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2020-12-05 名校新風向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以勞動作為最佳的修習方式.禪宗思想本身具有的這些屬性適應了日本文化的諸多特徵,而禪宗傳入日本後,被賦予了日本化的新內涵,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日本禪學體系,使禪宗日本化.

1.日本禪宗的世俗化體現了日本文化現世本位,注重現實的思想

日本古老的信仰認為萬物的存在是有秩序的,萬物為人類所利用是其自然道理.雖然日本也有彼世信仰,但日本人認為人死去後雖然去彼世,但是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來.這也就是日本本土信仰的現世特色.

日本文化的現世特色直接影響到日本禪宗,使其世俗化,使禪宗思想在日本成為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響,日本禪宗擺脫了苦思冥想的修禪方式,走出禪房寺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築文化等.

2.日本禪的清寂思想體現了日本文化樸素的審美觀念

神道以白色為潔淨之色,以其為神儀的象徵.白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徵著和諧,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統領與影響著日本人色彩的審美意識,從而塑造了日本樸素清寂的審美意識.這一點從日本的古代詩歌《萬葉集》、《源氏物語》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日本禪房講求清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樸素意境是日本禪宗所追求的.

另外,茶道與禪宗的有機結合,集中體現了日本人獨特的修禪方式和日本文化樸素的審美風格.茶道與禪宗結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經營,講求了清寂的審美意境.

3、禪宗的不立文字,注重直觀把握禪意的思想符合了日本人講究意會的文化風格

鎌倉時代禪宗傳入日本時,日本階層已經崛起.禪宗直接影響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武士階層注重為君主效忠獻身的精神.武士階層注重單純直觀的思想.禪宗講求「頓悟」,這對於武士階層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調和方式.

相關焦點

  • 禪宗丨中國本土文化孕育出來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1],同時他認為佛教理論在踏入中國的疆土之時,其接受的過程便已經不再是帶有鮮明外族特色的宗教,而是被本土化後再吸收的具備了中國固有思維方式、理解方式的理論。佛教的傳播和本土化進程歷經了魏晉南北朝的動蕩時期的發展,到隋唐大統一之後逐步成熟,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又自成體系的佛教學說也由此誕生,天台宗、慈恩宗、華嚴宗和禪宗是隋唐佛學中以宗派形式出現的典型代表。
  • 在日本,禪宗和茶葉持續結合與發展,誕生了日本特色的茶道
    在日本,禪宗和茶葉持續結合與發展,誕生了日本特色的茶道自佛教西來的東漢末年以降,曾經發生過多次滅佛運動,或者遭遇對佛門產生極大衝擊的年代,如「安史之亂」、「武宗滅佛」、清末民初的新思潮、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大生產等等歷史關節
  • 中國佛教的傳入,對日本本土「禪」文化的形成和庭院建築的影響
    禪宗思想禪宗,是佛教文化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之後產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派系,禪宗和其他派系相區別的特點,就是禪宗講究結合直覺經驗和個人的冥想而產生的對世界萬物的參悟,從而能夠達到精神上的超脫。禪宗也稱作佛心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拘修行。
  • 武士道形成的禪宗因素——以鎌倉時期禪宗與武士的雙向選擇為例
    武士道作為武士的行為規範、道德修養與精神情操,無疑受到了禪宗的影響。我們在分析武士道思想基礎時,我們一般認為,大致來源於三個方面: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儒家思想;禪宗。禪宗作為本文研究的對象,在武士道產生和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正是鎌倉時期禪宗與武士之間的雙向選擇,推動了禪宗在日本的發展興盛,也在當時掀起了武士興禪的風尚,對於武士道的產生演變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 禪宗:起源於中國,卻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在唐代中後期興盛,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結合的產物。奈良時代(710-794年),中國的禪宗開始傳入日本,但並未形成獨立的宗派。到了鎌倉時代(1185-1333年),僧人榮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禪寺,禪宗也很快進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並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禪與日本文化》—簡說禪宗
    禪作為一種從古至今的修行方法,直至今日依然印象深遠,現在西方社會提到禪宗一般想到的都是日本的禪宗而不是中國的,這其實得益於日本思想家鈴木大拙的傳播,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鈴木大拙的《禪與日本文化》。禪宗對於日本人的影響的確非常深,他們的劍道、茶道。日本俳句裡都蘊含著滿滿的禪意,比如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提出:工作也是種修行;他還獨創了工作禪,意思就是一個人通過工作的修行能悟出生命的真諦。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禪宗呢?
  • 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原標題: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這個展覽的名字就叫做「禪」,是日本2016下半年規模最大的特展。 為什麼日本會舉辦這麼盛大的文化活動來紀念一個中國僧人呢?原因很簡單,臨濟義玄的信徒在日本超過五百萬。古代禪師姓名中前兩個字是地號,後兩個字是法號,臨濟指的是山東菏澤。臨濟義玄生活於中晚唐時期,是禪門臨濟宗的創始人。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為了融入中原文化,方便布道,遠道而來的佛教不斷吸納中原的儒道文化。幾百年的交融,源自印度的佛法早已改變了面目與脾性成為源生於中國人內心的宗教產物。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為了融入中原文化,方便布道,遠道而來的佛教不斷吸納中原的儒道文化。幾百年的交融,源自印度的佛法早已改變了面目與脾性成為源生於中國人內心的宗教產物。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
  • 南平松谿縣:本土特色文化引入學校藝術教育課堂
    原標題:本土特色文化引入學校藝術教育課堂 老師指導同時,挖掘本土藝術素材和民間藝術人才,發動全體師生投入藝術教育實驗工作。」分管教育的副縣長花建屹表示,多年來,松谿縣持續開展藝術教育工程,為山區欠發達地區學校開展藝術教育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版畫引進課堂 民間藝術成為學校特色課程 作為中國版畫之鄉,松溪有不少學校把版畫引進課堂,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項內容。
  • 從「大和繪」到「水墨漢畫」——禪宗思想對日本繪畫和社會的影響
    宋-董源《夏景溪口待渡圖》禪宗是漢族特色的中國本土宗教,在禪宗思想形成過程中受道家老莊玄學的影響很大,老莊哲學主張得意忘形,尚虛無和任性逍遙的人生態度。二、日本的「大和繪」公元十世紀之前,日本主流的繪畫藝術形式是「大和繪」。這是一種受中國燙畫影響而生成,並帶有日本本土風情的繪畫藝術形態。大和繪的產生和發展與唐代文化影響的衰落和日本文化的復興有關。
  • 宜豐禪宗文化開發情況
    一、宜豐禪宗文化情況獨特的禪宗文化資源,公元七世紀惠能創建南禪宗,唐中葉後,其系下先後衍出「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和法眼五派。其中臨濟、曹洞兩宗始創成型宜豐,從宜豐走向世界。洞山以曹洞宗之發祥地而聞名中外。
  • 既有唐朝餘韻,又有本土特色,日本古建築如何偷師大唐獨創風格?
    日本白鳳時代以後,受唐朝影響,佛教日益盛行並產生了佛教建築的高潮。這其中包括法興寺,法隆寺,四大天王寺等。這些佛教建築在細節上注重的手法如忍冬葉裝飾風格與唐代木錐的手法相似。在之後的奈良時代,日本建築界逐漸形成統一的仿唐代風格,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物的明顯特點,又有向日本本土化的特點過渡的趨勢。
  • 既有唐朝餘韻,又有本土特色,日本古建築如何偷師大唐獨創風格?
    日本白鳳時代以後,受唐朝影響,佛教日益盛行並產生了佛教建築的高潮。這其中包括法興寺,法隆寺,四大天王寺等。這些佛教建築在細節上注重的手法如忍冬葉裝飾風格與唐代木錐的手法相似。在之後的奈良時代,日本建築界逐漸形成統一的仿唐代風格,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物的明顯特點,又有向日本本土化的特點過渡的趨勢。
  • 中國佛學院舉行2018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
    昌宏同學陳述畢業論文《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研究》演真同學陳述畢業論文《明代唯識學者魯庵普泰考索》明象同學陳述畢業論文《<禪林寶訓>與宋代禪宗叢林教育》合儒同學陳述畢業論文《智者大師禪病治法研究》靜妙同學陳述畢業論文《學誠法師戒律思想初探》
  • 「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圖)
    出席本次會議的學者與媒體記者共65人,收到學術論文61篇。參會代表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陝西、山西、吉林、山東、浙江、福建、江蘇、湖北、四川、香港、臺灣,以及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國的高校與科研院所。著名學者方立天、樓宇烈、楊曾文教授出席會議。《中國民族報》報社楊連福副社長、辦公室主任許興旺、《宗教周刊》部主任張廣豔出席會議。大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主持。
  • 天童山禪宗文化節暨第二屆禪宗文化研究交流會圓滿結束
    來自全國各地如清華、中山、華師大等著名高校的教授,以及日本、我國臺灣等造詣高深的學者共七十餘人參加了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是天童禪宗學術研討會史上,最富有成效和內容最為集中」,是與會者的共識。圍繞禪宗文化研究交流大會的主要議題,與會者提交了六十五篇高質量的論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四百多年前密雲圓悟禪師的禪宗思想及其對禪宗的偉大貢獻。密雲圓悟禪師江蘇宜興人,一生說法26年,六坐道場,對佛教的貢獻,不亞於他之前的道安、慧能、馬祖、希遷等人,也不亞於之後的太虛、圓瑛等。在駐錫天童期間,正是圓悟禪師思想最為圓熟、社會聲望最為鼎盛時期。
  • 帶你了解禪宗對中國禮樂文化的影響
    在漢朝末期和三國時期,佛教思想在進入中國之後與本土儒教、道教文化相碰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經過長時間的洗鍊,形成了一種脫胎於印度又植根於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的佛教宗派,便是禪宗。關於禪在印度的起源要追溯至公元前 6 世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禪,經過七七四十九日獲得頓悟,禪宗在印度開始創立。
  • 美好中秋涵養本土特色文化
    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不僅傳承了夢遊廣寒、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美麗傳說,也衍生出拜月老、舞人龍、做月餅、編豬籠、看浮針等別具湛江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挖掘本土中秋民俗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做強經典節慶品牌,這不僅是煥發中秋文化生命力、過好「我們的節日」的重要途徑,也是助力湛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涵養文化自信、提高市民對城市歸屬感的關鍵一環。
  • 印覺法師:禪宗為何在美國廣為人知?
    中國廣州華嚴寺印覺法師提交了論文《大化西流——簡述知定法師將中國佛教傳播美國的貢獻》。印覺法師在講述知定法師在美國弘法歷程之外,還溯源了佛教在美國弘傳歷史。印覺法師指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出現了反叛社會的「垮掉的一代」,他們用佛教禪宗作為反對主流文化的旗幟,客觀上對禪宗有所宣揚,使得禪宗在美國社會更加廣泛地為人們知道。鳳凰網佛教摘錄印覺法師論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