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只唯一佛乘,眾生雖根基不同,若各自領受,則都能獲得佛法的實益。
宗門內主張不立文字,講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句佛語,若能心心相印,言下就是頓悟。譬如,達摩祖師傳法,唯講安心;六祖慧能談禪,只論見性。下面這四句話,句句直指人心,悟透福報無量。
第一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地藏經》中有言:「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佛家看來,凡夫眾生心地不清淨時,言行舉止,都是在造作惡業。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就是無不是因,無不是果。
所謂自種善惡因,自得苦樂果。作為凡夫的我們,因為無明愚痴,樂果現前時容易忘乎所以,苦果現前時,又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怨天尤人。人若不執著於惡果來臨時的恐懼,時常反思當下,斷除造作的惡因,那麼當下即是覺悟的「菩薩」。
第二句: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因無緣,果不生」,種下了因,遇到緣,就會有果。因果,即因緣果報,定因不可改,所以隨緣在果,不在因。
隨緣絕非「聽天由命」,而是在因上盡最大努力,至於「果」如何,好壞都坦然接受,不去攀緣。曾聽師父說過,人生懂得隨緣,就不會太苦。
第三句: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為覺悟、智慧;煩惱,是梵語意譯,佛門中將一切擾亂眾生安樂的精神作用,都稱作煩惱。
煩惱與菩提不二,如同華嚴海藏中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圓融。《大集經》云:「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在煩惱中見菩提,才是如理作意,才是真見。離開煩惱而說菩提,恰如磨磚求鏡。
第四句: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功德無形無相,但它卻是人天福報的來源,也是出世間的資糧。但是,究竟什麼是功德呢?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典故人盡皆知,武帝問祖師:「我廣修廟宇,布施齋僧,又助印佛經,有何功德?」祖師說:「你只做了幾件好事,並無功德。」對於此公案,慧能祖師一語中的:「武帝不知正法。」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貢高自大,雖然行善積德,卻常輕慢他人,自認功德無量,其實並無功德。
或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句簡短的佛語,都含藏著三藏十二分教的智慧,若是悟透,福報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