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樂觀,我們曾經堅信不疑,但是今天我們有一點猶豫和不安。
為什麼我們正經不起來,為什麼幽默感變得如此重要?我們至少曾經真地以為我們是擁有一種未來的。
少年時,我們對於未來展開過大規模的想像。這些想像基調是樂觀主義的,我們的歌者用《明天會更好》來表達這種樂觀。
小時候我們父母和長輩都會問我們:「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想要當什麼?」
小時候的我們,總會天真的說「我要當老師」、「我要當律師」、「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我要當……」
當長輩們聽到這回答的時候,都會顯得十分高興,似乎這個答案符合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十分滿意。
可實際上當我們逐漸長大之後,好像理想和目標已經越來越模糊,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工作目標和生活目標是什麼,整天都在渾渾噩噩中過生活,而努力賺錢也不過是為了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購物需求。
人的「理想」境界。理想是非現實的觀念性存在。然而理想並不是虛幻的觀念,它產生於現實並表徵著未來,是現實的人對人的未來的預設與希冀。
萊布尼茨曾說:「現在包含著過去,而又充滿了未來。」當未來還在時間之維的遙遠彼岸潛伏時,它已經被處於時間之維的現實此岸的人們構建為具有人文價值意義的「理想」了。而「理想」一旦在人們心頭浮現,它就會成為人們在精神上的棲息地。
然而,理想一旦成為現實就不再是理想,任何現實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想的,而處於現實中的人們總要萌生並追求理想。
於是,「理想」在現實中重新升起並逐漸獲得了普遍的終極的意義,成為人們藉以觀照並批評現實、激勵並引導自己的絕對尺度。
也正如卡西爾所說:人的理想與其說是一種單純的期望,不如說已經變成了人類生活的一個絕對命令。而且這個絕對命令遠遠超出了人的直接實踐需要的範圍」。
這種理想也就是信念或信仰,這種理想、信仰永遠也不能徹底實現於人生的當下之中。但因此它就永遠吸引著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更完滿的人格。
你知道世上哪些人最喜歡談理想嗎?
偉大的喜劇之王周星馳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呀!這句名言,讓多少年輕人鬥志昂揚。
是啊,理想能讓人上進,能激勵人心,能跨越泥濘駛向繁花盛開的彼岸。可是,這句臺詞從哪裡來?在電影裡,周星馳是一龍套演員,什麼都沒有,連盒飯都需要看吳孟達的臉色。這時候,他大聲疾呼,提出了「理想」宣言。
而看上去沒什麼理想的李誕,在《十三邀》裡談到:
我以前的想法是,都沒勁,我就都不想幹,現在可能是都沒勁,那我就幹什麼都行,我就在這個中間找樂,找有趣的東西。為什麼我要說,我是為他人活著,這樣我才能好好活著,你讓我做自己,你就見不著我了,我只能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大家才能看到我活得積極陽光健康。
那些東西都是靠後天找的,只不過有些人找得比較快,很早就發現自己想要什麼。把不想要的剔除後,想要的東西可能也就清楚了。
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什麼,我一定會拼命地、用盡全力地去實現它。
保爾他說到了,並且做到了,即使在常人看來是不可逾越的困難,保爾以他超人的毅力實踐著他生命的誓言——將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獻給解放全人類的鬥爭,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訴說著一切,我們也從他身上看到了學習的榜樣。
保爾·柯察金,一個時代最可貴、美好的精神品質凝聚於他的身上——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與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
而比起保爾,我們是幸運的。他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在那樣一個無助的世界裡,在一片黑暗和寂靜的世界裡,站起身,靠著刻苦、努力,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警世之作。
是他堅強不屈的意志,使他變成世界上第一個一輩子聾而不聞、盲而不見、而卻不是啞而無言的人,他的精神築就了他的偉大。
我們有明亮的眼睛、靈敏的耳朵,這些都是海倫不可求的。我們還有美麗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親切和藹的老師、快樂友好的同學……這一切都這麼美好,我們有何理由不去珍惜它們呢?
如果我們都像海倫所寫的那樣「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後一天」的話,我們過得每一天都會非常有意義、有朝氣,對生活充滿熱情;假如我們的每一天都那樣充實,我們何愁只有三天光明?因為我們的心靈已經代替了眼睛!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雖然因得罪了漢武帝,而被「淨身」,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負重,終於寫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心中都渴望著成功。然而前進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那麼多名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所以從今天開始,不要再虛度年華,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觀望明天,一切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