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的別墅都有它輝煌的過去,都有一部可圈可點的滄桑史。走進別墅,建築藝術的靈秀之氣撲面而來,但聽完主人的介紹,又讓人感到世事的蒼涼,頗有幾分惆悵。鹿礁路的「林氏府」,當年是那麼繁華,主人是那麼顯赫有成就,而今先人已逝只剩下破舊的「大樓」和「小樓」以及風韻猶存的「八角樓」,還有那個面目全非的後花園。我多次往訪,總覺得有陣陣悲涼襲來,並總是帶著沉重的腳步離開的。
內厝澳的林祖密將軍故居,也已十分破舊零亂,已經很少有人說得清林將軍原來的居室在何處,只是一方釘在龍眼樹上的木板,才讓人知道這裡曾是「林祖密將軍故居」,可哪裡還尋得到林將軍當年的威武和對孫中山先生的赤膽忠心,以及那顆忠誠的愛國心。我每次經過那裡,總要駐足久視,緬懷先烈業績,心潮起伏不已。可就是那方上書「林祖密將軍故居」的木板,不久也不見了,真叫人掃興。
關於這些別墅的故事,讓我獲得許多知識、許多教益,特別是使我進一步了解到早已逝去的那個時代的特徵,以及那個時代中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而奮起抗爭和拼搏不息的人.
鼓浪嶼建築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書,許多獨特的建築技法、裝飾技藝和結構布局,簡直是千古絕唱,今天仍可借鑑。鼓浪嶼建築也是歷史的見證,它記錄了西方殖民主義的腳印,也記錄著鼓浪嶼受盡屈辱的過去,因此,它又是教育後代的難得的愛國主義教材。從鼓浪嶼建築上,還可看到華僑在促進中西文化交融上的功績,它使我們今天仍能領略到中西文化交融結出的碩果在建築藝術上的風採。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鼓浪嶼建築和它的建築藝術已成為當今的一種旅遊資源,可向人們提供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和鑑賞性的旅遊文化。
所以,對於鼓浪嶼來說,這份先人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應當珍惜。我深信聰明勤勞的鼓浪嶼人乃至廈門人,一定會把這個「海上花園」建設得更加絢麗名彩!蘞浪嶼建築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位於福建路40號的黃秀烺別墅,其建築的主體為西洋式,附有地下隔潮層,屋頂又是中國傳統的歇山頂,飛簷翹角,春草飛卷,門、窗、廊、廳的楣上均裝飾了掛落、飛罩、鬥拱、垂花等中國古建築飾件,所有簷角都裝飾著蛟龍吸水或龍鳳呈祥透雕。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歇山頂的中脊下和走廊上方裝飾著兩個藻井,走廊上的藻井為重簷歇山頂
「亭子」,從二樓仰望,八邊形的井壁上繪製了中國傳統的花鳥畫,十分民族化。整座建築穩重而華麗,將中國式屋頂蓋在西洋式建築上,人們稱它為「嘉庚風格」這些建築既有異國地域的個性,又有中國傳統接受西方文化回因國麵團
→建的融合性,中西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西式形體與中國建築崇尚結構對稱的中西合璧的折中式建築風格。那些參與建設的中國工匠,在實踐中學會了歐陸建築的技藝手法,自己也搞起設計,承攬工程,在施工中又有了新的創造和發揮,將古希臘三大柱式的柱頭加上中國的傳統浮雕,大大增添了別墅的美感,真是妙極了。在歐陸風格的建築上加上閩南建築的韻致,構成了鼓浪嶼建築上中西文化交融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