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教育行業兩重天,線下如冰線上似火
教育是一門複雜的行業,並非通過某種單一方式就能一招致勝。未來線上線下並非誰取代誰,而是平分秋色。
2020年中國教育行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呈現線上線下兩極化發展態勢。其中K12在線教育行業在2020年融資額度超過500億元人民幣,與之相對的是線下教培機構屢屢傳出爆雷、資金鍊斷裂、企業破產、創始人跑路等負面消息。
夾縫之中,多家技術公司與在線教育企業發表「拉動線下教培機構轉型線上化」的觀點。疫情刺激下,在線教育需求的確被拉大,但線上線下教育各有特徵、並不能完全取代。另外,目前國內在線教育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頭部企業還在依賴融資進行燒錢補貼,能夠收到正價課甚至實現盈利的在線教育企業寥寥無幾。擺在整個教育行業面前的仍是一條漫長探索道路,核心離不開對教學體驗與效果的提升。
在線教育密集大額融資
2020年12月28日,作業幫宣布完成規模超16億美元的E+輪融資,阿里巴巴、老虎、軟銀、紅杉等機構參與投資。該輪融資後,作業幫將繼續聚焦K12大班課,重投教育和科技,擴充產品品類,加大新業務布局。
談到一年兩次的大額融資,作業幫相關負責人胥曉晗透露稱實際上兩輪融資二三十家的投資方是同一時期進行密集接觸的,兩次融資之間區隔並不明顯。當下資本方面普遍看好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相信這個賽道會出現千億美元體量的公司,相對而言資本方面更擔心的點是投放成本問題,如通過投放的方式進行獲客的成本高低。目前在線教育行業依賴投放提高獲客,但投放成本越來越高,未來如何維持增長是資本最關心的問題。
作業幫成立於2015年,從拍照搜題入手,逐步完善產品矩陣,並轉型為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如今作業幫旗下已有作業幫APP、作業幫直播課APP、作業幫口算APP、喵喵機等多款教育科技產品。
另一家在2020年完成大額融資的代表性在線教育公司為猿輔導。2020年12月,猿輔導交割完成雲鋒基金3億美元投資。此前猿輔導已分別在2020年3月完成由高瓴資本領投的10億美元G輪融資,10月交割由騰訊、DST領投的22億美元的融資,三次融資總額超過35億美元。
2020年11月少兒在線教育品牌豌豆思維完成1.8億美元融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豌豆思維發布會現場談到當下在線教育領域火熱的融資燒錢現象時表示,目前行業投資過熱,在線教育已形成搶奪效應。「大家都搶著幹,在線大班雙師、小班課、一對一等各種形式,但沒有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獲客成本達到了可以形成商業閉環的地步。」
俞敏洪認為在線教育一定是一個重要方向,且不會只有一家獨大的情況,至少2-3家齊頭並進。這個賽道窗口期還有兩年左右的時間。過了窗口期資本就會對在線教育做冷卻處理。希望在教育領域的人能夠團結起來,將在線教育模式跑通。
密集融資背後的在線教育行業窗口期到底還有多長?胥曉晗表示這取決於頭部怎麼打,可能兩三年,也可能打到五年的仗,這其中存在不確定性,但行業內還有三到五個點的增長空間,賽道也比較長,尚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
線上線下冰火兩重天
與現在在線教育火熱融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線下教育機構爆雷、資金鍊斷裂、供應商血本無歸等問題。
2020年12月,關於學霸君資金鍊斷裂致破產的消息傳遍網絡,多名內部教師與學生家長的對話與朋友圈截圖被傳至社交平臺。學霸君母公司問吧科技成立於2012年,先後獲得來自祥峰投資、啟明創投、摯信資本等機構的投資,但自2017年之後再無融資消息傳出。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於2020年12月27日在聊天群裡回應破產消息稱,「我還沒有失聯,在繼續努力。我們已經可以疏散絕大部分的員工了,多謝群裡一些機構的幫忙。合肥的1200名員工已經安排了12月的工資和下家了。如果大家對我們北京的上海產品技術銷售感興趣,可以找我。」
雖然創始團隊仍在積極解決困難,但公司層面的分崩離析已是必然結果。學霸君內部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些線上教育企業正在從學霸君挖人,行業企業也都在幫忙,「發生這樣的事情原因很複雜,疫情也有很大影響。」該人士稱。
線上融資線下爆雷,兩相對比冷熱差異明顯。一位教育行業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0年教培行業受到重創,遠比餐飲與旅遊行業嚴重,但公眾普遍感知並不明顯,等到機構倒閉數量增多,家長開始聚集維權,就晚了。
在此背景下,將線下教培機構通過在線化運營轉線上成為重要挽救手段,但這種方式並非靈丹妙藥。一方面教育強調效果,在線課程需要家長監督或學生的自律性約束,不同家庭對在線教育的體感是完全不同的;其次,線下轉線上需要大額成本與技術投入,並非每一家線下機構都具備這種能力;另外,線下機構本來就面臨資金壓力,貿然湧進燒錢補貼難的線上領域,未必能有效解決資金問題。
教育是一門複雜的行業,並非通過某種單一方式就能一招致勝。瑞思教育董事長兼CEO王勵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教育不是標準化產品,交付環節非常多,不是交了錢就完事了。其中包括品牌信任度、課程產品質量、教學效果等。對比來看,王勵弘認為,當傳播相對比較確定的教學內容時,線上效率更高;但如果想增加互動、獲得更多啟發性,線上教學就需要在課程課件以及技術產品上做更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