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5日 09:38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原標題:詠春拳:天下武學本一家
福建是我國「非遺」資源大省。眾多的「非遺」項目,既帶有強烈的「海洋」氣息,又存留了濃鬱的「中原」味道。目前,福建有國家級「非遺」130項,省級「非遺」名錄項目490項、7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南音、媽祖信俗、漳浦和柘榮剪紙、閩南民居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入選「急需保護的人類非遺名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入選「非遺優秀實踐名冊」,是我國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中唯一的「大滿貫」省份。
福建日報全媒體《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導,旨在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鄭祖傑接受東南網採訪。
東南網、《新福建》客戶端、海峽網、閩南網同步上線的網絡專題《文脈頌中華》設計精美,內容豐富,設置新片速遞、非遺展示、走進非遺、傳承人說、新媒聚焦等版塊,除了呈現福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福建人民了解我國「非遺」開闢了網上窗口。
「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導之《詠到梅花樁法妙 春來桃李苑留香》主要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第八代「指」字輩傳承人鄭祖傑的鏡頭,講述在他及其弟子的努力下,如何將詠春拳這一門至今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老拳法發揚光大的故事。
一種「高級階段」的情感
月懸小橋之上,竹林間,短橋寸勁,闊幅沉馬,迅疾緊湊,說的便是南拳。常言道,天下南拳出福建,而詠春拳,也不例外。
詠春拳作為南拳的一脈,起源於明末清初,為福建南少林五枚師太所創,在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時代中走出深巷,廣為人知。
功夫巨星李小龍的截拳道,最初便是源自詠春拳。當時的鄭祖傑,還未拜入師門,自幼愛好武術的他,在電視上跟著李小龍的寸勁比劃的時候,便下定決心要苦苦去追尋詠春拳。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鄭祖傑在報紙上看到了李小龍的同門兼生前好友,詠春拳第七代嫡傳弟子鄭忠大師的整版報導,便「千方百計」拜入鄭忠門下。這一拜,他學了二十年。
「從興趣愛好,到痴迷,到了解,到敬畏,再到一種擔當的過程,你越學越了解中國傳統的武學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我們也從練習過程中成長過來,覺得這麼好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興趣愛好,那是初級階段。」鄭祖傑如是說。
那麼,高級階段是什麼呢?按照鄭祖傑的說法,「高級階段」便是傳承與發揚。2009年,詠春拳被納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福州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這點星火,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勢頭。
「天下一家」的武學野心
如今弟子100多人,而學生不計其數的五枚詠春一脈,在小學校園、大學、警營部隊、詠春堂內,在鄭祖傑以及弟子拳掌的方寸之間,延伸開來,把詠春拳的視線從世界範圍內拉回到福建,而後,再走向世界。
「最初的福建詠春拳,屬於牆內開花牆外香,可能大多數人,他們最初認識詠春拳是通過與李小龍、葉問相關的一些影視作品。其實廣東屬於詠春拳的發祥地,而福建作為詠春拳的發源地,卻鮮為人知。世界那麼大,靠福建也不夠,靠廣州也不夠,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要靠所有詠春弟子共同來傳承與發揚,讓這個文化能夠淵遠流長。」鄭祖傑說。而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從鄭祖傑眼裡看到「天下武學本一家」的龐大「野心」。而往小處說,詠春拳帶給他的信念感,已經超越了拳術本身的意義。
葉紹嶸正在教學。
按照詠春拳第八代「刀」字輩傳承人葉紹嶸的說法,武學是為了平息紛爭,而不是挑起事端,止戈方為「武」。當一門武學成為一種武力,便淪為下乘,雖剛猛,但易折。
正如詠春拳祖訓裡面的第一句話所說,「要求後學弟子們積極傳承正氣」,傳承與正氣,在拳法中所蘊含的哲理,才使得這門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拳法,經歷時代變幻,穿越古今,卻依然生生不息。(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蘇琳 文/圖)
【責任編輯:張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