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女人,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就夠了嗎?(組圖)

2020-12-19 搜狐網

  哈羅德·布魯姆對多麗絲·萊辛上世紀70年代轉戰科幻小說頗有微詞。2007年萊辛折桂諾貝爾文學獎,布魯姆吐槽說比起早期創作,萊辛晚近尤其是「過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讀性,是四流的科幻小說。」

  萊辛似乎早早預見到了人們的非議。她在1983年以簡·薩默斯筆名出版的長篇小說《好鄰居日記》前言中辯解道:「我開始寫『老人星』系列時,驚訝地 發現這讓我得到了解放,我能自由地以從未嘗試過的方式創作……若是我換一下身份,那意味著激活居住於我們每人心中各色人物中的一個,強化她或者他,讓她或 者他自由發展」。這種身份的轉換也影響到現實主義小說《好鄰居日記》,「多麗絲·萊辛的作品帶有一種冷淡疏離,它簡直像是良心道義一樣左右著她,不管她在 寫什麼,也不管她用什麼風格;而對於這種冷淡疏離,簡·薩默斯一無所知。」

  但萊辛並沒有拋棄「良心道義」,甚至可以說,若非它的存在,這本小說將是無法想像的。萊辛所滌蕩掉的是「冷漠疏離」,因為,簡·薩默斯在日記中以不 同風格分飾、構想、移情的,正是人類存在本身的複雜、細膩和深刻,這讓小說沒有像萊辛其他作品那樣容易被貼上「共產主義」、「女權主義」、「神秘主義」之 類的標籤。

  小說圍繞「獨立女性」這個主題展開。女性雜誌《莉莉絲》編輯簡娜·薩默斯偶遇單身獨居的91歲老太太莫迪·福勒,從此踏進一個與時尚光鮮絕緣的幽暗世界。在目睹高齡老人生活困境的過程中,簡娜開始體悟女性生存的諸多曖昧繁難處。

  萊辛將故事時間置於20世紀70年代末,塑造了三組極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對她們的描寫隱含著她本身褒貶不一的情感傾向。第一組以莫迪·福勒為代 表,萊辛對這組成長於19世紀末、早年為父權和夫權壓迫、晚年則為國家和家庭遺棄或遺忘的女性,充滿同情心,讚美她們的勇氣,批判造成她們困境的體制和環 境。

  如果說,福勒的問題僅僅在於沒能取得經濟獨立,如維吉尼亞·伍爾夫所說的那樣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那麼,萊辛塑造的另兩組女性,則已經擁有「一 間自己的房間」。這兩組女性分別以《莉莉絲》主編喬伊絲及其好夥伴簡娜為代表,她們成長於二戰之後的經濟繁榮期,並在6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中拔得頭籌, 成功建立起自己的事業。



  20世紀20年代,作家伍爾夫指出女人應該有勇氣有理智地去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她認為,一間自己的屋子,以及每年五百鎊的收入,是創作的基本條件。「一間自己的屋子」自此成為經典隱喻。圖為妮可·基德曼在電影《時時刻刻》中扮演伍爾夫。

  但這兩個女性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具體來說,喬伊絲是一個回歸到家庭傳統的女性,在打拼自己事業的同時,還與家庭取得最大程度的諒(妥)解(協)。喬 伊絲後來為了孩子的利益,又害怕一個人單過的孤獨,而容忍丈夫偷腥並犧牲事業移民美國,成了一個經常在凌晨打電話給簡娜的問題婦女。萊辛對喬伊絲在感情和 事業間的艱難選擇表示理解,又惋惜她最終犧牲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可見女性真正的「解放」任重而道遠。

  而對於第三組女性,也就是那些在解放道路上「徹底」獨立的女性,萊辛的態度則趨於嚴厲,這是整本小說最耐人尋味的地方。譬如,簡娜就是一個完全以事 業為重的女性,家庭之於她,「不過是我為去辦公室做準備的地方,或者是下班後休息的地方」。她不肯在與家人的情感互動中受到太多掣肘,當母親臨終前住在她 家時,照料母親和傾聽她煩惱的是她姐姐而不是她本人。當她的丈夫罹患癌症不治時,是她丈夫在體貼她的感情不願多攪擾她,而不是她在主動照顧他。

  簡娜在情感上吝於付出的一個後果便是,她再也沒有一個可說是「家」的地方可以回去,也沒有一個可說是家人的人能與之交心。而職場上的激烈競爭又使她 無法找到足以填補這種心靈空虛的另一份情感,倒使她深刻認識到潛在的失業危機將令她落得兩手空空。萊辛通過簡娜塑造了這一女性形象:她們擁有「一間自己的 房間」,卻失掉了整個世界。

  萊辛的目的當然不是要把女性趕回家庭,而是重提這樣一個樸素的智慧:永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女性(也包括男性)的經濟獨立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人格完善」。所謂人格完善,不是要將他人拒於千裡之外,而是通過拓展更多的情感空間,來涵養自己的人格,支撐它,滋潤它,充實它。萊辛為簡 娜安排的後續生活,堪稱多元人生的寫照:既然親情已經無法指望,那麼就同福勒交朋友,拜訪別的老人們,處理她們的難題,並以19世紀的眼光,來觀察和記錄 一個走得有些過快的時代。把原來的全職工作悄悄轉為兼職,寫作一本題為《馬裡伯恩的女帽工》的浪漫歷史小說,然後在《好鄰居日記》續集《歲月無情》中與某 男士談上一場遲到的戀愛,等等。

  與「獨立女性」並行的老年主題,看似與前者不相干,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萊辛看來,女權主義所刻意標榜的「時尚女性」及其價值觀,恰恰屏蔽了 老年人的生存困境,減損了他們的價值空間。女性雜誌《莉莉絲》所宣揚的是什麼樣的女性形象呢?清新、漂亮、獨立、自信,未必要有丈夫和孩子,但必須年輕、 年輕、年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對年輕的膜拜背後從來不乏「青少年經濟」的驅動,而在客觀上,又強迫老年人接受所謂的「年輕心態」,所謂「老來的風度和優雅」,並以衰老為恥。對 此,萊辛不無辛辣地嘲諷說,風度和優雅,「是要仰仗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身體的,我早上醒來,知道自己可以購物,燒飯,打掃房間,梳頭,在浴池裡放滿水……我 這一天不需要誰來幫忙,所有的事我都能自己做」。說一個老人「理應」心態年輕,「理應」優雅風度,不啻是在「禁絕艱難、困苦、不公、疼痛——簡言之,是在 否認人類真正的生存狀況。」

  因此,我們很難為《好鄰居日記》貼上一個標籤,因為它太細密、太深邃。而於這細密深邃中,恰恰照見了人及其所遇到的問題永遠不能用乾巴巴的「主義」來解決。或許,唯有「良心道義」,這個被無數文學大師秉持的觀念,才能條分縷析地去透視這些問題,並提請我們探討和解決。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財經網站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4/4770259.html report 3751 哈羅德·布魯姆對多麗絲·萊辛上世紀70年代轉戰科幻小說頗有微詞。2007年萊辛折桂諾貝爾文學獎,布魯姆吐槽說比起早期創作,萊辛晚近尤

");}

相關焦點

  • 我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一間自己的房間。」伍爾夫說。兩三年前,在一個文學課堂上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第一次聽說伍爾夫的名字。最近,讀書app推薦了這本《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能讀完很驚訝,後來總結歸因於它只有200多頁,連續兩天,每天早上一小時,睡前一小時,白天有空再看一會兒,不知不覺讀完的。讀書第一遍總是雲裡霧裡,於是又用差不多的節奏讀第二遍,總算對本書有了一個總體的印象。
  • 文藝女神伍爾夫:為什麼我勸女人一定要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很久沒有這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了,這兩天利用碎片化時間讀完了文藝女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很是過癮。閱讀的過程,常常有一種任督二脈被打通的暢快感。《一間自己的房間》是伍爾夫受邀在劍橋大學關於「女性與小說」的主題演講內容的總結,整本書一開篇就提出伍爾夫的一個核心觀點——如果一個女人要寫小說,那她必須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 【眾口評書】評《一間自己的房間》:女人一定要有錢
    「婦女與小說」的演講,《一間自己的房間》就是這兩次演講的總結。文章一開始她就拋出自己的觀點:「一個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的話,那她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接著她就將自己如何得到這個觀點的思考過程原原本本、大膽坦率地告訴讀者。她在十月的一個好天氣裡,化身為一個名叫瑪麗的女人,坐在河邊沉思「婦女和小說」這個演講主題。
  • 《一間自己的房間》:女性的自由與獨立,是深藏在房間裡的心思
    然而在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眼裡,女性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空間,擁有女權主義思想就必須要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伍爾夫,在她不算漫長的一生中,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衰亡、大英帝國的沒落和兩次世界大戰,在思想上更是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權主義及同性戀運動的影響,這些經歷和思想在她的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記。
  • 維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
    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說是我人生的啟示性讀物毫不為過。所以煒草今天就帶著迫不及待的心情向大家安利這本書。維吉尼亞.伍爾夫是英國20世紀著名的女性主義小說家、批評家。她出身書香門第,文筆含蓄雋永,不過也有人批評她脫離實際。
  • 女性寫作,為什麼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一間自己的房間》簡介:伍爾芙的《一間自己的房間》,本是基於兩篇講稿。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和二十六日,伍爾夫自倫敦兩次來劍橋大學,分別在紐納姆女子學院手戈廷女子學院,就女性與小說一題發表演講。此後,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將兩次演講合為一文,以《女性與小說》為題,發表在美國雜誌《論壇》上。
  • 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個房間是他精神的棲所,是所有靈感得以顯影的暗房。然而,我們生活的年代,越來越多的房間被製造,越來越少的房間被擁有。對於年輕人來說,房子讓人越來越無法承受的價格,逼迫他們為之疲於奔命。關於房子,我們聽過太多沉重的故事,看過太多人所表達的失望。然而在本書中的年輕人身上,我們感到一種心平氣和的東西。
  • 擁有自己的房間,學會獨立自我
    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意味著自己能夠擁有一個獨立不被打擾的空間。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裡面,我們可以思考人生,可以努力學習,可以間歇性發呆,還可以認真的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除此以外,我們還會在自我學習的道路上,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能夠在這個世界獨當一面。曾幾何時,女性在這個世界的地位非常底下。
  • 鯉·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
    《鯉·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書名:鯉·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作者:張悅然主編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定價:35.00元內容簡介:一個女人如果想寫作,首先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伍爾夫我們生活的年代,越來越多的房間被製造,越來越少的房間被擁有。人們居住在不屬於自己的房間,發生著不同的故事……「鯉Newriting」書系全新改版第一期,《鯉·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為你全景式展現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居所文化。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 讀書的女人需要兩樣東西:錢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錢和一間自己的房間。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推薦給所有女性一本書:維吉尼亞·伍爾夫《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患上社交恐懼症的伍爾夫,躲進家中的圖書館,藉以療愈自己的創傷。在那個女性僅僅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年代,伍爾夫敏銳地認識到女性生存的困境,男權社會中女性遭遇的壓迫和偏見。
  • 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就像維吉尼亞·伍爾夫說的,「倘若一個女人決意要寫小說,她必須要有錢,而且還要有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上海85後張曄覺得,小眾藝術「插畫」也值得擁有一間屬於「它們自己的房間」。
  • 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是多麼重要
    小心翼翼地收線,把凝聚上鉤的念頭釣上來,再小心翼翼地展開,鋪陳在草地上;哎呀,我的這個小念頭,看上去是那麼微小,那麼無足輕重,儼如一條小魚,小到老練的漁夫會把它丟回河裡,讓它再長大一點,有朝一日再釣來下鍋,……然而,不管它是何等渺小,卻終究有其神秘性——只要被放回腦海,它就立刻變得令人興奮,並且意義重大……」當我閱讀伍爾夫的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
  • 女人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芙 《自己的房間》1882年1月25日,倫敦西區海德公園門22號迎來了她的降生,她這所房子裡住了22年。1913年,伍爾芙完成了自己首部小說《遠航》的創作。書中女主人公雷切爾·溫雷克是一個24歲的姑娘,在從英國到南美洲一個度假勝地的航行中,她經歷了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心路歷程。
  • 姑娘,你一定要有錢,和一間自己的房間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在她10歲時有了弟弟,從弟弟出生,媽媽就告訴她「房子是留給弟弟的,你長大成家,自己去找個有房的。」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只要姐姐惹弟弟不高興,弟弟就會讓姐姐滾出他的房子。雖已是2020年,我想這樣的父母應該還是不佔少數吧。自己父母尚且如此輕視女性,又何談全民女性的自由與解放。
  • 維吉尼亞·伍爾夫:女人、小說、以及「自己的房間」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維吉尼亞·伍爾夫:女人、小說、以及"自己的房間"文丨朱曉映「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必定得有點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在其名著《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就「女性與小說」發表的高見。這個看似簡單的表述中隱含著並不簡單的女性主義政治。
  • 《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女性必讀,伍爾夫筆下「女性與小說」
    ——伍爾夫《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是由伍爾夫的兩篇演講改編而成,在書中,伍爾夫圍繞「女性與小說」的主題展開思緒。讀來卻並不像是在聽演講,而是跟隨伍爾夫的思路,遊走了現實與理想,古往與今來,以局外人的姿態凝視性別差異,審視女性與文學創作。
  • 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很多女孩子看了韓劇《金三順》都想去巴黎一個叫藍帶的廚藝學校學做西點,大概出於對精巧玩意兒的喜愛,心裡或許還有些麻雀變鳳凰的隱秘幻想。在廚藝學校遇見名人和奇人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學會做西餐是所有講究情調的人希望擁有的一個技能。我恰好認識兩個在藍帶學西餐的男生,一個常在自己博客裡分享和明星同學的合照,其中我只認得一個美女是吳彥祖的太太。
  • 拒絕標籤化,女藝術家們在「一間自己的房間」裡畫著什麼?
    「一個女人要寫小說,她必須有錢,有一個她自己的房間……」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從女性主義的視角探討了女性進行文學創作的必要條件。擁有物質保障和獨立自由的空間,對於女性的藝術創作亦然。
  • 「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或給答案
    ,而「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是介入這個時代的一個小小的切口。在《鯉·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中受訪的著名編劇史航和作家桑格格3日在三聯韜奮書店對談自己不買房的理由。桑格格坦言是覺得自己還是小孩,而買房是大人的事。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而「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是介入這個時代的一個小小切口。
  • 一百年前,這個女人說,女人要有錢,還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34;這個觀點來自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長散文《一間自己的房間》,伍爾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家之一,也是當時女權運動的先驅,代表作有《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奧蘭多》《一間自己的房間》等,被譽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