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 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展現給了大眾,在這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中,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如何讓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精神文化需求已成為大眾生活「必需品」。成都市龍泉驛區黨員遠程教育中心幹部曉輝認為,精神文化在新時代已經是生活的「必需品」。基層文化建設關係到民心凝聚、人心向背,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精氣神和幸福感。

在這個過程中,黨員幹部要牢記職責使命,堅守為民初心,解決好群眾在文化上最急、最憂、最盼的現實問題,矢志不渝服務人民、造福人民。這是為人民服務的體現,要堅持以文化人,創作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群眾、入腦入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應該要採取更多的方式方法,以及充實活動的載體,用線上和線下的方式擴展到最基層,擴寬到群眾家中。在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上級的組織領導。建設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百姓歡迎的紮根基層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 激發動力活力,大力實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程,深化「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將工作落到實處,將大眾的「必需品」放在心上。

發展鄉村文化首從消除各種陋習起。河北省河間市臥佛堂鎮人民政府幹部安進秋認為,不可否認農村有一些陋習至今依然存在,這些陋習阻礙了農村文明法治的推進,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破除農村陳年陋習,不僅是要改善農村硬體,關鍵還得從軟體入手。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自治化;強化宣傳引導,形成良好氛圍漸入人心;加強互督互促,讓鄉村文明成為習慣;用好農民夜校,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堅持循序漸進,重在穩步推進保質量;實行獎勵機制,增強群眾參與熱情。

多途徑培育和提升鄉村文化自信。濟南大學泉城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吉華認為,鄉村文化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廣大鄉村居民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有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才能自覺地為鄉村振興而奮鬥、而工作、而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可以說,沒有文化自信的確立,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自輕自賤,鄉村就如同患了軟骨症的病人,即使外部扶持的力量再強大,也走不遠。

楊吉華主任做了相關的研究課題,把鄉村民眾作為行為主體,給培育和提升鄉村文化自信指出了路徑選擇。

一是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化自信。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人們就不會盲目崇拜城市文化,就能以理性、客觀的眼光看待城市與鄉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人們對於人生的價值、生活的真諦就有了清醒的認識,就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不是盲目往城市跑,打拼幾十年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所追求的。

二是通過弘揚優秀的鄉村價值培育文化自信。毋庸置疑,鄉村文化中當然有不合時宜的消極落後的因素。但對於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理念,如勤勞節儉、重視家庭、愛護自然、相互幫助、善良淳樸、守望相助等,這些都是當今我們都需要珍視的,它們具有永恆的價值,永遠不會過時。

三是通過當地文化遺產傳承培育文化自信。廣大鄉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說、傳統戲曲、飲食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民間藝術等;物質文化遺產如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古建築等,都應當保護好、維護好、利用好,對學藝者和繼承人進行獎學、鼓勵、扶持。

四是通過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培育文化自信。鼓勵當地居民組織各種文藝社團,積極參加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體育等藝術活動,提高廣大鄉村居民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發揮自身的藝術潛能,提高對本社區的文化認同。

五是通過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培育文化自信。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當地的手工美食、特產市集、花鳥市場,無不體現著居民的文明素質,展現著人們的精神面貌。

六是通過舉辦儀式節慶、展會、賽事培育文化自信。讓有專業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按規範運行,突出持續性和專業性,動員當地居民廣泛參加,形成當地特有的文化品牌,展示當地的對外形象。

七是通過對外開放交流培育文化自信。廣大鄉村有著城市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青山綠水,新鮮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無公害菜蔬,淳樸的民風,利用這些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在不同文化交融、碰撞中提升自己。

八是通過打造本地獨屬的精神地標與公共空間培育鄉村文化自信。在建築傳承、故事傳承、空間體驗和內容設計上,體現獨特的鄉村風貌,使得鄉村小鎮不但能「生錢」「興業」更能「養心」「續命」。也許鄉村的價值正在於此,無論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其最終訴求皆在於內心的平和與幸福感。

相關焦點

  • 「中醫農業」+「耕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一、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有了質的突破,但農村傳統精神文化、道德倫理的觀念需要保護和提升。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提振、激發農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強鄉村文化的振興,才能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生發激情,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2、 耕育文化是在農耕文化、鄉村文化精粹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文化、生態文化、未來文化等理念後集成的活態複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繼承、傳承、發展和創新。
  • 始興縣周所村:文化進村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產業進村、文化進村、旅遊進村的目標,助力鄉村振興。韶關市駐點周所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邵芝告訴記者,在駐村工作中,他們也是有意識地利用村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書房與竹苞松茂圍樓、古民居、古祠堂等結合起來謀劃,這樣不僅能推動農村新型文化陣地建設,將書屋變成村民學習的「加油站」和群眾創業致富的「淘金屋」,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文化「盛宴」,還能促進鄉村振興工作。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
  • 書畫藝術鄉村行 鄉村振興文化情 振興書畫筆會
    在安陽殷都區秀水農莊舉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書畫筆會。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通過抓鄉村文化振興、鄉風文明,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廣大農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增進廣大群眾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高度認同,從而凝聚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沈冰|守望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守望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來自於林芝書屋鄉村沙龍的一次獨特文化體驗。弟弟陸倍,是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同樣源於對鄉村的熱愛,樂意助力鄉村的發展,就辭去了市區小學教師職務,回到家鄉,專心研究探索崇明民俗文化和兒童教育,他們二人淳樸的話語讓我敬佩,在人人都嚮往著大都市,為自己謀利的時代,竟然還有這樣的兄弟二人,一心想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桑梓故裡,那是一種多麼深厚的情懷,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夢想。
  • 羅源中房鎮: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羅源縣中房鎮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文旅融合等方式,為鄉村振興積極培育產業新引擎 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東南網8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通過智慧型手機引導,孩子們都能參與,充分感受深度旅遊、文化探秘的樂趣。」福州市定向運動協會負責人介紹。文化遺產帶來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為中房鎮拓展鄉村旅遊市場打開了新思路。「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就能為鄉村振興打造新的產業項目。」
  • 朱麗穎:讓文化底蘊助力鄉村振興
    臨淄是古齊文化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身為臨淄人有義務、有責任學好齊文化,繼承和發揚好齊文化,並抓住這個有利優勢,更好的挖掘和推介文化底蘊,讓這座厚重的古城洋溢活力、綻放光芒,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美、農民富。齊,一個傳奇的諸侯國,鼎盛時期無出其右,湧現出無數風流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霞浦松山:「文化集市」助力鄉村振興
    7月28日,霞浦縣文旅局召集非遺傳承人在松山街道長沙村開展「鄉村文化集市」活動,助力鄉村振興。在這次助力長沙村「鄉村文化集市」活動中,傳承人蘇敏(剪紙傳承人)、顏勇金(糖塔模具傳承人)、吳孫存(畲族鬥笠傳承人)、雷仁華(畲族手剪傳承人)、王胤祥(陶瓷傳承人),集中展示了非遺傳統製作的技藝,剪紙、糖塔、鬥笠、手剪、陶瓷等。
  • 江西省人民政府 鄉村振興戰略 崇義名譽村主任助力鄉村振興
    崇義名譽村主任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衷心感謝茶灘村名譽村主任吳世誠為茶灘村鄉村振興捐贈愛心款200萬元,不僅讓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有了根基,他的這份反哺桑梓的情懷和助力鄉村的赤子之心更像一盞明燈,照亮這方熱土。」
  • 用彩色青春繪製鄉村名片,以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信息時報訊(記者 孫小鵬 實習生 鄭植方 通訊員 彭玫)日前,由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牽頭組建了一支由2名黨員教師帶隊、含22名學生隊員的紅色印記牆繪隊,奔赴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和村繼續開展以「美麗牆繪·助力鄉村振興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03月09日 11:03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寧夏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中心 字號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鄉村文明建設
  • 多位專家齊聚長沙 探討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論壇現場。 向一鵬 攝中新網長沙6月2日電(向一鵬)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又為非遺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非遺保護與傳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可以豐富鄉村的內涵和品質,並提升民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很多地方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比較重視物質建設,非遺因無形性、活態性等特點未能得到切實保護。」
  • 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合作新模式
    長城網訊(田桂雲 劉佔行)2020年1月9日上午,由保定市婦女聯合會、保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保定市民政局、保定市總工會、保定市農業局、保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保定市科學技術局、保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指導,保定市鏗鏘玫瑰創業聯合會、保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的校、企、會、村四方合作助力鄉村振興及大學生創業公益項目本真農業啟動儀式
  • 發揮設計創新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經過與光山縣有關方面的多次溝通和設計藝術學院師生反覆研討,設計藝術學院決定根據工信部印發的《設計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的「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扶貧路徑」,摸索設計扶貧,並與光山縣人民政府籤訂了《設計扶貧提升企業創新驅動協議》,充分發揮設計創新在提升產品品牌形象、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方面的作用,集中全院之力開展助力光山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助推光山建設美麗鄉村群落、全設計領域開展
  • 以曲藝助力鄉村振興
    11月28日晚,「曲藝助力鄉村振興」中國曲協文藝志願服務團走進浙江台州惠民演出在路橋文體中心舉辦。王汝剛、李金鬥、程桂蘭、大兵、趙衛國等曲藝名家和台州當地曲藝工作者,聯袂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出。本場演出名家薈萃,星光璀璨。
  • 數字閱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11月11日至17日,遂寧市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活動深入安居區黃林社區、七彩明珠景區、蘋果灣社區等地,舉辦了系列數字閱讀活動,服務基層群眾,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通過培訓提升了基層圖書館業務人員的數字閱讀服務技能,使基層服務更適應社會需求。
  • 明港鎮新集村拙匠書院,文化創意助力鄉村振興
    新集村是明港鎮美麗鄉村建設中脫穎而出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拙匠書院和拙匠書舍的先後入駐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書院依託新集村及周邊生態資源優勢、歷史人文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優勢,藉助黃淮學院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新集村鄉村振興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以鄉村振興規劃與設計為切入點,通過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教育扶貧等活動,傳播鄉村振興工作理念、傳授鄉村振興工作方法、交流鄉村振興工作經驗,培養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適用人才,致力於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 盤活紅色文化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海豐縣堅持紅色引領,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以「紅色+黨建」;「紅色+旅遊發展」;「紅色+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盤活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走進海豐縣,紅宮紅場、紅色文化街區、紅色研學基地等特色地標讓人有移步換景之感。「以『搶救一批、保護一批、提升一批』工作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分期分批對全縣紅色革命資源普查成果進行挖掘整理、保護修繕和展陳提升,為全縣全域推進紅色村建設打好基礎、積累經驗。」
  • 高明區:弘揚醒獅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鄉村振興工作的落實,高明的鄉村發展愈發引人注目。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賽事的成功舉行將有利於高明繼續傳承和弘揚醒獅特色文化,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推進高明鄉風文明建設。
  • 培養「法律明白人」,助力鄉村振興
    培養「法律明白人」,助力鄉村振興 2020-10-29 17:16:03   來源:滁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