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則關於楊丞琳的採訪,當記者問她何時當媽媽的時候,楊丞琳是這樣回答的:
「我從來沒有假設過有小孩子,沒有順其自然!我沒有要有小孩,so far,是我此刻的回答。」
對於楊丞琳的這個回答,網友的回覆幾乎就是一邊倒的不看好。
婚後長久分居就算了,還不生孩子,能過得長嗎?
不能否認的是,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權衡最多的永遠是女性。
在生孩子之前,安寧是一個很愛美並且極度熱愛工作的人,但生了孩子之後,所有一切都變了。
身材走樣不說,別說做保養了,敷面膜都成了奢望。
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也幾乎消失殆盡。
因為有了牽掛,工作也不能一心一意,因為孩子太小,遇上出差的工作是能推就推,有時候實在推不掉,必須要出差的時候,安寧也完全失去了曾經工作帶給她的快感,而是對孩子感到愧疚。
在生孩子之前,安寧已經在她所在的行業已經連續工作了9年,算是資深員工了,可是孩子的降臨讓她沒辦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有的二胎寶媽,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離開職場,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
職業的中斷,收入的威脅,成為許多全職寶媽最焦慮的所在。
不工作焦慮,工作也會焦慮,對有孩子的女性來說,職場和家庭,永遠無法取得平衡。
沒有什麼比生孩子更能降低生活品質的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寶媽寫了這樣一個帖子:
今天和一位媽媽聊聊培訓班的費用,我從來沒有統計過,聊過後嚇了一跳。
畫畫一年費用12000;
圍棋一年費用8000;
跳舞一年費用10000,
鋼琴基礎費用10000,額外培訓,一節課500;
英語一節課200;
數學一節課180;
拼音一節課150;
寫作一節課200;
小編粗略估計了一下,這一個孩子,一年的興趣班少說也要6,7萬。如果有兩個孩子,費用還要乘以2,這樣算下來,如果生兩個孩子,一年養孩子少說也要20萬。
是不是感到壓力很大,如果看了底下的評論,壓力會更大。
這個帖子還僅僅只是一個關於興趣班的討論,不包括其他教育以及必要的生活支出。
看到這,可能有的人會問,沒錢興趣班可以不用上,學區房也是可買可不買,順其自然不好嗎?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句話並沒有錯,有多少錢辦多大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教育是改變命運最便捷的途徑。
就比如凱特王妃。
凱特王妃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非常重視教育。
從幼兒園開始,凱特王妃上的就是私校,小學上的是英國最貴的私立學校,學費高達3萬英鎊,中學時期,凱特王妃一年的學費更是高達27萬英鎊。
精英教育下長大凱特,不僅成績門門是A,德智體美更是得到了全面發展。
所以,與其說凱特王妃是灰姑娘嫁給了王子,倒不如說,凱特王妃根本就不是灰姑娘,在成為王妃前,她已經成為了一個能夠與王子比肩的優雅女性。
而這一切都與她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
當優等生越來越向有錢人家庭聚集的時候,你敢不投入嗎?
生活已經夠難了,兩個人過日子不行嗎?為什麼非要生孩子呢?
抱著對自己好一點的想法,丁克家庭誕生了。
丁克指的是結了婚,具有生育能力卻選擇不生孩子的家庭。
小編的同學小鯤就是一個堅定的丁克,無論外界壓力多麼大,她也從來沒有動搖過。
曾幾何時,我也曾苦口婆心的勸小鯤,希望她早日「回頭是岸」。
要知道丁克這種事,變數很大,男的若是40歲的時候反悔了,想生孩子很輕鬆,可是女性就直接變成了高齡產婦,要面臨一大堆的難題,不怕到時候婚姻出問題嗎?
還有就是老了怎麼辦,有了孩子,雖然不指望她能幫什麼忙,但起碼病了能籤個字,也算有個念想。
但小鯤聽了後只是笑了一下,在她看來,教育孩子所耗費的精力和金錢是她無法承受的。
她有自己人生的追求,不想讓孩子綁住手腳,自己既然打定了主意,以後也不會後悔,她的先生也非常尊重和支持她。
是啊,誰規定的每個人的婚姻都必須一樣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種婚姻心理類書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如何才能達到婚姻的「完美」狀態,為了達到這種狀態,一些專家們甚至給出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而這些模式中,無一例外的有孩子的存在。
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婚姻都沒有100%正確的,哪怕再完美的婚姻都有不合理或者互相看不順眼的時候。
所以,只要夫妻倆自己滿意,不論多麼不靠譜,外人也沒有資格去評判。
本文由朱小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