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是這座城市的脈搏,是過去普通老百姓出入家門的通道,還是一座座民俗博物館,見證著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到北京旅遊逛一逛胡同兒似乎也成了很多遊客必做的一件事情。經常會有遊客問:「北京的胡同在哪裡?」,用老人的話說「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那這麼多胡同,要怎麼選擇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幾大值得逛的胡同。
史家胡同
說起北京的胡同,它必須有姓名。史家胡同位於東城區,東起朝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史家胡同的建築整齊,房屋保存較好。史家胡同的文化藝術氣息濃厚,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56號,曾有多位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居住在這裡。史家胡同51號院還是章士釗的故居。
在史家胡同裡有一個史家胡同博物館,就在史家胡同24號院,這是首都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在這裡你能看到130個精緻逼真的院落微縮復原,還能聽到「震驚閨」、「虎撐子」等70多種胡同聲音。此外,這裡還收錄了不同天氣下的胡同聲音。讓人仿佛置身當時的胡同體驗當時的情景。
楊梅竹斜街
北京的胡同一般都是東西向,南北向,斜街大多都是因為沿河道而產生的。楊梅竹斜街位於前門外西南,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故為此名。楊梅竹斜街在明朝時稱為斜街,後來,據說這胡同裡有一個楊姓的媒婆,在清朝時便改稱為楊媒斜街,到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清末民國時期,在這條街上環立著眾多書局,可謂是「出版社一條街」。楊梅竹斜街25號,曾是乾隆皇帝御賜給大學時梁詩正的宅邸。楊梅竹斜街61號,沈從文初到北京時便住在這裡,在沒有火爐的冬天,披著所有能蓋的東西寫出了著名的《邊城》《湘西散記》等散文體小說。
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在北京的東城區,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因國子監和孔廟在此而成名。國子監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孔廟,又名「先師廟」,與「南京夫子廟」「吉林文廟」和「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每年都會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拜孔子,希望能夠學有所成。
國子監街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在這條經歷了700多年歷史的街上,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其幽雅、寧靜、莊嚴、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北京一處獨具特色的文化景區。
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全長為1552米,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在近代,曾有多個國家在這裡設立使館,是著名的使館區,所以道路兩旁都是西式的建築風格,洋房林立。經歷過風雨飄搖的年代,東交民巷的建築現在基本保持原貌,有一些成為國家機關辦公地點,如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招待所等。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是北京僅存的二十世紀初的西洋風格建築群,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物遺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這條胡同,見證了時代的沉浮。道路兩側依然矗立的西洋建築群,似乎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歷史的變幻。遊客們可以來此領略這些西洋風格的建築外觀,回顧那段腥風血雨的近代歷史。
五道營胡同
新晉網紅五道營胡同,呈東西走向。胡同不長,全長632米,很快就可以逛完。很多的外國友人也深受胡同文化的吸引,前來投資,因此道路兩旁布滿了文藝清新風格不同的小店,但並不像南鑼鼓巷那樣有濃厚的商業氛圍,適合熱愛拍照的文藝青年前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