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國家非物質文化手工藝傳承人馮元平老師攜手瀋陽萬方職業培訓學校開展非遺文化有傳承系列活動之剪紙培訓。此次培訓活動共報名了180名學員學習、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這一次職業技能培訓系列活動,有著深遠的意義與影響:一是反哺社會,弘揚非遺項目傳承;二是大疫當前共同助力職業技能提升,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為目的。
一張彩紙左右摺疊,一把小剪刀靈活轉動,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馮元平魔術般地變出了一枚精巧的剪紙蝴蝶。今年63歲的他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馮元平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的會員。他將自己對剪紙藝術的理解和追求不斷融入作品,剪刀划過,變幻出萬千世界,更為剪紙藝術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從事剪刻紙藝術近50年,馮元平曾多次跟隨省僑聯出國進行文化交流,如今,他又走進社區、課堂、外地等將剪刻紙文化傳承發揚。今天,馮元平老師攜手瀋陽萬方職業培訓學校牽頭組織的非遺文化有傳承系列活動,讓學員們有幸跟馮元平老師面對面學習剪紙技藝,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馮老師一走進課堂,學員們就分外高興,送上熱烈的掌聲。馮老師從剪紙藝術的歷史講到即興創作,再手把手地教授,讓學員們在領略剪紙藝術文化底蘊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熱愛剪紙藝術的熱情。
「不是用剪子剪出來的才叫剪紙,刻紙畫、紙貼畫都通屬於剪紙範疇,只是種類不同。」馮元平說著,拿起一張紙摺疊後快速撕了幾下,便撕出了一個雙喜字。「它也是剪紙。」短短幾分鐘就讓非遺的魅力燃爆全場,引得陣陣和歡呼。
學員們圍在馮老師身邊,左右觀瞧,興趣盎然。馮老師不時與學員們交流,給他們講解要領。不多時,五角星、蝴蝶、喜花、「春」字等一幅幅稚嫩但卻充滿誠意的作品在學員們的剪刀下產生。
「文化是互通互融的,剪紙藝術與地域文化也密不可分。」馮元平說。「在黑龍江,人們會用魚皮做剪紙,吉林用樹皮,所以北方剪紙的風格相對粗獷質樸。山西則是窯洞剪紙居多。南方剪紙以纖細秀麗為特點,這都是地域文化造成的。」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獨特的視覺形象和造型藝術,可以將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包含其中。在馮元平看來,蘊涵著獨特文化信息、能讓人會心一笑的剪紙作品遠比普通的花鳥剪紙更有趣。作為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馮元平老師還在不斷的學習和創作,除此之外,「傳承」是他目前最大的任務,他希望將自己的傳統手藝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剪紙藝術,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穩定就業是恢復改善民生的關鍵之舉。就業是民生之根本。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推遲,用工成本提高,就業壓力增大。馮元平攜手瀋陽萬方職業培訓學校此次的非遺文化有傳承系列培訓活動,無疑是鼓勵學員們增強技能、傳承非遺文化同時「促就業,穩就業」。近年來,瀋陽市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以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為目的,對培訓主體面向企業職工、就業困難群體、貧困勞動力等舉辦的培訓活動,給予了大力政策支持。
活動結束時,學員們都感到意猶未盡,表示要牢記馮老師的指教,多觀察,多練習,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邀請非遺藝術家授藝,不僅開闊了學員視野,營造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更為學員搭建了親近藝術、提升藝術素養、感受藝術魅力的平臺,同時也是為中國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