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針線活」——涼山非遺藝術扶貧模式新探索

2020-12-05 金臺資訊

11月底,由中國平安主辦的「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成果發布暨非遺扶貧沙龍在深圳舉行,彝族媽媽們手工製作的首批產品包袋在電商平臺直播間同步開賣。手工包在直播間一上架就遭搶購,瞬間秒光。

今年,四川省宣布「摘帽」的最後7個貧困縣,全部集中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總計300個貧困村、17.8萬餘名貧困戶。如何幫助這些貧困人口持續脫貧、防返貧?中國平安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舊衣回收、非遺設計、手工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讓貧困婦女通過靈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並向外推廣涼山非遺文化與手工藝品。該模式將中國基層家庭婦女創收,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環境保護、婦女就業、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等諸多焦點內容關聯。

從產業扶貧到藝術扶貧深耕細作

服飾承載了很多人的回憶和經歷。舊衣物通過清洗消毒,再設計、優化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譜寫了另一段人生故事。今年8月,「平安產業扶貧及鄉村振興基金」「媽媽的針線活」「平安健康守護者行動」等一系列「三村工程」扶貧項目落地涼山州。其中,「媽媽的針線活」創新設計扶貧模式,以藝術扶貧、金融扶貧為核心,探索環保生態扶貧模式,將「輸血」轉變為「造血」,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作為項目發起方之一的中國平安集團,將產業扶貧與藝術扶貧相結合,賦予了項目新的時代特點:幫扶主要針對彝族家庭婦女,提高其收入和家庭地位,讓貧困地區家庭婦女的生活與自我價值得到改善與提高。

該項目與北京服裝學院等院校對接,將青年設計師的靈感與彝族手工的靈巧細膩相結合,讓「媽媽的針線活」融合了藝術性、時尚性與實用性,更為大眾接受與喜歡。中國平安在項目中「一戶一檔」建立金融扶貧工作檔案,並提供平安普惠惠農金(免息借款服務)購買縫紉機等生產資料。最終通過訂單制、訂購制、實體店聯營、線上銷售、KOL直播帶貨等方式,促進項目產出。

藝術扶貧的最大優勢是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並在多方助力下形成產業鏈,讓大涼山中的彝族媽媽們,拿起手中的針線活,製成實用的工藝品,為自己「代言」。

將ESG發展理念融入扶貧實踐

中國平安把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融入戰略決策之中,踐行責任投資戰略,開展「三村工程」精準扶貧,帶來企業發展與ESG理念融匯貫通的顯著成效。

「媽媽的針線活」著眼於扶貧和環保,幫助和帶動彝族貧困婦女就地就業創業,同時緩解因廢棄衣物而產生的環境破壞,致力於搭建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系統。以舊衣回收,重複利用的方式構建起精準扶貧模式,也是響應聯合國呼籲,與世界人民一道攜手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為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總經理陳遙說:「沒有天生的廢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舊物。原本廢棄無用的舊衣及布料經過清洗消毒後,重新裁剪、縫合,會變得面貌一新,個性十足。人們僅需通過改變原材料取材的方式,就能適時地緩解因廢棄衣物而產生的環境破壞,實現了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中國平安積極踐行ESG發展理念,通過專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行業與社會向資源友好型和社會友好型發展。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平安責任投資規模達1.18萬億元,普惠及綠色信貸總額達1.27萬億元,可持續保險產品1387種、保險金額78萬億元。平安「三村工程」實施3年來,已在全國21個省、自治區落地,通過扶貧保、發債、貸款等多種形式,共發放扶貧資金265.96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貧困人口73萬人。

非遺扶貧打響致富新名片

當衣帽鞋褲都可以工業化批量生產,傳統的手工就漸漸被淘汰,曾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情景也就成了傳說。然而,大山裡千千萬萬的彝族繡娘們仍然創造著民族非遺之美。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非遺與扶貧結合,文化和金融結合,活化非遺資源,是因地制宜、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創新舉措。

「媽媽的針線活」通過當地政府部門配合,摸排、走訪和對接,篩選出非遺傳承地區貧困家庭婦女進行培訓,建立手工藝合作社。由國內頂尖設計院校的青年設計師,以舊物改造的方式「再生設計」,把手袋款式設計方案與中國傳統文化連接,通過對傳統服飾面料和織物的加工,以中式風格與紡織技法製作出閃亮的新品。

時尚化的設計與非遺手工相結合,賦予包包環保、健康、可持續利用的理念;由彝族手工藝人結合自身經驗和當地刺繡傳統進行優化製作、文化賦能。在銷售環節,線上開設聚焦非遺與時尚的「媽媽針線活」店鋪,並選擇直播平臺,邀請少數民族(彝族)KOL進行產品直播帶貨。帶動年輕人參與,潛移默化地融入到當代青年人的生活中。

「使用就是最好的傳承,產品大量的在市場上進行傳播是對非遺技藝最好的推廣。」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君表示。扶貧的過程,也是扶智、扶美的過程。平安還創造性的將彝繡產業與涼山的油橄欖扶貧產業結合,組織繡娘將彝繡文創產品變成產業扶貧橄欖油成品的包裝,打出涼山致富的別樣名片。

在涼山的扶貧行動,是中國平安在全國開展「三村工程」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平安建立了產前致富帶頭人培訓、產中金融保險助力產業發展、產後產銷賦能於一體的產業扶貧閉環,並通過「扶貧保、溯源保、防貧保」等三個保險產品兜底,建立起扶貧長效機制,「媽媽的針線活」正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扶貧、藝術扶貧的全新探索。

相關焦點

  • 「媽媽的針線活」傳承非遺文化 平安普惠奏響三農扶貧「協奏曲」
    近日,由平安普惠聯合中國平安集團主辦,中國服飾報社、藝術與設計雜誌社承辦的「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成果首發暨非遺扶貧沙龍」在深圳舉行。「中國平安時尚扶貧直播」同步啟動,「媽媽的針線活」首批成品手工包在當天直播間進行首次發售,受到一眾好評。傳承非遺文化  平安創新設計探索環保生態扶貧模式四川涼山彝族女孩自幼學習刺繡,彝族刺繡工藝獨特,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安集團、平安普惠聯合各方力量,在四川涼山州發起「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開展非遺扶貧和環保扶貧。
  • 當非遺手工遇到現代設計 新的扶貧模式誕生了
    近日,由中國平安集團主辦,中國服飾報社、藝術與設計雜誌社承辦的「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成果首發暨非遺扶貧沙龍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舉行。上述一幕就發生在成果首發展上。當天線上直播同步進行,直播活動現場氣氛熱烈,首批非遺手工環保包在直播間一上架就遭搶購,瞬間秒光。
  • 「涼山彝族非物質遺產振興與精準扶貧學術研討會」在四川涼山西昌...
    ↑涼山彝族非物質遺產振興與精準扶貧學術研討會2020年8月20日下午,由中國服飾報社、藝術與設計雜誌社主辦的「涼山彝族非物質遺產振興與精準扶貧學術研討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賓館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平安集團、西南民族大學、西昌學院、涼山日報、涼山州非遺保護中心的多位嘉賓及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參與了研討。
  • 四川涼山走出一條「非遺+扶貧」致富路
    「非遺+扶貧」,讓從小就喜歡刺繡的海來拉都,找到了施展技藝之地,也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光明圖片近年來,涼山著力將彝繡、銀飾、漆器等眾多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轉化為脫貧生產力,既帶動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走出了一條「非遺+扶貧」的致富道路。
  • 唯品會首創電商扶貧+非遺模式 唯愛工坊
    作為國內知名時尚電商,唯品會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唯愛工坊」電商公益平臺,聚焦非遺手工藝,將非遺與扶貧開創性結合,探索出「電商+非遺+扶貧」的非遺扶貧新經濟特色化路子,在精準扶貧的同時實現非遺活化傳承,創新踐行電商精準扶貧。
  • 唯品會非遺時尚產品亮相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
    開幕當天正值全國第六個扶貧日,該展覽以全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以及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的縣(市)所採取的「非遺+扶貧」工作路徑和取得的實踐成果為主,以四川各地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成果為輔,全面展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非遺力量。
  • 永新華集團非遺扶貧模式見成效 非遺助力脫貧之後再致富
    在全國832個貧困縣的脫貧歷程中,非遺對脫貧的助力是極具創新性和開拓性地。永新華集團在非遺保護傳承的進程中,從很早就開始探索"非遺+扶貧"模式,逐步摸索出一條新的扶貧道路。永新華集團以非遺為突破,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在永新華集團的堅持和努力下,扶貧和致富成為非遺一張金閃閃的新名片。 非遺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 永新華韻深耕非遺扶貧新模式 打造非遺經濟新名片
    在全國832個貧困縣的脫貧歷程中,非遺對脫貧的助力是極具創新性和開拓性地。永新華韻在非遺保護傳承的進程中,從很早就開始探索「非遺+扶貧」模式,逐步摸索出一條新的扶貧道路。永新華韻以非遺為突破,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在永新華韻的堅持和努力下,扶貧和致富成為非遺一張金閃閃的新名片。非遺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 非遺文創節聚合全國非遺資源,丹寨非遺扶貧迎來新機遇
    近年來,丹寨依託當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出一種全新的扶貧模式——「非遺扶貧」,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商務結合,以非遺項目生產性經營助推脫貧攻堅,近期在丹寨萬達小鎮舉辦的首屆中國非遺文創節、非遺文創評選等系列活動則成為「非遺扶貧」的助推劑,希望通過「非遺+文創+扶貧」模式,推動社會扶貧創新。
  • 「佛涼特色」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之路 人在涼山有「遠親」
    9月26日,在涼山州喜德縣魯基鄉廣東(佛山)新村,村民吉伍爾坡高興地帶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現在住的是小洋樓,沒法比。」2016年8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扶貧協作涼山州。雙方制定實施一系列扶貧協作協議,在安全住房、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 深圳PAFC Mall助力城市人文藝術勃興 「Red On Time·正當紅」圓滿...
    PAFCMALL作為深圳地標性商業綜合體,其精神追求具有國際化與中國特色並存,希望藉此展覽讓人們感受到「正當紅」的力量,感知新時代深圳強勁律動的開放脈搏。    四個章節的沉浸式體驗,參觀者不僅學習了美妝歷史還更深刻地檢視了自己的生活態度,是PAFC MALL探索藝術人文路徑的又一次全新嘗試。然而「Red on Time·正當紅」系列展覽的餘響不止於此。據了解,2020年,平安金融中心PAFC MALL「雲端市集」公益活動啟動,打通線上線下,開啟「帶貨模式」,幫助受疫情影響的農戶們出售農產品,打響脫貧攻堅戰。
  • 新媒體藝術設計在服務民生與扶貧攻堅中的探索與研究
    新媒體藝術設計是扶貧脫貧新的有效手段與創新思路,本文通過對內容與具體方法的研究,探索如何讓扶貧主題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切實服務民生,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出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因此,結合新媒體藝術設計這種新的創作形式與媒介手段,通過設計助力精準扶貧,通過藝術設計的策劃與實踐,為扶貧攻堅提供新思路新辦法,切實為鄉村創業創新提供具體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結合新的技術與趨勢,從產品到服務,從內容到文化,從區域經濟到社會價值,設計將會作為強有力的助推劑推動精準扶貧,幫助構建協作式的社會創新體系,切實為鄉村發展賦能。
  • 涼山渠旁的新空間,帶你暢覽張學勇的藝術世界
    沿著綠道往上遊方向走數百米,河道變得越來越開闊,河岸的一側是青翠的竹林,另一側是廣袤的茶田,位於溪旁的竹子外牆結構的建築,是涼山渠綠道旁的新空間——明月村青年書法家、非遺傳承人、俞明堂文化創始人張學勇的藝術工作室。
  • 唯品會唯愛工坊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活力非遺致敬人物」獎
    非遺致敬,非遺新經濟模式獲認可民藝周活動於12月21日至28日舉辦,這是由政府、市場、媒體合力打造國際民藝盛會,由主題活動、高峰對話、民藝展會、民藝嘉年華組成,致力打造成為集「精品展示平臺、交流學習平臺、產銷交易平臺、精準扶貧平臺、技術研發平臺、宣傳推廣平臺」於一體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六大平臺」。
  • 福建藝術扶貧探索:農民畫+漆畫 讓文化藝術更新經濟價值更高
    漆藝是我國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工藝,農民畫是最基層的群眾藝術創作形式。農民漆畫是漆藝和農民畫兩個非遺項目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探索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活態的歷史文化遺產。  福建是中國漆藝術的中心,也是全國漆畫藝術發展的前沿陣地。
  • 精準扶貧顯成效,巨頭企業解鎖文創公益新玩法
    整場選品以文創產品為主,包括融入鄉村非遺文化所開發的一系列創新產品,以及與網紅茶飲品牌合作推出的聯名禮盒等,通過文化價值的賦予、創意設計的融入讓源自鄉村的產品蛻變成寶藏國貨,扶貧助農也由此變得時尚化、潮流化。 不難看出文創在這場扶貧直播中起到的關鍵賦能作用。
  • 涼山現代農業園區扶貧促進快帶動強
    涼山是傳統農業大州,近年來積極研究農業園區創新推廣及其模式改變,探索出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新路子,充分發揮為農業整體服務的功能,並有力地促進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了園區,我們在家門口就掙錢了!」
  • 涼山:水韻越西 文化惠民引領新風尚
    與此同時,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2019迎春書法攝影繪畫奇石根雕展」,共展出書法、繪畫、攝影、奇石、根雕等作品89件,展示了越西縣的秀美山水、城市風景、民族風情、傳統文化,吸引了廣大藝術愛好者前來觀賞。
  • 「非遺+扶貧」任重道遠
    這一重要舉措的出臺,為深化文化和旅遊扶貧作出了新的探索。百色是廣西的非遺大戶,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9項,自治區級128項(佔全區總數的四分之一),市級193項,縣級近2000項。其中市級以上傳統技藝項目48項。這些非遺項目植根於壯鄉大地,鐫刻著歷史的印記,彰顯民眾的智慧,體現獨特的審美追求,蘊含歷久彌新的精神價值,表達了人們的精神寄託。
  • ...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涼山副州長及11縣佛山扶貧幹部拼多多...
    ▲涼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楊卉(右),佛山市政協副主席、佛山工作組組長毛永天(中)進入拼多多直播間,向消費者介紹消費扶貧周及涼山特色農產品。(攝影:安舜)活動首日,通過新電商拼多多線上助力,愛心企業線下認購,帶動消費扶貧周線上線下銷售額超過1.2億。