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四句話,句句直指人心,悟透福報無量!

2020-12-18 蓮荷居士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只唯一佛乘,眾生雖根基不同,若各自領受,則都能獲得佛法的實益。

宗門內主張不立文字,講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句佛語,若能心心相印,言下就是頓悟。譬如,達摩祖師傳法,唯講安心;六祖慧能談禪,只論見性。下面這四句話,句句直指人心,悟透福報無量。

第一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地藏經》中有言:「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佛家看來,凡夫眾生心地不清淨時,言行舉止,都是在造作惡業。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就是無不是因,無不是果。

所謂自種善惡因,自得苦樂果。作為凡夫的我們,因為無明愚痴,樂果現前時容易忘乎所以,苦果現前時,又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怨天尤人。人若不執著於惡果來臨時的恐懼,時常反思當下,斷除造作的惡因,那麼當下即是覺悟的「菩薩」。

第二句: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因無緣,果不生」,種下了因,遇到緣,就會有果。因果,即因緣果報,定因不可改,所以隨緣在果,不在因。

隨緣絕非「聽天由命」,而是在因上盡最大努力,至於「果」如何,好壞都坦然接受,不去攀緣。曾聽師父說過,人生懂得隨緣,就不會太苦。

第三句: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為覺悟、智慧;煩惱,是梵語意譯,佛門中將一切擾亂眾生安樂的精神作用,都稱作煩惱。

煩惱與菩提不二,如同華嚴海藏中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圓融。《大集經》云:「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在煩惱中見菩提,才是如理作意,才是真見。離開煩惱而說菩提,恰如磨磚求鏡。

第四句: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功德無形無相,但它卻是人天福報的來源,也是出世間的資糧。但是,究竟什麼是功德呢?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典故人盡皆知,武帝問祖師:「我廣修廟宇,布施齋僧,又助印佛經,有何功德?」祖師說:「你只做了幾件好事,並無功德。」對於此公案,慧能祖師一語中的:「武帝不知正法。」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貢高自大,雖然行善積德,卻常輕慢他人,自認功德無量,其實並無功德。

或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句簡短的佛語,都含藏著三藏十二分教的智慧,若是悟透,福報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華嚴經》中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叢林中歷來也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受眾則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
  • 佛經中的這幾首偈頌,悟透福報無量!
    悟透一兩首佛偈,是修行者的必修課,領會佛法的智慧,可謂功德福報無量。本文中,小編分享自己感悟最深的三則佛偈,以期與諸同參師兄共沾法益。其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下面這六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其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經》以佛陀與須菩提尊者之間的對話展開,全篇沒有一個「空」字,但全文都是在講般若性空的道理。佛陀以非此非彼,非有非無的雙重否定,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
  • 悟透了,福報就來了!
    悟透了,福報就來了!世間很多心中敬畏因果的人,往往都會學佛。學佛是培植我們的福報,學佛可以上我們修煉自己的清淨之心,學佛還可以幫助我們開悟明慧,早日修成正果。但是,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經更是有很多。對於很多初學者而言,難免出現很難學的錯覺。尤其是佛教中的三皈五戒,更是讓人自信不足。
  • 《金剛經》中的三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本文摘選經中三大名句,以期與諸位同參共沾法喜,若能悟透,功德無量。其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句話常令我們初學佛的人,感到一籌莫展。到底何為本心,又如何識得本心?以歷代祖師的根基,尚且要歷經小悟、大悟若干,我們普通人坐禪時,更是少不了意念的起滅。特別是當修行一段時間,坐禪時一到入定的階段,所謂痛、癢、輕、重、冷、暖、澀、滑這八觸,或多或少就會出現。經文中說,這是業障現前,執著於福德回報的原因。對治的方式,就是「得成於忍」,唯有難忍能忍,才能入清淨境界。南師云:「作聖全功,只此一句。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直接間接地造下一些惡業,結過一些惡緣,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人生,消耗我們的福報,會出現許多逆緣,唯有懺悔消業,解冤結、化惡緣,才能轉逆為順、轉禍為福。懺悔不可流於形式,要發自真心、誓不再犯。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 六祖惠能大師的19段偈語,句句直指人心!
    六祖惠能大師的19段偈語,句句直指人心! ——《無相頌》 (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 《心經》中最核心的兩句話,哪怕悟透一句,也會福報無量
    佛教中修行,講究一個「悟」字。對於佛經中的內容,只要能悟到一點,都很不錯。甚至有人說,260字的《心經》,哪怕能悟透一句,都能獲得無量福報。福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幸福、快樂,順遂。有福報多的人,苦就少煩惱就少。福報少的人,煩惱就多,苦惱也多。
  • 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無量的福
    所以這個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他相信,而且他真的發願求生淨土,真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持名,這不可思議!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靠近這個邊緣了,經上所說的,過去無量劫中修淨土的緣成熟了,才相信。很多佛弟子,你給他講這個,他不相信,甚至於他也學,學了多少年退心了,搞別的去了。
  • 《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在佛家看來「諸法皆空」,就連當下也是空,世間萬物都是因緣際會,因果相續。佛門有句禪語:千年昨日同為塵,一絲一線不在心。佛說我們的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輪迴,若我們執著於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一念,就是住在輪迴裡,難以真正解脫。因此,我們要活在當下,過去的,不可記得;現在的,隨緣即可;未來的,無須勞心。
  • 無量劫數,當下頓超
    無量劫數,當下頓超答曰:當下悟心,則當下頓超三大阿僧祇劫。十方萬相,生生滅滅,何勞把捉?三世恆沙,鏡中幻影,有甚實際?若人迷自心,猶如夢中人,任他多辛苦,只在夢苦中。若人悟了心,猶如醒來人,夢尚不可得,豈有夢中苦?
  • 為何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一起聽聽星雲大師的開示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學佛之人,或者是對佛學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下《華嚴經》。」可見《華嚴經》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星雲大師也是這樣認為,他說:「《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得道以後,給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宣講的第一部大乘經典。
  • 《金剛經》裡的6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只要眾生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妄想分別去修持一切善法,那麼即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許多人認為我們肉眼看到的就是實相,其實是執著了。因為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一切賢聖,也都是依寂滅的無為法而修,因證悟的深淺不同,才產生有三賢十聖等階位的差別。
  • 佛教:拜佛時謹記這幾句話,好運不斷,福報不請自來!
    佛教:拜佛時謹記這幾句話,好運不斷,福報不請自來!信佛之人,我們在燒香拜佛時,一般心裡都會想些什麼呢?你知道燒香拜佛有哪些禁忌嗎?或者說,你會在佛前許下什麼樣的願望呢?其實,按照佛家的說法而言,這證明你仍然沒有參透。佛門講究一切隨緣。你的執念太多,往往都容易成為自己的貪念或者說是煩惱。所以,與其這樣徒增負擔,還不如虔誠的只做燒香拜佛這一件事。我們不必於執著於那些細節,但佛家講究心誠則靈。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是心誠則靈呢?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這幾句話上。拜佛時謹記這幾句話,好運不斷,福報不請自來!
  • 師父,能給我們開示什麼是福報嗎?
    即便你活的不好,你的生命正在經歷一些磨難,走到了生死的邊緣,聽,聽著,聽完再去死,聆聽徒雲將使你的死了悟,靈魂得到解脫,這也是福報。這一刻,無論你在做什麼,在聽在看,沒在聽沒在看,無論你的生命正在經歷著什麼,都是福報。這一刻,就是福報的全部化現。好,這是我講關於福報的一個頭。
  • 道:老子親授6字人生名言,聰明人一看就懂,悟透了生活福報不淺
    道德經論:老子短短六個字,說透了做人與修行的2大原則,8個技巧道德經:悟透九個字,看淡世上情,改變情緒運氣,得生命福報尊嚴智慧福報:老子道德經記述聖人七種美德,讀之發人深省
  • 一個人,一旦悟透這兩句天機,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一個人,一旦悟透這兩句天機,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文/歷史國學大觀福報,其實是消除業障,佛菩薩面前,我們習慣於求福,卻不知,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福報不足的人,好比一鍋湯,遇到些許小困難,就像一碗汙水倒入一鍋湯,整鍋湯都壞了。累財富的過程是痛苦,每天奔波忙碌,愁眉不展。守財的過程也是痛苦,患得患失,寢食不安。
  • 悟透自己
    芸芸眾生當中,我們會接觸很多人,交往很多人,不管是親人、友人,還是愛人,一生當中,我們相處最多的還是自己,打交道最多的也是自己,最難悟透的還是自己。悟透自己,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一旦有了自知之明,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人生,過得是心情,生活,活得是心態。01、悟示弱《道德經》中說道:「交易之道,至剛易折。」
  • 心語三問,直指人心,禪師三答,充滿智慧
    一日午茶期間,心語向禪師問了三個問題,禪師的回答充滿智慧,句句直指人心。心語一問:怎樣才能做一個正常人?禪師答:你只要說某個人不正常,並讓別人知道,這樣在別人的眼裡,你就是正常人了。有時候,我們努力的去貶低別人,只是為了抬高自己。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