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備考GMAT的學生向我們提問,閱讀總是做不完怎麼辦?除卻學生本身的英語功底之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令學生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做完閱讀理解,是學生在考試過程中不停地回讀。換句話說,就是當考生讀了一遍文章後,無法很好記住文章的內容線索,在答題時只能一遍一遍回過頭去找答案。
那麼,如何才能高效地記憶並快速調用文章中的考點呢?
我們給出的答案是: 掌握形式邏輯的基礎知識, 運用「邏輯樹」記住文章的重要內容(澤宇GMAT閱讀法)。 人在記憶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聯想」來記住新的事物和知識的, 而文章的邏輯樹就是幫助大家聯想記憶文章內容的關鍵。這個處理解讀文章的過程,就是一個chunking的過程。
當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時,大腦會面臨很辛苦的認知負擔(Cognitive load),大腦需要一個過程去理解、消化這些內容,並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過程就叫Chunking。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被動的去學習一個新知識,而不是嘗試把它與其它已掌握的知識結合、聯繫起來,你就無法很好的使用它。這裡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我們拼圖的過程就可以比作一個chunking的過程,一塊塊的拼圖版塊就是一個個的mini chunks,不把它們拼湊成一張完整的圖畫,這堆零散的chunks就毫無意義。
比如,我們來一起讀下面這段文章:
「Caffeine, the stimulant in coffee, has been called 「the most widely used psychoactive substance on Earth.」 Snyder, Daly and Bruns have recently proposed that caffeine affect behavior by countering the a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 of a naturally occurring chemical called adenosine. Adenosine normally depresses neuron firing in many areas of the brain. It apparently does this by inhibiting the release of neurotransmitters, chemicals that carry nerve impulses from one neuron to the next. Like many other agents that affect neuron firing, adenosine must first bind to specific receptors on neuronal membranes. There are at least two classes of these receptors, which have been designated A1 and A2. Snyder et al propose that caffeine, which i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adenosine, is able to bind to both types of receptors, which prevents adenosine from attaching there and allows the neurons to fire more readily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我們利用「邏輯樹」來整理一下文章的線索脈絡:
Caffeine = CA
Adenosine= AD
Neuron Firing = NF
因為CA抑制AD, AD 又抑制NF
所以 CA 加強 NF (負負得正),即Caffeine is a stimulant
具體原因:
AD 通過綁定 A1+A2 後抑制NF
CA 跟AD 結構相似 , 綁定A1+A2 後阻止 AD綁定A1+A2, 所以可以加強NF
掌握了這個邏輯樹,本段的絕大部分內容自然清晰的記憶在大家的頭腦中了 。
神經科學家認為Chunking的本質就是通過意義的聯繫和重複的使用而形成神經迴路,而迴路中的其他相關神經元也會被同時激活,使得我們在回憶一個知識點或者在執行一個操作的時候能更容易。建立良好的Chunking能讓我們更好的調用知識,也能讓我們把已經學過的知識融入到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中。
還記得上一篇文章《如何高效學習艱澀知識1》中,我們提到的短期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和長期記憶Long time memory嗎?一個良好的chunk佔用的很少的記憶空間,並且只需要很小的注意力就可以激活、串聯出整個神經迴路。而沒有經過chunking化的知識會好像碎片般灑落在記憶裡,佔用多很多的空間內存。
求敗單詞通就正是基於此理論設計出來幫助大家把單詞做成chunks來記憶。我們先利用一個簡單詞比如husband(丈夫)來推出詞根,-band- (連接,邊界)(畢竟丈夫就是和妻子有連接的人)。然後學習和這個詞根相關的高級詞,例如abandon= a(前綴,表否定)+band(連接)+on(後綴,表動作持續) -> 不再連接因此放棄
是不是突然發現,記憶abandon,abound, abundant 這幾個詞容易了很多?
那怎樣在學習時才能把知識組合成塊(chunk)呢?
首先,我們要運用專注模式(Focus mode),集中精力去學習、理解知識。科學家比喻說,當我們頭腦在建立chunk的時候,工作記憶就好像一條只有四隻腳的章魚在頭腦中努力建立神經連接一樣,分心會佔用四條腿,使得chunk難以形成。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集中突破法」背後的本質。如果人腦無法專心在同一個知識點上,那麼就很難建立chunk,從而難以很好的掌握這個知識。所以,我們總是建議學生集中一段時間來學習、複習同一門學科,當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個學科後,再move on到下一個。不少GMAT的考生會問我們怎樣安排複習時間,我們的建議是,比如這周末上了閱讀課,那麼在下一周內就集中使用澤宇老師的閱讀法去練習閱讀,直到全部做對為止。又比如,我們最近展開的「高考數學140+學霸孵化突破訓練營」就是根據「集中突破法」組織學生一起集中火力,在澤宇的帶領下攻克一個專題下所有相關的高考數學題目。
第二,理解Understand。
理解的過程,就像是用膠水把chunk之間聯繫起來(如下圖中不同顏色的閉環被相互聯繫到一起),使得知識更容易被調用。
這就解釋了死記硬背的弊端。遇到見過的、背過的習題,他能搞定,但是當問題稍微變通或者遇到全新的題目時,他就傻眼了。因為他最初記憶的時候根本沒有深入理解知識,在他眼中,解題過程其實和背誦詩詞沒有什麼區別。我剛好在網上看到一個學生說自己研究過數千道導數壓軸題,腦海裡儲存了500多道高難度的導數壓軸題,卻仍然覺得2015年四川高考數學壓軸題難於上青天。
然而,對於理解記憶的人來說,知識中包含了精準透徹的概念、邏輯、背景知識、解題的思維與策略等等內容,而不是某段孤立的、零散的片段。而且,知理解記憶的另一個重要好處是,即使已經忘記其他細節也可以自己推導出來,無需費力記憶。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說的是數學家David Hilbert的一個故事:一次在Hilbert的討論班上,一個年輕人做報告用了一個很美的定理,Hilbert說「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定理呀,是誰發現的?」那個年輕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對 Hilbert說:「是你……」(求這位學生的心理陰影面積)
最後,就是要「刻意練習」Practice,從而建立上下文背景Context。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反覆練習可以把知識點逐個掌握,這是所謂從底向上(Bottom-up)的學習方式,而要宏觀了解所學科目的 宏圖框架Big Picture就需要從上往下(Bottom-down)的學習,這兩種方法的重合點就是 上下文Context。
一旦建立上下文背景線索, 你就能夠知道在什麼時候該使用哪個 Chunk,而不該使用哪一個以及你會清楚明了每個chunk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缺乏線索的記憶就像孤島,看得見摸不著,而具備線索的記憶則是羅馬,條條道路都可以抵達。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感謝你那麼有品味,還關注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