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展現給了大眾,在這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中,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如何讓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精神文化需求已成為大眾生活「必需品」。成都市龍泉驛區黨員遠程教育中心幹部曉輝認為,精神文化在新時代已經是生活的「必需品」。基層文化建設關係到民心凝聚、人心向背,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精氣神和幸福感。
在這個過程中,黨員幹部要牢記職責使命,堅守為民初心,解決好群眾在文化上最急、最憂、最盼的現實問題,矢志不渝服務人民、造福人民。這是為人民服務的體現,要堅持以文化人,創作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群眾、入腦入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應該要採取更多的方式方法,以及充實活動的載體,用線上和線下的方式擴展到最基層,擴寬到群眾家中。在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上級的組織領導。建設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百姓歡迎的紮根基層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 激發動力活力,大力實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程,深化「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將工作落到實處,將大眾的「必需品」放在心上。
發展鄉村文化首從消除各種陋習起。河北省河間市臥佛堂鎮人民政府幹部安進秋認為,不可否認農村有一些陋習至今依然存在,這些陋習阻礙了農村文明法治的推進,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破除農村陳年陋習,不僅是要改善農村硬體,關鍵還得從軟體入手。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自治化;強化宣傳引導,形成良好氛圍漸入人心;加強互督互促,讓鄉村文明成為習慣;用好農民夜校,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堅持循序漸進,重在穩步推進保質量;實行獎勵機制,增強群眾參與熱情。
多途徑培育和提升鄉村文化自信。濟南大學泉城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吉華認為,鄉村文化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廣大鄉村居民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有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才能自覺地為鄉村振興而奮鬥、而工作、而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可以說,沒有文化自信的確立,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自輕自賤,鄉村就如同患了軟骨症的病人,即使外部扶持的力量再強大,也走不遠。
楊吉華主任做了相關的研究課題,把鄉村民眾作為行為主體,給培育和提升鄉村文化自信指出了路徑選擇。
一是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化自信。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人們就不會盲目崇拜城市文化,就能以理性、客觀的眼光看待城市與鄉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人們對於人生的價值、生活的真諦就有了清醒的認識,就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不是盲目往城市跑,打拼幾十年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所追求的。
二是通過弘揚優秀的鄉村價值培育文化自信。毋庸置疑,鄉村文化中當然有不合時宜的消極落後的因素。但對於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理念,如勤勞節儉、重視家庭、愛護自然、相互幫助、善良淳樸、守望相助等,這些都是當今我們都需要珍視的,它們具有永恆的價值,永遠不會過時。
三是通過當地文化遺產傳承培育文化自信。廣大鄉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說、傳統戲曲、飲食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民間藝術等;物質文化遺產如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古建築等,都應當保護好、維護好、利用好,對學藝者和繼承人進行獎學、鼓勵、扶持。
四是通過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培育文化自信。鼓勵當地居民組織各種文藝社團,積極參加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體育等藝術活動,提高廣大鄉村居民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發揮自身的藝術潛能,提高對本社區的文化認同。
五是通過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培育文化自信。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當地的手工美食、特產市集、花鳥市場,無不體現著居民的文明素質,展現著人們的精神面貌。
六是通過舉辦儀式節慶、展會、賽事培育文化自信。讓有專業的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按規範運行,突出持續性和專業性,動員當地居民廣泛參加,形成當地特有的文化品牌,展示當地的對外形象。
七是通過對外開放交流培育文化自信。廣大鄉村有著城市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青山綠水,新鮮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無公害菜蔬,淳樸的民風,利用這些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在不同文化交融、碰撞中提升自己。
八是通過打造本地獨屬的精神地標與公共空間培育鄉村文化自信。在建築傳承、故事傳承、空間體驗和內容設計上,體現獨特的鄉村風貌,使得鄉村小鎮不但能「生錢」「興業」更能「養心」「續命」。也許鄉村的價值正在於此,無論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其最終訴求皆在於內心的平和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