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聖」杜甫說:「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元代高明說:「十年寒窗讀書苦,一朝成名天下揚」,都是鼓勵人們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想要榮華富貴就必須要勤奮刻、博覽群書。宋真宗時候,為了鼓勵全民讀書,也親自寫下了十分著名的《勸學詩》,由於簡單易懂,朗朗上口,流傳甚廣。
可能很多人都能背得下來,但為了方便引用,我在這裡還是引用一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先來了解一下作者。
宋真宗趙恆是趙光義的第三子,也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關於宋真宗留下來的事跡,最著名的有三個。其一是和遼國籤訂了澶淵之盟,使得宋遼兩國保持了百年和平。其二是進行了泰山封禪,徹底搞臭了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莊嚴的品牌,導致之後再沒有皇帝去泰山進行封禪了。其三,就是寫下了這篇《勸學詩》,也叫《勵學篇》。
宋真宗在位25年,算不上特別突出,但總的來說還算不壞。尤其是在對待讀書人上,十分厚待。寫下《勸學詩》的目的,也是鼓勵學子們勤奮讀書,博取功名,意思無非是只要你努力讀書,將來科舉中第,就會有吃有穿有住,更有地位、有賢妻。
在古代,科舉幾乎是跨越階級壁壘的唯一途徑,普通平民如果想要躋身上流社會,只有通過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對朝廷來說,科舉是選撥人才的途徑,而對寒門學子來說,參加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當官或光宗耀祖。
但實際上,官員子弟由於環境的薰染,以及掌握了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往往在科舉考試乃至仕途發展上有較好表現。此外,大多數官員子弟靠的並不是自己的學識,而是憑他們老子的「關係」才金榜題名,為官後更是平步青雲。而平民子弟能通過科舉入仕的已經鳳毛麟角,即便是少數跨過這道「龍門」的學子,到了「兩眼一抹黑」的官場上,也極難「進步」。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真宗所謂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不過是給廣大寒門學子畫了一個大餅而已,好則好看,卻不能充飢。
所謂「古為今鑑」,宋真宗的《勸學詩》流傳到現在,再聯繫到如今的高考,不免又讓人生出許多感慨。當然,毫無疑問,如今的高考還算公平,通過「拼爹」想在高考中拿到一個高分顯然是不太可能。而且,高考也不再是現代人取得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算高考落榜,照樣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走向成功之巔。
但就高考本身來說,還是有很多不公平,制度上我們不去說,這裡我只想說一說教育資源的問題。農村的孩子和城市裡的孩子,從小享受的教育資源一樣嗎?老師的教學水平一樣嗎?書上的物理、化學實驗,農村孩子有條件親手做一做嗎?
就算同在一座城市,有錢的和沒錢的區別也很大,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賦,沒錢你能供他學習嗎?沒錢你請得起一小時兩三百元的輔導老師嗎?沒錢買學區房,你上得了好學校嗎?享受得到最好的教育嗎?
所以,我們現代再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時,大多數人會不屑一顧,少數人會微微點頭,然後放置一旁,只有極個別的人,還抱著好好學習、改變命運的希望,希望將來有了能力可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對此,我只能衷心祝願他們——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