思考站位,包括球網的高度,球網的長度,球場的界內界外,發球線等,你就會發現,場上跟你在球場外是完全完全不一樣的。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參加實驗的人呈現一張圖片的一部分,讓被測試者描述這張圖片的內容。這部分圖片上有一名穿著運動服的男子在路上跑步,於是,被試者說這是一個人在鍛鍊身體;這時,心理學家呈現了圖片的另一部分,只見那名男子前面還有一名女子一臉驚恐地跑,被測試者們立刻斷定這是一個流氓在追一個姑娘;最後,心理學家給被測試者看了圖片的全部,被試者才發現圖片上這兩人身後還有一隻老虎在追,這才是這兩人要跑的原因。
由此可見,旁觀者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只通過一個片段而後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主觀判斷,是難免有失偏頗的。
《十五貫》中,糊塗縣令斷案時說:「看她豔若桃李,豈能無人勾引?年正青春,怎會冷若冰霜?她與姦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雙飛之意,父親阻擋,因此殺其父而盜其財。此乃人之常情也!」這種武斷的判詞,只能讓人覺得荒唐,焉能說是旁觀者清?
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句經典的「你沒撞你為什麼要扶?」,好傢夥,一句話讓中國的道德水平倒退了三十年。這又算哪門子旁觀者清?
不明就裡的旁觀者,實際上是難以理解當局者有怎樣的心志和信念的。正如前幾天我寫的文章裡提到的,在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的時候,就去勸別人原諒和放下,實在是在慷別人之慨。你沒有經歷別人的苦難,有什麼資格替別人原諒?
前些日子網上曝出一個留美博士,十幾年不與家人聯繫的事情,於是各路鍵盤俠紛紛上線,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這位博士。直到後續報導出來,才知道這位博士受到了這個家庭怎樣的盤剝,才不得不遠走他鄉。我感覺到,很多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傲慢,而一旦產生了傲慢的心,我們就失去了同理心,看不到當局者的真實情況,我們武斷的下了結論,也就失去了好奇心,不再去了解情況。傲慢的旁觀者並不清,他只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如果只講述自己的故事還好,因為傲慢,他會覺得他的故事就是所有人的故事。
「換位思考」是一種提法,事實上,有些位是無法置換的。如此一來,旁觀者不明當局者的心志,不解當局者的奮鬥史,更沒有當局者的熱心腸,是不可能「清」到哪裡去的。
寫到最後,想起了屈原,那年的屈原,懷著滿腔悲憤,來到咆哮的汨羅江邊,遇見了漁父——那個最具代表性的旁觀者詰問道:「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漁父之問深深刺痛了屈原,他怎麼會懂得一位愛國詩人體內流淌的熱血?他只知道漁舟唱晚的美妙,卻不清楚忠而被謗的苦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理想抱負不得施展,憂心如焚,無日可了,只能在絕望中憤怒地吶喊著投汨羅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