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不懂抽象藝術? 放下你的慣性思維
不到一個月裡,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接連推出三場抽象藝術展,主角兒無一例外都是西方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舉目四望,這座國家重點美術館內遍地「抽象」。只是,它們正在遭遇水土不服的尷尬——「太高深,看不懂」「畫個圈圈,也叫藝術?」難懂也好,不屑也罷,看似兩極對立的觀點,皆因為打開方式不對。對待抽象藝術,不妨放下「形似」的心態試試。
「重遊自然之魂 ——米凱勒·喬亞喬費拉的藝術」是其中最近亮相的一個。它包括了大幅繪畫、手工雕刻的物品,以及由隨機找到的物件拼裝而成的雕塑。展廳入口處的作品《來自生命的永恆》取材於藝術家日常收集的木頭、魚化石和昆蟲標本,它們普通到讓人覺得隨處可見,及至感到不以為然:「如此藝術,我也可以。」
且慢下結論,不妨先了解下創作者的意圖:將這些來源於自然的平凡之物加以邏輯組合,讓當下的人們與四億五千萬年前的自然產生對話。藝術家試圖讓它們激發出與觀眾之間的反覆交流。很顯然,來去匆匆的參觀者無心於此,他們只想看出它們到底有多複雜,再依據自己的經驗猜測它們究竟要表達什麼。
相比於人們更為熟悉的具象繪畫,炫耀技法的複雜性從來不是抽象藝術的「長項」。相反,抽象藝術比傳統藝術更簡約,因為它並非高高在上,也不需要作特別的解說。不過,這並不是說,它就更容易為人讀懂。
要理解抽象藝術,得先知曉與它伴隨而生的一個詞語「深度」。在重視個人表達的年代,「深度」意為非裝飾性的,非易識的,藝術家希望通過製作藝術品,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作品裡。
因此,抽象藝術從來就離不開藝術家本人的感性與邏輯。換句話說,就是你從現實生活中所獲取的那些經驗,對於你理解這些作品並無幫助。從這個層面講,抽象即意味著陌生,抽象藝術是一個陌生人試圖向外界傳遞人們並不了解的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一個素未謀面的新事物,看不懂再正常不過了。事實上,看懂從來不是藝術尤其是抽象藝術追求的目的,關鍵是你是否喜歡它,進而願意去感受它,至於感知到的內容是否與原作者的想法大相逕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凝視裡,你或許會沉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感受抽象藝術的魅力——引人思考,發現自我。
什麼時候當我們不再單純用眼睛去找尋曾經相似的藝術符號,而是用心去解讀,距離讀懂抽象藝術就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