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學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大亂。在經濟上,宋代之初由於經濟處在恢復的過程中,寡婦改嫁並沒有受到道德的譴責,在以往的歷史經驗中,統治者甚至還會鼓勵婦女改嫁的做法,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後人口迅猛增長,而所能支配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大量增長勢必會消耗有限社會經濟資源,宋中期以後,要求寡婦守節的呼聲開始高漲起來,限制寡婦改嫁在客觀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口增長。理學提倡守節,「滅人慾」的主張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遙相呼應。這一現象表明理學並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它的建立以及能夠存在肯定具有其時代合理性。
在文化上,儒學早在西漢便取得一家獨尊的社會地位,其後,五胡亂華,佛道興起,極大的削弱了儒學的社會地位,作為傳統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學需要復興及重塑其影響。安史之亂後,儒學的復興就已經開始,到了北宋初年開始初具規模,產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其後是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之後是理學的成熟,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依據。第二、宋明理學的內容理學簡單來說就是宋代儒學的別稱,宋明理學又被稱為 「新儒學」,是宋明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主要的社會思潮。理學的實質其實還是儒家傳統的綱常名教,例如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名分等級(尊卑有序,內外有別,華夷之辨等),內聖外王(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類的具體內容,只不過是用更為抽象的哲學概念表述出來。
第三、理學的派別理學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但對於理的表述則是多元化的,這很容易就產生了不同的派別。根據不同理學系統的宇宙本體論將理學劃分為:理本論(二程、朱熹)、氣本論(張載)、心本論(陸、王)。針對如何實現理學的認識論上也有著差別,主要有: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上的差異。持理本論的二程及朱熹認為:「理」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理」指的是宇宙本體的理,即萬事萬物的規則。第二層「理」則是倫理道德的「理」。第三層「理」指的是人們的「人性」。持心本論的陸九淵認同「理」是宇宙萬事萬物的主宰,但他提出了與程朱不同的認識論,認為「心即理」、「心外無理」、「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把「心」超越升華為宇宙的本體,明人心就可通萬物,制天地,成聖人。所以不需要「格物致知」只需要,「發明本心」便可以實現「理」。
在上述基礎之上,王陽明認為,儒家的倫理綱常是人們心中固有的「良知」,「良知」即「天理」也是「心之本體」、「身之主也」,他認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王陽明同時也強調「知行合一」。他的「知行合一」並不是我們理解的知識和行為或實踐的合一,他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意念的發動」,是要用「心」統屬其「行」的合一,根本目的在於消除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觀念。第四、理學的影響宋明理學是我國哲學史上的高峰,在佛道兩教在宋代以後理論創新進入瓶頸期時,理學的發展成為了我國哲學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將儒學上升到思辨哲學的層面。在政治層面,二程的思想得到了南宋時期朱熹的繼承和發展,合稱為程朱理學,朱熹編訂的《四書章句集成》成為了科舉考試的的內容,程朱理學開始成為官方的哲學思想,成為維護中國晚期封建社會的理論支柱。隨著理學逐漸走向僵化和極端,理學的消極影響也開始明顯,理學在後期逐漸脫離實際,空談義理,束縛人性,以理殺人。將儒家傳統的「義利之辯」命題從「先義後利」發揮成「重義輕利」,更加重了重農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經濟更進一步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